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开采史
(1)发现期(1821 ~ 1853)
道光元年(1821),齐鲁“流民”在沩山河流域的汇泉栈、老金厂发现了砂金,开始在该地区开采砂金。道光二十五年(1845),采金人马文亮在夹皮沟北沟发现山金和露头矿脉。矿脉厚40 ~ 50米,含金量高,通过简单的开采、选矿和精炼即可获得金。此后,大批采金者蜂拥而至,采金高峰期达到数千人。但当地采金秩序十分混乱,各路帮派林立,滥采滥挖,土匪骚扰,使得采金工人的生活异常艰难,安全得不到保障。
(2)朝鲜边境以外的时期(1854 ~ 1933)
1851年(咸丰元年)前后,老金厂、夹皮沟一带采金业兴盛,韩宪宗到马文亮做金工。因为土匪蔡亮等人,他们被抓进了沟里,这是当地金工的一大心病。当时,韩宪宗与夹皮沟黄金帮头目联手,在1853和1854两次击败蔡亮等团伙,夺回被占领的金场,后被采金人提拔为采金头目。从此,韩显宗声名鹊起,他发了大财。
韩宪宗(1819 ~ 1897)原籍山东省邓州市文登县韩家庄。小时候家里穷,跟着爸爸出去了。我长期居住在吉林省九台县木石河流域的花曲柳沟。此地属于清朝对东北封闭的“柳边边”,故史称韩宪宗统治夹皮沟地区建立采金“家天下”的时期,谥号韩边外。
汉献宗取代蔡亮夺得夹皮沟金矿区采矿权后,建立了自己的法律体系,赏罚分明,征收赋税,扶持私兵,成为“国中之国”。与此同时,黄金产量剧增,商贾云集,人口密集,韩氏家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到1860年(咸丰十年),开采砂金矿22个,开矿脉金矿7个,养兵千余人,设若干会议室,统一兰州采金业。据相关史料记载,汉献宗的统治范围以夹皮沟为中心,东西长200里,南北宽100里,面积2万多平方里(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据日本版《北满金矿资源》记载,鼎盛时期约1870年(咸丰二十年),夹皮沟金厂日产黄金500余两,月产黄金5000两,年产黄金6万两,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金矿之一。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汉家势力范围扩大到桦甸、磐石、敦化、蒙山、抚松、安图六县,东西长800余里(400公里),南北宽500-600里(250-300公里)。
从崛起的那一天起,朝鲜的外部就一直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关注、干涉和侵略。1900年,俄罗斯帝国入侵中国东北。从1902到1904,俄国通过所谓的《吉林金矿条约》和《吉林金矿条约续签》取得夹皮沟的开采权,建立了“大鼻子”办事处和矿山。俄国采用机械采金和壶驼排水,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从夹皮沟地区掠夺了大量黄金。
日本帝国主义还通过各种手段掠夺夹皮沟金矿。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罗斯手中获得长春至旅大的铁路经营权和所有权。1906年,在鲁大地区成立了殖民组织,即南满州铁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满铁”),千方百计夺取夹皮沟金矿的采矿权。1915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中日条约》,并在附件中提出夹皮沟金矿的开采权,但由于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对,《中日条约》未能通过。193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东北。当时,韩氏第四大家族韩金堂在无力维持采金生产的情况下,向“满铁”借款数万元。1933、1933年2月23日,大同殖民有限公司与韩金堂签订《夹皮沟金矿合作经营合同》,为解决韩家与满清的债务问题。合同约定,韩家领地内的矿、地、林全部转让给大通养殖有限公司,共同经营。《和约》的签订,实际上使侵华日军以很小的代价强行吞并了朝鲜家族的全部财产,结束了长达80年、统治数百里的朝鲜境外时期。
(3)日伪时期(1934 ~ 1945.8)
从1934开始,侵华日军先后派出200多个武装调查班到夹皮沟金矿进行资源调查。从1937年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在夹皮沟金矿开了小北沟、一坑、Touturnout、小东沟、大金牛、大仙沟、下戏台、东坨窑子等坑。据《桦甸县志》记载,侵华日军从夹皮沟掠夺了1941 ~ 1944年黄金。
(4)解放初期(1945.9 ~ 1960)
