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只能蹲在家里?过来这里!美丽又安全。

疫情下哪里最安全?

书店!

有截图为证——

我们在北京、厦门、武汉、成都找到了几家小书店。这些书店不仅颜值高,有特色,而且很美很纯,而不是一般的网络名人打卡的地方。

如果“五一”疫情防控要求允许,或者“五一”后疫情有所好转,一定要去这些“小而美”的书店。也欢迎评论区那些值得一去的好书店。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侯元恩寺胡同1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10: 00 ~ 18: 00。

北京东城南锣鼓巷经常有游客光顾,但与之相邻的后园恩寺胡同却格外安静。走进胡同,发现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走进粉丝门,你会发现这里有一个独特的世界——院子里藏着一家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小众书店”。

书店面积虽然不大,但布局并不拥挤,书架、桌椅摆放都很宽松。走进书店,首先看到的是一面高5.7米的大书墙,上面摆放着古今中外的诗词。它已经成为一个小书店的标志。其余的书架和书桌上都摆满了最近出版的诗集,很多都是少数民族书店策划出版的,比如《中国好诗》系列、《天天诗历》和一些人文社科类书籍。

"小众书店是北京最安静的书店."少数民族书店创始人彭明邦曾说:“我希望它每天有20个读者。我这样说并不是不欢迎更多的读者,而是希望所有的读者都来。”

彭明邦在国内书店行业口碑不错。2017年5月,53岁的彭明邦正式从工作了几十年的中国青年出版社辞职,成立合资公司——北京萧中吉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要出版中国当代诗歌。

他用“前店后社”的方式,给出版公司配备了一个书店,就是小众书店。这样,出版公司的老板就是书店老板,编辑可以在书店和作者聊天。少数民族书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客厅”——一个读者、作者和朋友可以自由谈论诗歌的地方。

独立书店的书架上有什么书,反映了书店老板的“书”。彭明邦年轻时是一个狂热的诗歌读者。1986去重庆读研究生时,他只带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叶赛宁诗选》。然而,从此以后,彭明邦因为所学专业与诗歌渐行渐远,直到30年后,因为策划出版诗集的契机,他重新拾起了对诗歌的热情。

对于小众书店的选书,彭明邦的标准是“如果一本书最后没有卖出去,我是否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收藏?”

诗歌鲜明的主题定位,让小众书店吸引了彭明邦心目中的“真正读者”,成为国内诗歌作家和读者耳熟能详的主题书店,很多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出版和销售诗歌,少数民族书店还将围绕诗歌和文学的主题举办各种活动。

少数民族书店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来这里,年轻人越来越多。一个年轻人曾经告诉她,他以前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一首诗,闭上眼睛感受诗人传达的感情,在诗意的氛围中入睡。

小众书店并不是彭明邦创办的唯一一家主题书店。彭明邦自称是“主题书店的偏执患者”。2019年底,开设国内首家以签名书为主题的实体书店“永和书店”。

永和书店位于北京东城区永和宫的中心。店里陈列的很多书都是作家签名的版本,但即使是一些著名作家的签名书也是原价出售。

彭明邦说,和少数民族书店一样,永和书店的特点也是服务少数民族读者,他们是签名书的粉丝。“通过签约,读者和作者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也让纸质书对作者来说更有温度。”他说。

地点:武汉市江汉区北湖街建设大道703号西北湖绿化广场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1:00(疫情期间暂9:00-17:00)。

在武汉西北湖广场的草地上,有一栋三面透明的玻璃房子。这是巴德和自然历史书店彩虹书店的所在地。巴德与彩虹成立于2009年,是武汉市知名的独立书店。

受大环境的影响,巴德和彩虹书店也经历了和所有实体书店一样的情况。不同的是,他们几经沉浮还是坚持了下来。2020年,这家书店将以自然历史为主题重回人们的视线。

一直以来,“人文艺术社科”主题都是独立书店的画像,自然科学主题的书店很少。书店经理曾刚告诉《中国科学报》:“疫情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从最初的“文艺”路线到现在回归“自然”,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疫情。居家隔离的日子,让很多人对亲近自然有了更多的向往。

曾刚一直从事出版自然科学书籍,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

“首先要考虑的是把书店设置在公园里,与湖、草、林的景观融为一体。后来觉得还是从里到外做一个和自然有关的主题书店比较好。”曾刚说。

舒适是这家书店给人最直接的感觉。采访当天,一场暴雨的突然造访,让很多一直在公园散步的人来到书店避雨。不期而遇的读者,坐在扶手椅上,听着舒缓的音乐,在巨大的落地窗外唱着黑鸟,一边阅读,一边享受这阴雨绵绵的午后。

这家书店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市江汉区的城市书房。曾刚从江汉区图书馆挑选了3000多本科普、自然历史、植物方面的书籍,把图书馆当成了书店的一部分。穿过一条走廊,就可以走到书店的专属区。书架上摆放着各种自然书籍和一墙园艺工具,等待博物爱好者的挑选。

