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哪些辉煌的历史?
扬州作为一个地理称谓,在《尚书》等古籍中有记载,是中国的九州之一。
春秋时,在今扬州城附近称为汉。公元前486年,吴灭汉,建汉城,开汉沟,通长江淮河。吴越灭,土地越归:楚越灭,土地越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国在汉城遗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建立广灵郡,隶属九江郡。汉代的扬州今称广陵、江都,长期是诸侯的封地。吴王刘英开通了盐河(杨桐运河的前身),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开创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丰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将江都王的女儿刘熙君嫁给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匈奴早了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战争不断,广陵是江淮地区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几经战乱,几经改造成为“芜湖市”。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艰苦发展,其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移民南迁广陵,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设总督府。杨迪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交通便利,灌溉便利,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唐代扬州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605年至616年,皇帝杨迪巡视江都(今扬州),于618年被属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西北五里吴公戏台下(后葬于唐磊)。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616年改称扬州,从此统治扬州。
唐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作坊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与中国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最大的大都市,有时被称为“阳夷二”(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交通中心,是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巡抚署、巡抚署、淮南署,统领淮南、江北二州。扬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扬州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口岸,设置了特使管理对外友好交往。唐代扬州与大史(阿拉伯)交往频繁。扬州有成千上万的大吃大喝者。波斯、大分、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朝鲜等中国人都成了居住在扬州的商人。日本向扬州派遣唐朝使节,向日本派遣和尚鉴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文选》进行了重新注释,大量引用,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失传的重要文献。他的儿子李咏不仅在写作和诗歌方面很有影响,而且是继余士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是“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诗就有“独孤诗压倒全唐”的美誉。公元684年,徐敬业和罗宾国王在扬州反对武则天的统治。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损毁严重。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武”,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不久,它陷入了战争的毁灭。
960年,北宋建立。扬州是都统、都督所在地,也是水运的十字路口。从那时起,由于盐捕鱼的好处,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再次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几乎与首都开封齐名。全年商业税收8万元左右,全国第三。公元1127年,高宗皇帝赵构在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皇宫长达一年,进一步促进了扬州的繁荣。1275 -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与扬州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战死,扬州只剩下几千人。100多年来,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启、岳飞等南宋名将都在这一带浴血奋战。战争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在相对稳定的形势下,扬州的经济得到了不断的恢复和发展。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陵等在扬州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元明时期,扬州经济发展加速。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最多。
到了元代,运河扬州段几经整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趋势,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再次迅速繁荣起来。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诞生了。扬州的商业主要是淮北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物的贸易。盐税的收入几乎与谷物税相等。商业扩展到老城以外。手工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青铜器、竹木器皿、刺绣、化妆品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日寇再次入侵,1556年扬州建新城,文化上出现了隋等一批杂剧和小说家。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持续了六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下,南明巡抚史可法率部坚守孤城,宁死不屈,显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天,死了几十万。
清代康熙、乾隆多次到访扬州,使扬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城市人口超过50万。是当时世界上65,438+00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之一。当时扬州是交通枢纽,盛产盐和渔,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关系。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会馆,各有经营范围和地方特色。与此同时,还有一张会议票——积分兑换。在文化上,一些盐商结交文人,喜爱藏书,兴建官学、郡学,恢复名胜古迹,为扬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金农、李、高翔、郑燮、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以阮元、、、任、王为代表的扬州画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兴盛于清代。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以扬州高英高朗亭为班主的三清班在北京演出,与其他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扬州的评书、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在清代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古城焕发了青春。1982年,扬州首次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宝鉴河,是一座城池,也是一条通往古运河的水道,自隋唐以来随着城址的变化而人工开凿。河水蜿蜒曲折,展出和收藏时都很美。保安河在乾隆年间改名为瘦西湖。当时有个叫王陵的诗人,写了一首关于扬州包河的诗:“垂柳不停拾野草,野牙虹桥画卷。也是卖金的锅,所以应该叫瘦西湖。”从此,瘦西湖这个名字闻名于世。“天下三十个西湖中有六个”,扬州是唯一一个以“瘦西湖”命名的。
瘦西湖的美景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阿清人刘大观说:“杭州胜在湖光山色,苏州胜在城池,扬州胜在园亭”。另一位清朝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称赞:“奇思妙想点缀自然,即元朗瑶池,琼楼玉宇。我不敢原谅这个。其美在于十余园亭合而为一,与山相连,气势一致。”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蒲松龄、孔、吴、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和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园林多为屋,车马少为船”、“二十四桥月夜,何处有玉人教箫”、“珠帘卷十里春风”、“青杨楼阁是扬州”等无数名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夺目的色彩。
瘦西湖风景区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典雅的自然魅力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唐城遗址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城墙是见证,它似乎在向人们讲述扬州的千年历史和它的过去。......