1945 8月15后,夹皮沟金矿解放。1946年6月恢复生产,成为中国* * *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新中国第一座金矿。1946至1948,停电后矿井被淹,给矿井生产带来很大困难,但在中* * * *的正确领导下,很快恢复了生产。1949年初,夹皮沟金矿全面改造,恢复老坑,采用混汞浮选。在非常困难的生产条件下,当年生产了703.86公斤黄金。1952年,经坑探先后发现李山坑新1、2、3号矿脉和下西台坑3、6号矿脉,金、金属总地质储量19610kg。1951 ~ 1953推广直线圆柱掏槽钻孔爆破和湿式钻孔,提高了掘进效率,降低了井下粉尘浓度。1954对部分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安装了球磨机和旋流器。黄金产量大幅提升,达到1856kg,为历史最高水平。1955后,矿区地质资源日益减少,三级矿比例严重失调,矿山资源枯竭。1955,65438+2月31,老牛沟金铜矿关闭停产,1960,夹皮沟金矿停产,该地区采金业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这期间一共生产了11.76t黄金。
(5)繁荣期(1961 ~ 1990)
夹皮沟金矿从衰落走向繁荣,与金矿地质认识的突破和地质找矿的重大进展密切相关。这是从事矿区工作的矿山地质人员和地质勘探、教学、科研部门有关人员,特别是1959+01年6月组建604队的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长期坚持开辟老区和新区,反复实践,努力探索成矿规律,找矿成果不断涌现,为夹皮沟金矿的重新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夹皮沟金矿领导和地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查清夹皮沟矿区部分资源的前提下,夹皮沟金矿于1961年8月恢复生产。1964,二道沟矿建成投产,1965,三道坑矿(原名红旗坑)开始探坑,夹皮沟金矿又开始兴盛。1965年黄金产量达553.33公斤,1966年“文革”运动对黄金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和干扰,1967至1969年全矿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状态。1968年黄金产量由1966下降至716.9kg至443.4kg,1970年矿山生产恢复正常。由于引进了新的挖掘设备,最大的矿坑——红旗坑(三六头矿)的挖掘速度日益加快。此外,对选矿流程进行了改造,提高了生产能力。1974年黄金产量从1968年的443kg增加到1543kg,成就了矿山。但是由于盲目追求产量,开采比例和三级矿量再次严重失衡,会给以后的生产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采掘关系逐步理顺,生产重点转向采掘和探矿,使采掘量逐年增加。1982 ~ 1984为解决资源几近枯竭和矿石品位降低的问题,加快矿山重点工程建设和改造,深入挖掘老矿山内部潜力,先后建成投产了八家子、高星、二道沟盲井扩建工程,同时加强企业管理,注重技术进步,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六五”和“七五”期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地质储量,夹皮沟金矿成立了小钻探队,对三雕矿和二道沟矿深部进行了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同时还对四雕、大猪圈、李山坑、洪沟区、下西台、庙岭等生产坑进行了发掘,并投入修复工程。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选矿厂。5月至1961结束,共生产黄金28.722t。
同时,吉林市、桦甸市等黄金部门在该区先后投产建设了吉林金矿、板庙子金矿、辉发河金矿,有力地促进了该区黄金生产,仅吉林金矿的黄金产量就达到140kg。
(六)发展时期(1991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该地区的黄金开采业呈现出一个繁荣的发展时期。目前,除吉林夹皮沟黄金矿业公司拥有的六个生产矿区(三角口、二道沟、八家子、小北沟、庙岭、下西台)和一个日处理能力为1000t的选矿厂外,还有四个生产矿区和一个劳动服务公司拥有的选矿厂。此外,还有大量不同生产规模的矿山,如吉林市、桦甸市等黄金公司所属的吉林金矿、板庙子金矿、大仙沟金矿、大金牛金矿、辉发河金矿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大小金矿10多个,大中型选矿厂10个,各类星坑遍布全区,选矿厂日处理能力接近2000t,是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