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有哪些神秘而古老的传说?还是故事?

甘肃秦安的羊皮鼓礼舞遗存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中华文明史几乎是在隆隆的鼓声中走过的。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生活在这里的西北人民不仅对鼓的使用表现出偏爱,而且对鼓的创作和鼓励表现出独特的灵性。从高原到山区,从黄土高坡到戈壁绿洲,只要有炊烟升起,就会有鼓声,只要有鼓声,就会有随着节日起舞的身影。

在众多的鼓励物中,流传于陇南、天水、甘肃、定西等地的羊皮鼓励物是独一无二的。羊皮鼓,顾名思义就是用羊皮面具做成的鼓,属于有握把的单面鼓。因其形状有扁形、圆形、扇形、桃形等,故有扇鼓、转鼓等不同名称。每一种鼓都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每一种鼓励都表现了一个当地居民的性格和审美特征。每年一月,端午节,夏秋丰收后,这里的人们都要张开双臂,抱着羊皮鼓登上一面万能的隆隆鼓,表达美好的祝愿。

关于羊皮鼓舞的起源,有很多民间口头传说,也有很多研究者自己的推测,从今天的现状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模糊的、模糊的判断。没有足够的史料将这些看似熟悉的* * *现象在人类记忆的长河中顺畅地串联起来。但可以明确的是,羊皮灵感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承载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传统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水羊皮鼓在当地民俗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目前仍保留羊皮鼓原始遗产的是秦安县干湖乡的羊皮鼓灵感。

一、秦安羊皮鼓祭祀活动的基本概况

秦安,古称季承,是大地湾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著名的原始嘉庚部落遗址。该市位于兴国县昂镇,距省会金融中心兰州市309公里。传说,开始画八卦、教人钓鱼的伏羲和炼石补土的女娲都曾在此居住,所以这里也被称为西丽沃香。甘湖乡王嘴村位于秦安闫城西17公里处。村* * *里有500多人,姓氏主要是王周成。农历八月中下旬是千家万户的休闲时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思考一年一度的生动表达。秦安羊皮鼓舞以生动为名,是一种程式化的民间祭祀舞蹈,以赞美伏羲、祈福、感谢上帝为主要内容。“生动”活动持续三天。农历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男女老少都自愿出资,每家每户筹集的资金将用于购买制作祭品的材料。会议期间,我们还将赠送由上述食物制成的小供品,以及当年收获的各种水果和谷物。届时,大家将选出现任会长,会长将与掌握活动程序和具体细节的长老们进行讨论。今年生动活动的场地每年都会流动,所以每个家庭都会有机会承办这个活动。活动期间,个人可以在家吃饭,也可以集体在会上吃饭。会议期间还允许出售农民生产的小商品和蔬菜。在外工作或上学的人,只要时间允许,都会想尽办法赶回来参加这个活动。

在这里,人们以农耕作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延续的主要生产方式。独特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秦安羊皮灵感,深深植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从舞蹈的基本动态到舞蹈的道具。歌词到人物服饰都体现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

(一)三个不同时期羊皮鼓祭祀活动的意义。

秦安羊皮鼓以传种为名,自明朝形成以来代代相传。所谓心灵感应,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召唤神灵代表神灵向世人传达意志,也可以理解为代表人民向神灵传达美好的祝愿。以秦安县千户为龙头,各村羊皮鼓舞的体育活动时间略有错开,但每年三次活动是一定的,每次活动的仪式和意义都不一样。这三个时间分别是农历正月末和农历八月的淡季前后。

1,正月十六据说正月初十到十六,人们用羊皮跳舞鼓舞主要是为了纪念伏羲发明钻木取火的丰功伟绩。火的发明终结了吃动物、吃血的时代,这将极大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为了庆祝伏羲的功德,人们在农历正月十六(相传这一天是伏羲的生日)跳到羊皮上庆祝和纪念他的伟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今天,正月里千家万户跳的羊皮鼓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火活动。

