中国夏朝至清朝的重大事件
第九次叛乱是自王以来,商朝接连发生皇位之争,数次迁都,导致王朝衰败,诸侯反叛的事件。
商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父子继承”和“姐夫和合”的结合,这两种制度的混合造成了皇位继承的混乱状态。
这场动乱经历了钟鼎、外仁、何、祖逖、祖信、、祖鼎、南庚、杨家九个国王,故名“九天叛乱”。第九次叛乱持续了近百年,最终在盘庚迁殷后结束。
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不在朝。同时,这一时期是商代二里岗期向殷墟期的重要过渡时期。
2.屏东向东移动
平东东迁是东周初年皇室将都城从濠井迁至洛邑的历史事件。
废除沈和太子易臼后,立他最喜欢的赞为皇后,“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沈侯的父亲沈侯与狗戎勾结,攻破濠井。周幽王点起篝火求救,但所有的王子都不理会,因为他们以前被篝火耍过。
周幽王最终在骊山被杀,西周灭亡。后来,王子们立一九王子为周平王国王。由于好景被地震破坏破碎,又临近荣、帝等外敌入侵的威胁,平王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金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东东迁是史家划分时间段的重要事件,也是周代国家形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后的周朝称为东周,而从周武王建立到周幽王被杀这段时间称为西周。
王萍迁都后,周朝的王权开始衰落,无法承担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壮大。因为平西王是沈侯建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起初不受诸侯尊重。
而且周无力自保和抵御外敌入侵,不得不依靠诸侯国的保护,导致了周地位的不断下降,最终形成了春秋争霸的局面。
3、王莽改制
王莽改革又称王莽新政,是西汉末年新皇帝王莽为缓解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商业改革和官方县名改革。
元年(8年),王莽接受刘英退位后称帝,改国号为“信”,长安改为长安。作为新王朝的首都,王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退位做皇帝的先例。王莽发起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通过模仿李周的制度推行新政,多次改变币制、官制、官名,以王天制度的名义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货币、山川、河山收归国有,重新分配耕地。
废除了奴隶制,建立了五等信用制度和六等政策,用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农服等仪式不断回归西周的礼制模式。
然而,王莽改革不仅没有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矛盾。由于政策过于迂回、不合理,民众并未从中受益,反而先受其害,以至于民众的官员不知所措,不断引起各地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天丰四年(17),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形成了大规模的赤眉绿林之乱。导致新王朝的灭亡。
4.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起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旨在改变北宋开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改革始于熙宁二年(1069),止于宋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故又称熙宁改革、西丰改革。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庶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和“整军”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继商鞅变法之后,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声势浩大的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实力,也打击和限制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非法获利。
但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及时,实际执行中操作不当,人民利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护马法》、《青苗法》),新法触及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以宋神宗之死而告终。
5、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是一个历史事件,标志着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明朝大将吴三桂率领的满清贵族军队大举入关,击败李自成,攻占首都(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权。
明朝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七日,满清贵族动员满蒙汉兵,几乎是冲了出来,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
这一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然采用过去入侵明朝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从长城入侵。4月15日,清军进入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辽东连长吴三桂的“乞师”信,立即改道入关。
山海关依山面海,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吴三桂曾在李自成义军进犯北京时率领精锐入关,但李自成不肯让他投降,双方发生激战。
崇祯十七年(1644,清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几支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洛城,城北翼的阿明军起义向李自成投降,山海关城指日可待。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插队。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合力下,李自成叛军寡不敌众,不得不撤退,于是山海关的大门被打开,清军大量进入中原。同年10月,清朝定都北京,之后逐渐确立了对中国的统治。
百度百科-第九次叛乱
百度百科-王萍董倩
百度百科-王莽改革
百度百科-王安石变法
百度百科-清兵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