从传统的人文书店到自然科普、自然博物馆主题书店,读者群发生了变化,但曾刚觉得大有可为:“为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相聚的空间,从而更好地体现深度阅读的价值。”现在,店里最畅销的两本书是《武汉植物笔记》和《武汉图解鸟类》。

巴德和彩虹书店的读者不仅是附近的上班族,也是自然历史爱好者。西北湖公园自然导师吴,是书店的老朋友。在她眼里,这是她的第二个办公室和书房。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你需要的书,不会被打扰,也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地方。”她说。

作为以博物馆为主题的书店,各种自然科普活动必不可少。两周前的一个上午,书店所在的公园组织了一次亲子观鸟活动。巴德和彩虹书店变成了这项活动的室内课堂。“坐在书店里,窗外自然。”吴说,正是因为有了以自然历史为主题的书店,知识、自然、现实的结合才显得顺理成章。

曾刚介绍,自然读书会、“幼熊广播班”等以自然历史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和课程是书店的王牌。

当地一些作者也会带着新的科普书籍来这里开分享会。有一次,一位路过武汉的鸟类专家,被邀请临时分享。

书店成为“自然历史爱好者”的家园后,越来越多来自植物园、动物园、观鸟协会和大学的研究人员加入了书店的朋友圈。

"外国自然历史书店历史悠久."虽然目前,实体书店面前的路并不平坦。但曾刚认为,只有当一些人坚持时,其他人才会愿意加入。也许用不了多久,你就能看到以数学和物理为主题的书店出现了。

“希望巴德和彩虹书店的存在,能成为实体书店的土壤,让更多的书店发芽。”他说。

张文静摄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桂花胡同8号

营业时间:试营业期间每周三至周日13: 00 ~ 16: 00(需在“银鸽书房”微信小程序预约)。

北京东城桂花胡同8号院子里有三棵树。两株是枣树,另一株是构树。树下有一些桌子和椅子。人们经常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认真阅读。偶尔抬头,广场天空中绿叶摇曳。

这是华大集团CEO殷野今年3月创办的银鸽公益书房。银鸽的公益研究既不卖书也不卖咖啡。人们来这里只是为了学习。

小小的胡同大院只能容纳三个阅览室,却为读者提供了1000多册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书籍免费阅读。尹烨曾在自己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银鸽聊基因”中说:“这是全北京最全的生命科学类书籍的会场!”

研究中的书籍分为几大类,如科学史、生活史、动植物、遗传科学、脑与认知科学、疾病与健康、社会生物学、未来科学等等。此外,还有专门的儿童阅读区。这些书大多是尹烨读过并亲自挑选的科普书籍。

尹野说,从一开始,银鸽的公益研究就不做网络名人拍照打卡的研究,研究中唯一禁止的就是用手机娱乐。他们想努力实现的,是让每一个进入书房的人,都能有被书籍和智慧紧紧包裹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一个多月的试运行来看,该研究已经显示出这样的效果。

该研究的负责人阎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在疫情期间,研究的人数由预约制控制,通常来研究的读者并不多,但大多数读者,无论是大朋友还是孩子,都会认真地坚持阅读两个小时左右。

书房里的陈设也经过了精心的思考,充满了自然和生命科学的元素。走进院子,可以看到一只木鸟在风中拍打着翅膀;院子里的螺旋楼梯就像一个DNA双螺旋结构;阅览室的椅垫上有八个字母,都是志彦自己绣的。它们是八种必需氨基酸的缩写。儿童阅览室墙上的画用贝壳装饰,桌子上摆满了化石和动植物标本...读完书后,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院子里帮阎志种花种草,接触大自然。

除了阅览室,书房还有一个展览室。空间不大,但值得一看。例如,它包含了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测序仪。

尹烨曾经说过,建设图书馆和书店的初衷应该是方便读者,解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建立小型图书馆或者书店,入驻各个社区,比较实际。银鸽的公益研究正在做这样的努力和尝试。

目前,该学习正在招募志愿者,尹野和他的朋友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阅读中来。智研表示,未来该研究会还会不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活动,邀请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咖与孩子们分享。当然,还有尹爷。

地点:厦门市后xi镇岗头村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9: 00至19: 00。

厦门后xi镇港头村曾被称为“小香港”,但随着它的衰落,它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临时居住地。脏乱的居住环境让这里和很多城中村没什么区别。

但就在6年前,岗头村出现了一座花园小楼,全是木头做的。夜晚,它笼罩在温暖的灯光下,在城市黑暗的村庄里格外醒目。它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萤火虫”公共图书馆。如今,这个图书馆已经成为厦门的“打卡”场所,全国各地的人都慕名而来。

严是这座图书馆的创办者和管理者,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他每天的任务主要是押解重大犯罪嫌疑人上法庭,有时也会参与执行死刑。

