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太平天国历史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由王然翻译成九州出版社出版。
以往学术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侧重于积极影响,突出革命性、创新性和阶级性,侧重于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农民运动对后来辛亥革命的启示。近年来又滑向另一个极端,以负面的视角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愚昧和破坏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当我们跳出正反两方面的含义,客观看待农民运动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太平天国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现在人们如何评价这段历史?
简又文是近代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先驱。何、罗尔纲、肖宜山、堪称近代太平天国研究的奠基者。简又文的著作可以说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必读书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一书,给读者最好的诠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方方面面,主要强调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启蒙创新。简又文将自己已出版的两部巨著《太平天国全史》和《太平天国通考》合成,将两部著作改写成这本《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1973出版,并由中国历史著名学者史景迁推荐,在英语世界影响很大。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及其在民间治理上的不作为有关。
在道光帝软弱无为的统治模式下,官员们往往懒于从政,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使得清朝的阶层固化,流动性丧失,下层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比如书中金田起义前的广西巡抚郑祖琛,延续了前任的无为政策。广西边境是土匪的重灾区。据统计,规模超过2万人的团伙有30多个。但郑祖琛坚持的原则是,东西多总比东西少好。他既不安抚吴,也不全力围剿,只是驱离而不慌乱,以至于地方少报甚至不报土匪,就这样任其发展,熬过了他的任期。
当时的清政府中有很多像郑祖琛这样的官员。他们的不作为,使得权力下放到那些更无能、更不愿惹事的地方官手中,地方官下放到小官吏和地方乡绅手中,形成了一股横行乡村的黑恶势力。这些人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贪赃枉法,肆意诬陷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后来的北王魏长辉,原本是当地的财主,却因为自己的壮族血统,从小就被其他邻居歧视和看不起。在仇恨中长大的魏长辉,原本是地方官,因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得功名。后来,魏长辉花了很多钱给父亲买了个小名气。他想光宗耀祖,提高魏家的威望。没想到当地乡绅联合起来,拿走功名牌匾勒索魏家。魏长辉发现拜神会讨回公道,却只得到一声冷笑。最后,魏长辉带领拜神抢劫乡绅的粮仓,全家投靠拜神。这些事情在当时经常发生。可以说,除了自身的原因,清政府的不作为和无能,以及一种浑浑噩噩的态度,把人民推向了他们的对立面。
太平天国运动区别于历代农民起义的特征是其西方宗教背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它在政治上仍然吸收了封建专制的金字塔结构模式,但在文化上却表现出极大的排他性。这就导致了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知识阶层与这个新政权的对立。比如曾国藩在《求粤匪》一文中说“这既是清朝的变化,也是开埠以来名教的奇怪变化。我孔孟在九原哭,凡能读书写字者,可坐而不动。”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与太平天国的主导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导致了太平天国之后掌握书籍和见解的主流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全盘否定,其中包含着对这场文化浩劫的悲哀和怨恨。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简又文所做的大量田野调查,以及从当地群众口中、当地县志中发现的大量革命实践活动。太平天国运动解放了妇女。虽然太平天国高层生活腐败,妻妾众多,但这场运动使女性在革命活动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比如苏三娘等早期加入的女性,亲自领兵上阵,功勋位不输他人。废除缠足、纳妾、买卖婚姻等理想。,从一开始就是太平天国提出来的,这在同时期清政府控制的领域是不可想象的。太平天国因为有西方背景,对西方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并不像清廷那样抵制西方的一些观念。它借助西方思想,挑战一些漠视人性的伦理传统。当时的太平天国与清朝不同,很少支持自由贸易。他们希望与西方进行更多的交易,并进一步开放他们的贸易往来。上述一些思想在二十世纪并没有完全实现,说明在十七世纪清朝的大背景下有这样的思想启蒙,太平天国在某些方面有超越时代局限的思考。
我们现在看太平天国的历史,媒体上只有太平天国领导人略香的八卦故事。如果只着眼于太平天国领袖的个人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就很难看出这场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真正的意义。如果只关注运动中的问题和失败,就会使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革命运动脱节。这本简明而权威的书《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可以帮助真正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了解这场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意义,帮助他们拨开迷雾,看到真知。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肖浩
过程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