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香港电影没落了。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吗?

香港电影的衰落始于2000年以后。

东升义前段时间承认,古天乐是香港唯一的演员。

也可以统计指数。香港真的没有40岁以下能称得上出名的演员。

谢霆锋曾经是其中之一,但现在他无所事事,沉迷于烹饪而无法自拔。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向市场要作品了。

其实不是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而是年轻演员太少,真的没有年轻演员能撑起一部电影票房。

经常看电影的人都知道,目前香港电影圈基本上是周润发、刘德华、郭富城等六十多岁的老男人把持着。周星驰已经从演员圈退下来,全身心投入做导演,但是速度太慢,需要等待。

他们现在能红起来,不是因为演技提高了,而是因为二三十年前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积累的人气和形象。一旦他们没东西吃,或者年纪大了,完全可以预见他们会被资本抛弃。

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一年可以拍400多部电影。但是香港没有与表演相关的专业学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熟悉的香港演员,很多都是在无线演员班培训半年,然后开始在片场跑龙圈,一步一步磨出来的。

没有专业的训练和理论的支撑,可能连基本台词都过不了,很多人会成为明星,没有人会静下心来学习表演的知识。

能成名的演员,要么是真的有表演天赋,比如周星驰、梁家辉、梁朝伟,要么是靠烂片或者小角色一步步走出来的。比如刘德华。

他们赶上了好时光。那么多电影在拍,那么多角色让他们练手,提高演技。他们可以从路人做起,也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成为影帝。

如今香港电影风光不再,产量一落千丈,一年不到30部。哪里有那么多机会让年轻演员练手,提高演技?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后备人才,没有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环境,青年演员如何脱颖而出?

第二个原因是港片不再受资本青睐。

香港电影再好,香港也只有760多万人。除了没上幼儿园去养老院的,香港电影的观众真的是微乎其微。

以前港片的高票房不是指本土票房,而是指台湾省、东南亚等地的总票房。过去香港电影的投资主要来自台湾省。

王晶在采访中表示,自从周星驰拍摄《济公》后,台省资本就停止了对港片的投资,港片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发展,一大批内地演员和导演成长起来,他们的电影票房越来越高。由于内地人口庞大,从2000年开始,内地电影就远远落后于香港电影。

没有资金投入,就意味着电影行业的产出少,机会少,收入低。如何吸引年轻人?

所以有眼光有脑子的香港演员和导演早就北上发展了。来的早的,甚至曾经是香港肮脏的十八线演员,甚至生活了很多年的,收入都比香港高很多。

前几天有报道说横店已经成了香港过气演员的养老院。黄一山、梁小龙、黄一飞...早就没有在香港拍的戏了,现在在内地拍。

当然,还有刘德华、古天乐等人潜心拍摄纯粹的港片,坚守港片最后一丝尊严。但这真的没用。投资方全部来自内地,发行来自内地公司,票房主要来自内地。

这样的坚持不会长久,也没有太大意义。不会有香港电影,大陆电影,只有中国电影。成龙在很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怎么会有优秀的演员呢?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对香港电影大局也无济于事。

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演员一天赶上好几个影城拍电影是常有的事。那样的电影质量如何?像那样的表演是什么?

当时有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一旦比赛来了,观众就不好糊弄了,要求变高了,这样的演员必然会被淘汰。

对了,成龙曾经说过,内地演员、导演在内地可以有几十亿票房,但是他们的作品走不出去,在国外不被认可,没有市场。

比如吴京的《战狼2》,国内票房近60亿,至今无人超越,但是国外票房真的很惨。

王晶拍电影的时候,博艺一定是港籍演员,因为他也知道内地演员在国外没有票房号召力。

中国电影任重道远。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这个不拍,那就过不了审。这片子天天拍所谓的正能量,估计喜欢看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是80后,几乎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我们当时的偶像是:周润发、万梓良、张国荣、梅艳芳、狄龙、周慧敏、刘德华、张可颐、钟楚红、温碧霞。

毫不夸张的说,香港电影已经在80后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很多人和我一样,可以举出很多香港电影中的经典影片。比如:监狱风云,英雄本色,走遍天下,成龙的动作片,梁朝伟的炫酷电影,周星驰的无厘头,郑伊健的古惑仔等等。可以说,香港电影记录了我们的童年,和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

我现实地分析两个问题:第一,香港电影为什么那么经典?第二,香港电影为什么在20世纪后衰落了?