2.端午节是去村庄的时间。会有羊皮鼓励的片段表演,或者根据各村需要进行羊皮鼓励仪式的片段表演。此时的羊皮鼓表演,有着强烈的祈求神灵驱灾避难的巫术色彩。历史上秦安千家万户的冰雹和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端午节前后,村民们都希望通过羊皮鼓的舞动,雷神不会出现突然的闪电、暴风雨引发山体滑坡、火灾等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造成人畜死亡。也希望鼓声的渲染能产生巨大的爆炸,让天空中随时可能弥漫的乌云散去,因为此时的恶劣天气可能会毁掉辛苦一年的粮食作物。

3.农历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羊的皮肤鼓励仪式是千家万户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集中了村民祈求神衰、感谢神、感恩等所有的愿望。这时,村里的村民,无论老少,都会怀着极大的虔诚聚在一起。

(二)羊皮鼓仪式活动的基本程序

农历八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的三天祭祀活动* * *包括以下16道程序。整个活动虽然复杂,但联系紧密,井然有序,有歌有舞。

在西神单位,每个村民都想尽办法让上帝高兴。当上帝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人自然会快乐。因此,这是一个有趣的段落,也是一个人神的有趣段落。稳健的舞蹈和震耳欲聋的鼓声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杂技技巧体现出个人非凡的勇气和技巧。而鼓手们虔诚的“神之歌”,真正唱出了人间智者,在娱神的过程中,人神共娱,天人合一。

在背鼓单元,可想而知两个名将从手握双面鼓逆时针顺时针旋转到背上四面鼓口中咬住双面鼓的难度。人们随着鼓旋转。已经看不清被鼓包围的人了,只有十二面鼓在不停的转动。

坐坛是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祭祀活动。人过了半夜累,神的成就却三天三夜不尽。围着篝火回忆祖先的功过,先说唱歌再来从三皇五帝到所有神仙。人们用唱歌和跳舞来取悦神灵,希望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祝福。同时,农民在漫长的生活中不断总结经验,在阳光、土地、山川、树木的协调运作下,与周围的一切事物逐渐达成某种认识,即以同一结构和节奏运作,从耕作、播种、采集和对时间、地点的依赖关系中抽象出一套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本体论观点。从而建立起一幅属于此岸的中国传统文化图景,这是秦安人生存的归宿,也是他们农耕生活和信仰的根基。

二、秦安羊皮鼓仪式舞蹈的表演机制

(一)羊皮灵感传承:

1.参与者不限于本村王家成员,凡对此感兴趣的男性,不分年龄,均可学习此鼓励。

2.教学方法:(1)代代相传;(2)由德高望重、表演技巧强的人教给别人的。

(二)羊皮灵感的角色分布:

在这种舞蹈的表演中有三个主要角色,即

1,石公

前额前有黄色天鹅绒花朵的红色头巾。穿着黑色双排扣外套,双排扣衬衫的领口和袖口都镶有红边。穿着黑色灯笼裤,腰间系着黑色或红色丝带。穿黑色布鞋。

2.女扮男装

头饰被当地人称为龙马头。在后脑勺系上一顶由黑红或彩色细绳制成的网状帽子和一条有红条的发带,分别在胸前留下两条红绸,在网状头饰的后缀处留一条长辫子。穿着红色双排扣无袖夹克。穿红裙脚黑布鞋。紫色双排扣肩长袖过膝长袍。

3.鼓手

一条黄色的头巾,穿着一件粉色的圆领双排扣外套,领口有红边。腰间系着红丝带,脚上穿着黑色布鞋。

(三)羊皮鼓的造型特征

秦安羊皮鼓仪式舞蹈的主要道具是羊皮鼓,它既是一种舞蹈工具,也是一种乐器和礼器。羊皮鼓由三个环和九个扣组成。传说这三环分别象征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也许是因为“九”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含义,羊皮鼓的小鼓环与九个小环相连,称为“九扣”。羊皮鼓制作精美,从选材加工到保养使用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作为吉祥神圣的象征,每次使用时,百姓都要用厚重的布袋包裹起来,聚集在一起,庄严地存放在村里有威望的村民家中。

