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

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百姓和官员自愿向政府报名,然后从中选拔人才,通过不同科目的考试后,根据其成绩授予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正式实施于唐代。它与中华文明史紧紧相伴了一千三百多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的最后一次进士考试。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几个时期: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对政治权力的参与,加强中央集权,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取代了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杨迪大业三年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进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的时期。唐代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阶段举行的考试称为常课,皇帝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课。常规科目的主要科目是明静和进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两种:一种是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阁以及各地州县书院的学生,当时称之为学生。他们在学校通过考试后,可以参加朝廷在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叫省考。二是不在图书馆的普通学者可以向当地州县政府申请。地方州县逐级考,合格者被动在尚书省省会长安参加省考。这样的人叫相公。凡被派去参加省考的考生,均可称为陪审员,省考录取。第一个名字是冠军或头。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只有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得到官职。他们必须通过吏部的考核,才能被授予官职。吏部考试在每年10月之后,次年夏季之前举行。吏部会按照“三注三曲”的程序公布考官获得的官职,经尚书、门下两省和皇帝批准后,以皇帝的名义颁发委任状。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代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阶级逐渐壮大,想做官的人在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同时,迫切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与唐朝相比,宋代的科举制度发展显著。第一,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任用范围。在唐代,考上进士的不超过二三十人,少则十几个。宋代进士分三等,第一等叫于,第二等叫进士出身,第三等叫同进士出身。宋代一次录取多达200到300人,甚至500到600人。在唐代,入仕只是做官的资格,实际授予官职还得通过官考。在宋朝,一旦录用,就可以做官,顶上一个就可以得到高官。在宋代,考生的出身不受限制,甚至和尚道士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宋朝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宫廷考试,所有考生都成为皇帝的弟子,避免考生和考官之间以师生的名义形成小集团。第三,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正式开始贴名抄录,建立了新的制度,防止徇私舞弊。贴名字就是封名字,产地等。在考生的试卷上,而抄录它就是单独抄录考生的试卷。这样,考官在阅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名字,也无法识别考生的笔迹,从而实现绝对的公平竞争。这些方法为明清两代所继承。第四,在考试内容上,改变了唐代只考诗词赋的做法,在进士科中增加了经学义理的内容,还设置了“明法”、“考法度、判刑制义正”的课程,考试成功者被任命为司法官员。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其方法比以前的朝代更加严谨。在明朝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入仕成为科举考试的必经之路。明代进入国子监学习的人一般被称为郭健子。监工一般有四种:把学生送进监狱学习的,把官僚子弟送进监狱的,把人送进监狱的,把钱捐给监狱的。明代科举制度的程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中考和殿试。乡试是南、北直隶和各部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方,北京政府和外交部的驻地。每三年一次。中学里的考生是举人,名字叫谢园。参加者将参加由皇帝主持的宫廷考试。殿试分为三类,即甲等进士三人,乙等进士若干人,甲等进士若干人..通过一步一步的考核,统治者可以从中选出最有用的人才。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确立了取士八股制度。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规定各级考试都要用四书五经。作者只能根据宋代程、朱的经典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明宪宗时代,他甚至创造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是逐段对偶的。打桩雕刻,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所以它比唐宋诗词散文更禁锢人的思想,使科举制度充分服务于皇帝专制的需要,同时也把科举制度本身引向了死胡同。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消亡的时期。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基本相同,但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享有各种特权,做官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科举只是汉官有朝一日参与政权的阶梯。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采用明朝的八股文来禁锢文人的思想。之后日渐衰落,弊端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严惩不贷,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缺陷,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因此最终被消灭。

总的来说,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是利大于弊的。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它的热情反映了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想进入朝廷,得到很高的爵位,然后升官发财,祭祖,仕途亨通,家财万贯。一切都取决于科举考试。它的消极性反映出,如果一个普通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气,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原因一心想要做官,他会把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努力学习上,他本来可以开始其他道路发展的机会,但是全部都不会考虑。有些人到死的那一天都上不了高中,都无法完成一生的心愿,最后都怀恨在心。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科举当成你死我活的政治战场,白白浪费大好时光,逐渐加速社会腐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体现了它的积极性,开放了考试,吸引了很多穷书生进入政权,使他们明白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改变了封建社会初期贵族主宰国家大事的局面,广大平民地主进入科举为官,为封建政权注入了活力。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唯一公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与做官相衔接,权、职、识相结合,营造了中华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勤学的风气,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作为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消极的一面是科举直接导致了十几万进士和近百万举人的选拔。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一定会滋养出很多贪官或者卑鄙的害群之马,他们做了本职工作却不做本职工作,皇帝给父母的政策也不执行。明清八股的推行,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限制了考生,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注重实用知识,束缚了他们原本活跃的思想,没有促进学术文化的发展,反而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直到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路走来,古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进步,古代的科举演变成了现在的高考。其实现在的高考也有当时科举制度的一些历史存在,两者有相通之处。比如当时的试卷都是贴名字的,现在的高考制度也需要贴名字,防止徇私舞弊的现象。比如科举考试是选拔全国最优秀的人,高考也是全国性的,有利于更多精英聚集,有山高。像当时选考第一的人,官位越高。现在的高考也是选择分数最高的最好的大学,前途由分数决定。其次,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举制度更先进,要在学校待三天三夜,直到考试圆满结束。现在高考不一定要这样,但是要花两天时间完成不同科目的四门课。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只允许男性参加考试,官员更是男性化。现在,男女都可以参加高考,废除了性别歧视制度。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成员的相互转化创造了条件。当官的机会是通过考试决定的,高中毕业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官。现在高考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以后朝着自己的理想发展最终获得求职的机会。古代科举得了第一名之后就是状元,没有更高的学历。现在高考制度后是本科,甚至继续考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步步高升。清代古代科举制度,出现了舞弊案、江南监狱等混乱局面,手段毒辣阴险,令社会人心惶惶。但现在的高考也有舞弊事件,但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和惩罚手段的严厉,引子少之又少。

所以科举制度和现在的高考是有关联的,国家也在一步一步的改进缺点。一项制度的实施必然有利有弊,如何做到尽善尽美正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国家输送和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或者把他们纳入现行的高考制度,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