小时候大家都喜欢看香港电影,模仿电影里的人物和服装。一时间,香港电影成了我们的“主流文化”之一。

那为什么香港电影那么受欢迎?

1,1978,我们实行改革的时候,国内的现代电影几乎是空白,除了少数样板戏。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让我们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比如随着霍元甲和上海滩的热播,发现除了正能量,还可以有爱情、仇杀和一些以前没有的场景。

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化,更多的人性的东西,更多的现代生活方式等等。

2.因为当年香港采取的是另一种模式,对电影的审查要宽松很多。讲真,如果电影被限制、被删减、被束缚,必然会很丑。

香港电影规模更大,暴露的问题更深刻,题材更敏感,这也是人们喜欢看香港电影的重要原因。

3.香港电影业不限人才,所以人才很多。说到底,一部好的电影一定要有好的演员和导演。香港以前从来不缺好演员好导演。

当年,香港通过港姐选拔、无线影视培训班、人才发掘等各种手段,把一部分平民变成了明星。比如周润发以前是打工的,刘德华是广播电视班的,米雪儿莫妮克赖斯和钟楚红都是港姐。总之,香港电影界以前从来不缺明星。

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经典原因无非就是:香港电影为我们打开了大门,因为我们之前没有太多看点;香港电影更贴近生活,更现实,也更敏感。

只有保持本色,才能拍出更好的片子!

香港电影没落了,这是事实。今天,香港娱乐圈仍然有超过50岁的人支持,如古天乐,刘德华,周润发等。

感觉谢霆锋之后好像就没有大牌港星了,说香港娱乐圈已死似乎也不为过。

电影更是如此。我觉得自从电影《无间道》之后好像就没有经典的香港电影了。

我来分析一下:香港电影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1.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香港电影的审查机制不同了。艺术就是艺术,如果限制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就会失去原本的魅力。

2.在中国大陆,我们不太欣赏港片。当时我们“刚上映”,所以“惊呆”了香港电影。现在网络自由化,渠道多元化,我们可以接触更多的电影,比如好莱坞大片,日本电影,韩国电影等等。

3.现在大陆经济上去了,电影票房也涨了,演员片酬也不一样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香港演员和导演都会内陆,香港电影就没有市场了!

其实阿sa只比唐嫣大一岁,但是她觉得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黄晓明比谢霆锋大六岁,但是他觉得谢霆锋比他领先一个时代,所以香港的年轻演员随着港台娱乐圈的没落已经消失了。

谢霆锋是香港娱乐圈的最后一代人,也是最后一个黄金时代。此后,港台娱乐圈的明星纷纷投靠大陆发展。他们的本土电影还是刘德华和梁朝伟的。

郭富城在这样的年纪仍然很享受成为偶像的感觉。刘德华不再年轻,但他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敬业。从tvb五虎四王走红开始,流行了整整一个时代,领先了半个世纪。后来,当他们拍摄不那么频繁时,张家辉和其他人开始活跃在银幕上。

香港真的没有年轻演员。能称得上出名的,都是港台娱乐圈巅峰的人。可惜,他们已经不年轻了。现在看港艺人,只有王嘉尔、陈伟霆、邓紫棋红,都不是演员。

梁朝伟和刘德华还这么拼,还在演香港电影的主角。可见香港真的是一个没有接班人的年轻演员。

滩纯在《红楼梦》中说“一个大家族如果从外面进来,一时杀不死,必须从家里自杀,才能被打败”一个行业也是如此,行业的衰落一定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历史因素,香港的文化氛围一直比较宽松,不仅包括流行歌曲,奇幻科幻等。,还包括香港特有的武打片和功夫片。武侠大师金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