1,鼓形和鼓面

羊皮鼓的鼓形是一面羊皮包裹的扇形铁环,通常分两种大小。大鼓的直径是62厘米。使用前,通常将滚筒平放在地面上,短时间喷洒少量水,以防止间隔使用后滚筒表面爆裂。

2.鼓柄和鼓环

鼓圈是由扁铁条弯曲而成的。当铁环弯曲至折直时,鼓柄长约13cm。鼓柄外侧用布或麻绳包裹,防止铁柄磨手,便于握持。此外,还可以起到连接鼓圈与鼓圈的作用。

3.鼓圈

大鼓圈为铁圈,直径约18cm。铁环上装饰有6个直径约7cm的小铁环,中间有钹。大鼓圈下端镶嵌有直径约8cm的小鼓圈。小鼓环上还装饰着三个直径约7cm的小铁环。当地人称之为摇晃时三环九扣相碰发出的“嗖嗖”声。

4.鼓鞭

羊皮鼓的鞭子用来打鼓,道具长约40cm。用木头雕刻的。鞭的顶端倒成椭圆形或圆头状,以增加鞭的弹性。鼓鞭的鞭杆用布或藤包裹。以防止撞击时损坏鼓表面。鼓鞭的尾端系有彩色布条作为装饰。

(四)其他以羊皮为灵感的道具(或伴奏乐器)

除了羊皮鼓,秦安羊皮鼓还有斧头、三尖两刃九环刀板等配套道具。这些道具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以适应他们年复一年的经济生活和农耕信仰。

1,三尖两刃九环刀

长约22cm,宽约6cm的矩形双韧刀面中间略厚,向两韧方向逐渐变薄。长方形刀面上方有三个齿状尖端,下部呈半圆形,中间镶嵌一个长约9厘米的手柄。下部装饰有与羊皮鼓形状相同的大鼓圈和小鼓圈。大鼓圈直径约13cm,小鼓圈直径约7cm。九个小环的直径约为1.5cm。

2.板

六块木板,长16cm。,宽5cm,厚O.5cm左右,六块木板用麻绳或红布条串成孔,每块木板上方的孔用皮铆钉垫实。第一板和第二板的顶端系有红布钉。

3.用斧砍

总长约58cm。* * *分为三个部分。前段约25厘米,直径约2.5厘米的铁棒顶部呈三角形。在10cm前段直径为10cm的扇形斧面连接的铁棒另一侧,倒S形斧柄与前段铁棒连接,并用红布包裹。中间部分是长约19cm的木棒,长约15cm的铁棒中间呈球形,逐渐变细成圆锥形。

4.普通旗帜

木柄长约63厘米,顶部用丝绸或彩色布条装饰。

5.粘贴

直径约4cm,长约168cm的圆柱形木棍。

三、秦安羊皮鼓仪式舞蹈表演图

注:民间舞蹈的表演者人数往往不固定。在笔者的三次调查中,每次的表演者数量不同,但其动作和队形的变化是不变的。所以为了让整个示意图看起来清晰,选取8个人为一组作为标志。

羊皮舞贯穿整个仪式,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舞蹈,诉说着村民们不同的心愿。秦安羊皮鼓舞中最典型的舞蹈是与伏羲文化相联系的舞蹈节奏和装扮。石婆的头饰叫鱼鳞状的网帽,有龙马的头,还有连在后脑勺反复向上抛的辫子,还有祭祀舞蹈中不断流动却从不变化的S形,把整个祭祀仪式推向了高潮。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从未见过直线队形,双龙吐旋,八字四角蛇蜕壳,双龙荡,尾旋,螺剪,双旋等都是由S形的蜿蜒流衍生而来。所有的观众都是庄严的,所有的舞者似乎都是由某种情感激发的运动的单体。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让他们在那一刻放弃了所有的需求和欲望,鼓手,舞蹈队的领队,为了一个动机,一种情感,一个目的而舞蹈,有条不紊地变换着各种队形,一整套龙图腾舞蹈的祭祀场景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

