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蒙孟府
孟府位于邹城南门,毗邻孟庙。它是蒙克直系后裔的同屋兄弟。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文宗皇帝封蒙克为“邹国雅圣”,从此孟府也被称为雅圣府。蒙府成立日期不详。据孟庙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的《孟族宗祖碑》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访兖州雅圣墓,得其第四十五世孙宁萌。因被举荐赴朝,被封为狄公郎,主邹县祭拜太庙,狄公新故里。说明孟府建于北宋景祐年间,但老宅位置未说明。推测孟府应该是在宋景和四年(公元1122),孟庙第三次搬迁的时候。孟府位于孟庙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后七进院落,楼、堂、阁、室148间。以主楼大堂为界,前面是官邸,后面是内宅。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孟府二门东侧墙上镌刻有“照例与杜蟠好,免扰事”的碑文。碑文描述了庙户、礼生、佃户、扫户、官等。明朝给的,也不许他们爬来爬去打扰。此外,孟府四楼院落的“祠书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证明孟府在明代已有相当规模。孟府的大门是一座三树宝塔,门楣中间挂着一块牌匾,上面用金字写着“雅圣府”四个字。黑漆门上绘有高约两米的彩绘门神。门外有一堵高高的影壁。一对雕刻的石狮子生活在门的左边和右边。门阶两侧有一对方形石台,供上车和乘车。第二门又称“礼门”,建筑形式与正门相同,但门洞为三开,门楣上写有“礼门义道”字样。六扇黑漆大门中间,绘有两个持剑武士,头戴钢盔披甲,两侧绘有四个水墨画的文官,威严雍容。第二道门里面是“仪门”,两边不与墙壁相连,类似于厅门。它是木制的,只有两根柱子,下面有一个石鼓,上面有一个彩绘屋顶,四个木雕花苞倒挂着,所以又叫“吊花门”。平时,这扇门是关不上的。每次在蒙府举行喜庆仪式,皇帝吉祥,圣旨定量宣读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鸣礼炮十三响再开。在封建社会,这种汉仪门只有列地封侯的君主才有资格修建,所以又叫“塞门”。穿过仪门,院中有一方基座,两侧竖立着雕龙石栏杆,四周是丹雍的青砖花墙,平台前的甬道两侧是两位百年寿的巍峨书生遮天蔽日。在单笔的东南角有一个日晷。西南角有个“嘉良”,完全仿照皇宫的格式。再有就是五处峡宽敞的正殿,也是孟府的主要建筑“大堂”。大殿前檐正中悬挂清代雍正帝书法,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彦泰赐的“七件矩”堂匾,龙边饰金字。门两边屋檐下的柱子上悬挂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承千年燕翅,缅怀百代先烈。“隶书中,金字柱是附在对联上的。孟府大堂是孟子嫡系世袭翰林院博士吴京宣读诏书、接待政府官员、申请家规家法、每逢节日和生日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大堂正中有一木亭,内有一公案。大堂前东西厢是管理朝田、共同事务、礼生、乐生、秘书、执事等的办公场所。大堂前有一座鼓乐楼,是演奏音乐的地方。大堂东侧有一座独立院落,名为“五代殿”,是孟区宗族的家族祠堂。西侧有一座独特的建筑,名为“望山堂”,是当时孟后裔接待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在尖山堂对面的月门外,矗立着一块精美的太湖石,上面刻有清代碑刻家阮元和书法家孔继云的书法诗作。大堂后面是孟府内宅,内宅门与外界隔开。这是个禁门,看管很严。一般不允许外人擅自进入。内屋门外檐的木工坊,刻有“鲤鱼跃龙门”、“麒麟送子”等图案。门两边倒挂着雕珠,工艺相当精致。内屋前有一条幽僻的小路,左右各有一个角门,名为“更道”,是当年巡视内屋的更夫通行的通道。内院的第一个院子是中国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孟子的第七十四代孙孟就住在这里。雕梁画栋、色彩艳丽、明三暗五的正殿就是“施恩殿”。室内陈列古董字画、床柜等。庭院东南的一株古老高大的山茶花,春夏相交时,树是白色的,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院落的后面是藏书楼,是孟氏子孙存放、书籍和皇帝赐给他们的家族档案的地方。然后是“燕绿楼”等四个四合院,都是蒙古人的住所。最后是孟府花园。孟府内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如皇袍、法袍、诏令、诰信、家族档案、印本木刻、书籍书法等,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