武打片是当时演员中最受欢迎的影视类型,大批一线演员排队希望在武打片中崭露头角。出色的演技为当时的武侠片保驾护航,让武侠成为香港影视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之后香港影视文化反哺内地,娱乐性和观赏性满足当时观众绰绰有余。高起点是一把双刃剑。在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也导致了当时的香港电影业并没有积极探索和改变。

随着西方好莱坞电影的涌入,观众的欣赏类型发生了变化,而香港电影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没有大的突破,以至于逐渐没落。

这个分割线是什么时候?也许吴京能告诉我们。

如今当红青年吴京20年前南下港岛寻梦,但相比之前的征途,20年前的港岛影视圈略显弱小,无法为新人提供足够的空间。在吴京逗留之后,他又回到了大陆。

与此同时,成龙、李连杰等人也逐渐转向好莱坞寻求出路。更有甚者,蓝洁瑛从银幕上消失后,生活变得穷困潦倒。因为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谋生,成为第一个向香港政府申请经济援助的艺人。

香港的金牌武术教练元华,跟着众人到内地“赚钱”。从种种现象可以看出,香港市场无法支撑庞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投资人的重心转移到内地,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自然让香港电影更加艰难。

说香港电影的没落只是缺少年轻演员,有点偏激。虽然电影演员是电影产业化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繁荣和衰落不能只靠演员,好演员只是繁荣的结果。同理,香港电影的没落也不全是因为缺少年轻演员,而是多种因素合理作用的结果。

不是港片的没落,而是整个影视剧行业的没落。

为什么这么说?

其实挺简单的。

流量明星的崛起,影响的不仅仅是香港电影业,还有内地电影业。

鲜肉的到来加速了电影的商业化,但我们现在的影视行业正处于稳定阶段,这就造成了约会的问题。

新演员都是跑来争流量的,有演技的老演员受年龄限制。结果就是电影质量越来越差。

很多限制其实是最重要的。90年代的香港电影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他们为什么有这个称号?就是因为当时的香港电影是自由发挥,规模和人文完全可以和好莱坞媲美。

但现在香港电影只能遵守广电的规则。

这意味着再造《古惑仔》这样的电影或者一些恐怖片的机会已经被从根本上摧毁了。

所以给观众的感觉就是“香港电影”越来越没意思了。

不是的,香港电影一直都是年轻演员输出的,但是大部分年轻演员在受邀拍摄低片酬高质量的角色时,都会选择把目光放在那些高片酬低质量的内地电影角色上。再加上老一代演员的退休,香港电影本身的惰性日益暴露。现在,当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我们会想到什么?男生想到武打片,警匪片,女生想到王家卫。但只是可惜,说到今天的香港电影,没有一部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只能说,香港电影并没有衰落,只是原地踏步,甚至慢慢被甩在了后面。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话题。香港电影的没落是指电影,香港演员的没落是指演员。它们真的有因果关系吗?不能说与此无关,但香港电影的没落真的不是演员主导的。

第一,当时环境以回归中国为主,香港电影融入了当时与内地发展的契机。所以如果从当时电影体系的形成,十面埋伏以来英雄的出现,大陆大片的出现,本质上就是香港演员,香港导演,香港动作导演,摄影,美术,音乐等等。所有逐渐北进的中国电影或中国电影,并不是完全的倒退或衰落。

其次,如果我们认为香港是一部本土电影,那么当我们谈论香港电影时,我们究竟指的是什么?黑帮,黑帮还是三流如果这些负面的东西能代表香港电影的特点,那恐怕这种业态本身就不健康,没落只是时间问题。香港电影圈本身也会被取代。很多业内的导演和演员都知道,无论是在制作流程上,还是在选题策划上,流水线和产业化都是不完善和混乱的。

第三,当然回归后,实际上追求利益的香港电影人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行业重组。他们把自己搞垮了,为了更大的资本层面,他们去了内地。比如张志良来大陆拍他的愿望,陈德森拍《十月围城》,陈可辛拍《投名状》。这些都是过去香港圈子不可能完成的。然而,在那之后,陈可辛和徐克,包括林超贤,都变了,他们成了大陆电影的某种喉舌工具。他们主动放弃了港片原本好的东西,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那纯粹是为了赚钱,包括今天来谈综艺节目中的表演和感受的董成义导演。这不好笑吗?