四、我的歌,我的舞三磕头——高度节目

文化祭祀仪式

在秦安“生动”的祭祀仪式中,龚嘴村全体民众参加的集体活动,本质上是这个村庄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信仰存在于一系列仪式中,各种仪式借助于十种民间艺术形式转化为有形、具体、直接、可感的形象,不仅增加了祭祀仪式的生动性,也为祭祀活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民间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高度程式化的仪式。

播种方案中1、17段落清晰完整;

2.每一段按照抱鼓、跳舞、击鼓、唱歌、占卜、鞠躬等固定程序进行若干关卡。

3.击鼓歌唱时,一人唱出众人的和音;二重唱(类似二重唱)有三种形式

4.三种唱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段的旋律和调式不一样,但同一段的调式和旋律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一样,具有三首歌一叠的特点;

5.每个段落中典型的舞蹈区域都很突出:

6.每段之后都有敲鼓磕头三次的敬礼仪式。

这些程式化仪式的出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民间祭祀仪式和民间艺术形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高度成熟的标志。这些固定节目中的舞蹈和歌唱序列,反映了农耕文化影响下人们的哲学思维、理性趣味、平淡的生活境界和平淡的生活方式。借助于民间艺术的形式,这些由来已久的信仰和仪式不是平庸和浅薄的,而是洗去铅华后的世故和成熟,深刻、大方、稳定、宁静。就这样,年复一年,按照程序循环进行,处处透露着理性的深思熟虑。这种高度程式化的祭祀仪式的实质是这一地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不仅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正在进行的事务有关,而且与他们在仪式活动中行为的合作性质密切相关,这种合作性质揭示了社会规则或习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程式化的祭祀仪式是具有相同社会生活的人们的聚会,他们共同需求的集中表现是他们的人类或精神习惯能够间接或直接满足聚会的需求。(比如在秦安的祭祀活动中,可以看到男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分工,长辈与晚辈之间村干部与普通人的地位和关系,村民与外人的交往,以及对周围一切事物的态度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程式化的仪式活动本身已经逐渐脱离了最为顽强的巫术的实用功能,而是程式化仪式所隐藏的传统力量(历史手段的强制、思想道德的强制等。)还是影响吧。由此,居民的生活行动和社会契约是开放的、传统的、规范的,既保证了彼此的利益,强调了彼此的责任,又唤起了公众的行动和记忆,对维护居民的团结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高度程式化的民间仪式活动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产物,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有消除生活紧张和束缚的功能。在人们为文化做了很多辛苦之后,文化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补偿,来调节单调的生活,减轻一些生活的负担。因此,在秦安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民间艺术在发挥这一功能的同时,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使歌者、舞者、观者都松了一口气,鼓舞了人们的生活,给了社会关系一个重新调整的机会。民间艺术在程式化的仪式活动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人们在信仰仪式中最生动、最真实的情感表达。从而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自身信仰的起源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秦安的羊皮鼓舞在艺术形式上是歌、舞、乐的结合,秦安的民间祭祀在文化形式上是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的综合平台。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这种混合状态隐含着原始文化的基本形态。这种以一面羊皮鼓贯穿始终的民间祭祀活动,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依然以自己固有的程序和不变的节奏,一年三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是天地间村民朴实无华的信仰的自然流露。羊皮鼓还在叮当作响,身影还在翩翩起舞,歌声还在回荡,虔诚的心还会在一瞬间跪拜。

从秦安羊皮鼓仪式舞开始的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使我们陷入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的境地。然而,每当我们踏上秦安的土地,置身于庄严的民间祭祀活动中,我们都会感受到那里的独特处境,体会到形式背后的和谐、深度和厚重。我会祈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让他们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自由呼吸,肆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