扬州有城,始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城墙虽有所提升和废除,但城址未变。《孟茜补笔谈》载:“扬州最盛于唐。老城北十五里,南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时,崖城东南角建有小城;到了宋朝,又建了一座大城,南宋末年为抵御元兵而建的保祐城。随着宋朝的灭亡,保祐城被夷为平地,只剩下破败的宋朝古城。在明朝和清朝,老城和新城分别建在宋大成的西南和东南。
解放初期,所有的城墙都被拆除了。如今,在蜀冈上,放眼南北,仍能清晰地看到狭长的高地上,断断续续的古城墙旧迹。1978期间,南京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对唐崖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和城门遗址,初步摸清了唐城遗址的规模,是对唐代扬州研究的一大贡献,引起了中外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
扬州的隋炀帝宋城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旅游景点。
门票:10元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坪山塘疏港东风1号。
邮政编码:225000
电话:0514-7340843
交通:1、22路公交车。
大明寺
位于扬州城西北2公里的蜀冈山顶上。它建于刘崧和大明(457-464),所以它被称为大明寺。
在隋朝,胤祀位于城市的西部,也被称为西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的齐灵塔高9层,故该寺又称齐灵寺。天宝元年(742),和尚鉴真在一座寺庙里教授法律。十年后,他前往日本传教。北宋(1041—l048)欧阳修是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人。元末至明末,大明寺几经变故沦为荒山。明成顺年间(1457—1464),僧人福知、苍明重修,改名大明寺;万历年间(157—1620),县令吴休再次修建了这座寺庙。崇祯年间(1628—1644),巡坦克的钦差大臣杨任愿意重修大明寺。清康熙年间,因忌讳“大明”二字,正式改名为“齐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视扬州,御书改名为“法净寺”,俗称“屏山殿”,是当时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咸丰寺毁于大火。同治十二年(1872),盐运使方波殿、僧武堂重修。光绪以后,寺庙年久失修,僧尼将其抬高,修建了天王庙。民国11年(1921),日本人高州泰介在扬州设立淮北审计所,考证法净寺为古代大明寺。唐朝时,鉴真应邀前往日本弘法,因请日本文学博士写墓志铭,墓志铭在高州施乐寺。1934年,彝族王茂如重修寺庙。1967年8月,江苏省人委公布大明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 10个月;为纪念大师鉴真逝世1200周年,寺内建有鉴真纪念馆。文革前,寺庙是保留的。文革期间,寺庙遭到袭击,和尚被赶出寺庙。但寺内的佛像和文物由于受到国家明确保护,幸免于被破坏,后交由园林管理处管理。1973 165438+10月,鉴真纪念馆落成,庙址改为屏山公园。为迎接“中国日本珍宝及僧人展览”,对寺庙进行了修缮,将“法净寺”更名为“大明寺”。1980年4月4日,由弟子在生前塑成的高僧甲米干漆像,在日本唐寺森本孝长老的护送下,抵达大明寺,受到扬州市民的热烈欢迎。展览为期7天,100名僧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多达17万外国客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瞻仰。1980年,大明寺移交宗教部门管理,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务院将大明寺列为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大明寺及其舒岗、瘦西湖等景点被列为国家级“舒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这座古寺的大门前,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牌楼,四柱三塔,顶部有华盖,中间大门上镌刻着“齐陵遗址”四个篆体,背面有“丰乐名区”的匾额。庙门两侧有一对石狮子,是元代扬州宫的遗物。寺门东墙上刻有“淮东第一景”五个大字,为清代书法家江衡根据“欲游秦少游,必先为淮东第一景”的诗句所写。山门入口是国王庙,弥勒佛笑脸迎人。在背面,保护神韦陀和四个大金刚在两边。出了寺庙就是一条隧道,两边古树参天,黑影重重。过道中央有两尊保定像,南岛两侧为东、西屋,东院为“匠鳌”额,平原楼大门,为大明寺接待场所,外为僧人生活区。西院前是“老仙堂”,百姓入口是屏山堂。这条隧道直接通向英雄大厅。正殿为三间房宽,有回廊、重檐、山廊。庄严雄伟,正中三尊巨佛。莲花台正中坐着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两边守护十八罗汉。祭坛后面是“岛观音”的浮雕群,观音脚踏。全图共有106尊雕像。
正殿内,经楼庄严肃穆,香烟缭绕,穿过东廊展示鉴真事迹,对面是鉴真纪念馆。欧阳庙、古林堂、西苑都是扬州的名胜古迹,大殿右侧的东花园是1986改建的“经幢”,宽五间。单檐硬山,此建筑由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原寺七树楼拆除,改建为五树台,宽敞宽敞,四周有围墙,清雅幽静,僧人生活区也包括在内。整个寺庙与园林融为一体,是中国典型的寺庙园林之一。
大虹桥
在扬州新北门往西数百步,你会看到一座白色石栏杆的圆拱石桥,横跨湖面通往瘦西湖公园。这就是著名的“虹桥”,又称“大虹桥”。
建于明末,原为木桥。因为四周都是红色的柱子,所以被称为“红桥”。虹桥的美景吸引了许多诗人和文士来此吟诗作赋,结社。顺治年间,来扬州做官的王土真曾与扬州名士打成一片,并大唱特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一句便是:“红桥飞水,九弯栏杆红。”下午画完船桥,易祥的身影匆匆而过。“继王土真之后,《桃花扇》作者孔、陆两位阳川运盐使者也曾在虹桥任职。鲁曾写七言诗四首,韵诗六千余首,编诗三百余卷,蔚为大观。由于文人的倡导,虹桥名扬天下,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乾隆元年(1736),木桥改造为石桥;15年后,桥上建起亭子,“红桥”改为“虹桥”。乾隆皇帝有幸游扬州,曾在诗词中盛赞虹桥风光:“绿波饮春水长虹,锦索引碧镜,真在横画,平山送春风迎面”,当时的《梦香词》中也有说;“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柳绿三尺雨,樱红断,兰径向处处。”除了很多诗词,画坛也有很多大师,比如虹桥揽胜图,虹桥春盘图,虹桥等月图。
今天1973重建虹桥。这座桥从一个洞变成了三个洞。桥面被加宽,桥身被拉长。桥面是宋代凿成的,铺的是花岗岩街道。它的形状简单,比旧桥更壮观。做工精致,四周线条环绕,是人们进入瘦西湖景点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