第四,如果说演员的断层,大家都知道一半的港演员在TVB,超过一半?除了明星、配角、绿叶、跑龙套,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觉得是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如果加上亚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十有八九的演员都是出自他们。同样,新面孔也在其中,但还是机制原因。事实上,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演员出现。但由于剧集原因,不多,但也不能说没有新演员和潜力,只是主要在电视圈,没有电影。但内地团队不会轻易找内地公众不熟悉的新香港人,除非成名。那我宁愿送给已经过世的老面孔,哪怕是三四五线的,这样大部分人都会觉得香港已经没有演员了。

所以今天香港电影的问题是他们主动放弃了。虽然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但没有人真正坚持。内地影视创作的严厉程度,一直是内地自己。虽然这是个问题,但谁说香港电影一定要挑战上映底线?所以技术上来说问题不大吧?

与90年代相比,香港电影确实在走下坡路。当年,周星驰、刘德华、张国荣、梅艳芳等扎根香港电影圈的巨星,诞生了无数经典电影,但现在看来,辉煌一去不复返了,没有30岁以下的香港年轻演员在内地搅和。

毫无疑问,香港电影已经没落,或者说暂时处于冰河期。不过香港还是有年轻演员的,只是这些年轻演员在内地并没有红起来。它们不受欢迎是有原因的。近年来,香港没有一部大受欢迎的电影。今年的贺岁电影《廉政》,似乎是近年来香港电影在中国电影圈的缩影。题材单一,演员老化,票房被《流浪地球》等热门炒鸡打得很惨。

此外,近年来大陆电影的质量有所提高。现在的信息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无法隐藏电影的质量。

如果香港电影没有变化,恐怕这个低谷期永远都不会过去。

香港电影业的衰落与演员的老龄化和缺乏有直接关系,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观念的缺失和与时代的脱节,让香港电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香港殖民时代,电影艺术家坚持正确的三观,特别是表达和升华了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比如霍元甲,陈真和再去虎山,比如李连杰的吴京英雄,方世玉系列,黄飞鸿系列,主角们要么是反抗腐朽的封建朝廷,要么是亮剑反抗压迫中国的列强。也有很多故事反映了小人物的挣扎和内心的成长与挣扎,比如阿郎的故事,喜剧之王等等。

但后来思想内容越来越窄,越来越浅,甚至干脆向取悦人性的黑暗靠拢。如果说《英雄本色》还在宣扬男人之间的友情,那它已经开始滑下去了,炫耀暴力,炫耀暴力带来的虚荣。《赌神》系列中的正面思想基本看不到。看似只是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复仇的满足,却教会了大陆观众很多赌博的方法。《古惑仔》系列更是流毒,“大哥哥小哥哥、女孩、凯子、条子”充斥校园少年的耳朵。是星爷的电影。大话西游之后,思想性逐渐变质,娱乐性逐渐成为主体。至于鬼片,绝招片,无间道系列,基本没有什么思想性。

读者可以想象,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已经24年了。香港电影业有没有拍出反映香港回归后香港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响亮的电影?不,一点也不。这与时代脱节了。

在境外反华势力的煽动和组织下,港独思潮应运而生,黄秋生、杜汶泽等人简直站到了爱国主义的对立面。虽然香港大部分艺人一再站出来反对港独和乱象,但没有人拿起电影这个武器,讲述一个有分量的回归故事。真的是伤心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