在这个城中村长大的颜,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上大学,考法警。起初,颜只是觉得有书的环境和氛围对他很重要。于是,工作之余,他开始自学木工,为自己和家人建了一个小书房。

那时,村里的孩子们会时不时地来这间书房做作业,看书,和朋友一起玩耍。“这群生活在边缘地区的留守儿童能因为读书而改变生活吗?”颜开始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为村里的孩子们建一个图书馆。

在设计师的朋友mule的帮助下,图书馆确定了建筑框架。分为两层,一层是公益活动空间,二层是图书馆,包括24平米的玻璃木屋和50平米的户外自然阅读空间。

颜所建设的是一个以图书馆为入口的乡村文化孵化中心,也是一个城市居民与农村交流的平台。除了孩子有书读,大人也可以参加平台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大人和孩子各有去处,互相学习。

6年来,厦门各图书馆和社会各界的捐赠以及一些新书征订活动,使这座图书馆拥有了8.9万册藏书。

图书馆还招募在村里上学的儿童成为流动馆长,他们负责卫生工作,整理书籍和组织活动...有了企业的资金支持,每个月还能领到固定的“工资”。到了周末,附近中小学和大学的很多志愿者也加入了图书管理员的队伍。

现在,这个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阅读空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还为孩子们带来了国学、书法、瑜伽、法官夏令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

就在今年,图书馆有了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新馆长。她就是甘肃省2008年高考文科状元阚梅。孩子们对这个“学霸”很感兴趣,经常拉着她读书讲故事。

自从她全职加入图书馆后,她鼓励孩子们出版黑板报,写愿望清单,还和他们分享“学习秘籍”。正处于事业转折点的阚梅,因为这样一份工作,有着独特的人生体验。

图书馆成了岗头村的文化中心。在其辐射下,逐渐形成了古琴馆、汉服体验馆、陶艺馆、高美学堂、初心书院等一系列文化创意空间,也衍生出了岗头村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

文|陈阳

地点:四川成都市成华区逸夫路300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三10: 00 ~ 18: 00周五至周日10: 00 ~ 21: 00。

在成都西门的一个老小区里,有一个只有100平米大小的旧书店。书店的“经理”傅是个爱书人。1992开始藏书,1998创办了一家名为“毛边书店”的旧书店。

2018年,傅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与成都市成华区福清路街道(原桃溪路街道)签约,达成“毛边书屋桃溪书院”项目。书院由街道办提供,毛边书店提供书籍和专业经验,双方共同管理。

书店做大了,有些变化,内容更丰富了,书友也多了,但傅的初心从未改变。

在如今面积超过65,438+0,000平方米,藏书超过10万册的比较亮的书店里,有时会下载各种新书。当然,旧书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傅把旧书比作老朋友,只有重温旧书,才能学到新东西。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当天的凌晨三点,傅也去了二手书市,收获了满满三袋书。

藏书的过程,有喜有悲,有成绩,也有无奈。去年年底,傅在书展上发现了一批文献,大部分是工作手稿和笔记,记录了上个世纪四川茶叶的进出口情况,还有珍贵的制茶讲义和教材。两个手拉箱的资料,付花了一万多元。但回家后,认真整理一下还是值得的。

也是在那段时间,傅认识了一个卖《成都烹饪》杂志资料的书商。眼尖的傅在一个装满上世纪90年代杂志的编织袋里,找到了上世纪50年代川菜厨师竞赛演练的照片。虽然都是一两寸的照片,没有摄影艺术价值,但展示的内容弥足珍贵。

对方一开口就要4万元,经过几轮讨价还价,没有达成交易。不成想,傅走后,这批资料被另一个人买走了。

说起这个,傅后悔了。“并不是说它有很高的升值空间,只是对书院的川菜主题展很可惜,对川菜历史的研究也是一种损失。”但是,他知道,藏书的过程中有坎坷。“我要学会等待,更有耐心,多了解书。”

除了继续做好旧书生意,傅对毛边书屋桃溪书院还有一些坚持。比如,我们不会从事与书籍无关的商业活动,也不会打造所谓的网络名人。

25岁“生日”快到了,从老小区走出来的边缘书店也在改变。

现在的书,作为一种媒介,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傅介绍,毛边书屋桃溪书院突出讲、学、问、研四大功能,打造阅读空间、美育空间、研究空间,开展讲座、展览、书画课、茶艺或花艺生活审美体验课、线装书体验等多种活动。

“这不仅仅是一项图书业务,而是作为一种媒介的图书。通过一些‘有话说’的主题活动,让地方文化活起来,把这些老纸堆里的文化瑰宝挖掘出来,传承下去。”

他认为做书店也要肩负一些责任。“一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场地,更是一个自我享受的精神领域。同时提供服务,丰富更多人的生活和心灵。

傅说,目前,毛边书仍是书院的特色业务。虽然不是“主流”,但却表现出难得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放慢生活节奏,爱上阅读。“希望大家在阅读《毛边》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我们书店所传达和倡导的生活方式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