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历史观是怎样的?
司马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写《史记》,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点。他所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史实被反复核对。早在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就离开都城长安,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名胜古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轶事和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经济生活,开阔了眼界。汉代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文笔诚实,实质诚实,美而不伪,恶而不掩,故称之为实录”。换句话说,他的文章是公正的,历史事实是可靠的,没有隐瞒坏事。这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翔实记载。
为了坚持“记录”精神,司马迁必须面对现实,记录下来,这就必然会产生“禁忌”的问题。但他在为人物立传时,并不受传统史籍的条条框框束缚,而是记录自己对史实的思考和感受。从最高皇帝到贵族,再到大臣,再到地方诸侯,司马迁当然不会抹去他们神奇而光辉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了他们的颓废、丑恶、剥削和压迫人民,特别是汉朝统治阶级的罪恶。虽然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司马迁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过失。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祭祖游仙活动的虚妄。在《结界》一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汉武帝迷信神仙,竭力祈求长生不老药的荒唐无聊行为。
司马迁想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参考,这反映了真实的历史,非常有价值。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选人不是根据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根据实际行为。比如,他写了很多游侠、商人、医生等人物的传记,以及那些鼓吹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人的传记。在司马迁的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总是描写一个人的一生故事,是司马迁的笔法。重点在于他的“做人”,关注他“做人”的复杂性。他在做传记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放在客观的事实叙述中,表达对人物的爱恨态度。比如司马迁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写失败的英雄。他赞美项羽的勇敢,对他没有感情。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没有对其进行评论,但他对项羽的态度在叙述中表达得很清楚。这就是司马迁传记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与恨是截然不同的
司马迁明确的爱恨情仇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高度评价了秦末的农民起义。陈涉是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司马迁把他和王公们并列,用“一家人”来形容他。一个封建历史学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史记·列传》的序言中,他将陈涉与古代著名的皇帝相提并论——同时明确指出,只要封建皇帝是暴虐无情的,人民就有权推翻他。这支由陈涉领导的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在秦末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最终推翻了无情的秦朝统治。对于陈涉第一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四物是完全积极的。
司马迁还大大赞扬了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当年出游时,他游览了湖南长沙北部的汨罗江,并在河边向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致敬。这首颂词对司马迁影响很大,他的脑海里深深地印上了屈原的诗和人生经历。他写《屈原传》时,认为屈原可以与日月争辉。他愤怒地谴责楚国贵族统治者不分忠臣汉奸的丑恶行径。当时司马迁还参观了舜的葬地湖南零陵县,对舜的事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来他在写史记的时候,把舜的事写进了五帝全书,歌颂他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司马迁还高度赞扬了“宝归赵”和“讲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赞扬了为了抵抗暴力而冒着生命危险的刺客,以及在危难中救人、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俯冷水,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恩情,不惜独自刺死秦王,最终秦婷被溅了一身血。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大胆赞美,其实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欣赏人民反抗强奸的愿望。司马迁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献给名医扁鹊、宇易等造福人民的人们。这些人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但在司马迁心中,他们远比某些诸侯高贵。
司马迁也深刻地认识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例如,《酷吏传》流传下来的是十个残暴无情的官员,其中就有汉武帝的九个臣子。当时汉武帝重用张汤,但“唐是奸诈之人,舞智以守人。他从小官做起,什么都不做,只是和长安的傅家田家、余翁叔交了私交。“也就是说,它的意思是空手而归。这里描写的是张汤做小官时用诡计制服百姓的情况。张汤上台后,与虞照制定了各种法规,其中有一条叫“谦抑法”,即无论他是否有罪,只要被控对朝廷不满,就可以受到相应的惩罚。张汤不仅善于制定法规,还迎合了汉武帝处理“犯人”的愿望。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牵连无数家庭,以至于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犯罪活动被司马迁记录下来,正是通过这些,他揭露和控诉了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豪迈作风,值得肯定。他关于历史进化的思想是比较完整的。在对历史给予正确评价后,他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演变的结论。
3、历史学家的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的绝唱,离骚无韵的诗”。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中国通史史志,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作品中,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得惟妙惟肖。比如《田单传》里,田单守即墨城。田单用了六次政变来恢复燕国。“火牛阵”是最重要的方案之一。晚上,田单给1000多头牛披上了有龙纹的紫布。用油浸泡它们的尾巴,然后放火烧。结果,1000多头牛像怪物一样冲进了闫冰的阵地。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敌人,有的人敲锣打鼓,大声喊叫,声势很大。困惑的闫冰被吓得四处逃窜,结果他们被杀了。战场上到处都是的尸体,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
司马迁还生动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Xi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之战,项羽率领大军渡江,然后击沉所有船只,下令只准三日粮草,生动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精神,项羽的军队达到十个,消灭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它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各路将领。进了项羽的辕门,没人敢抬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望的一种描述。司马迁把项羽被围困的情景描写得更加感人。项羽宽宏大量,唱道:“推山必怒,死不了。”司马迁通过这首歌完整地刻画了这个人。以及无法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描述了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中的英勇。当时项羽的骑兵只剩下28人。当数千追兵逼近时,项羽睁大了眼睛,怒声咆哮,把汉军吓退了数里。看到这个描述,不禁让人觉得失败的英雄似乎指日可待。
再比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如何与民谈判,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范。汉高祖也有骂人流氓和即兴发挥的习惯。有一次,韩信上书汉高祖,要求他做个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就想进攻,但张亮暗示他不要进攻。他马上转着调子说:“君子要平定诸侯,要做到。”这里文字不多,却生动地刻画了汉高祖善于即兴发挥、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事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广泛使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和歌谣,也不避讳方言。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情况下,叙事与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和谐的。虽然活泼但含蓄,值得玩味。复杂简洁,兼收并蓄,各得其所,一般都是为人物性格的描述服务的。他对人物语调的描写最有趣,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他常常适当地强调和夸张。比如《汉高祖年谱》:“(五年)正月,诸侯将军邀汉王为帝。汉王被迫三次让步,说:“汉高祖退位的这段话是对当时口语的直接模拟,生动地体现了汉高祖做作的样子。看完之后,不禁觉得汉高祖演讲的场景就在眼前。而且司马迁在使用古代史料时,一般都是用当时的通用语翻译古语。比如《五帝年谱》写的尧舜的故事,就是根据《尚书·尧典》这本书写成的。“平凡政绩,贤Xi”之类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人如丧子之父母,三年幸福无处不在”“信仰伤害百官,一切政绩蒸蒸日上”。与原文相比,译文会更容易阅读。《史记》传记的优秀,与司马迁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无辜被迫害后,通常有两种选择:悲观沮丧,或者愤怒争取力量。但是,司马迁选择了后一种方式。他以“研究天人关系,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见”为宗旨,把所有的“气”都投入到了《史记》的创作中。司马迁开创了中国史学著作的纪传体,开创了史学方法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