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模型的背景和介绍

批量同步并行计算模型(bulk synchronous parallel computing model,简称BSP model),也称为大型同步模型或BSP模型,由哈佛大学的Viliant和牛津大学的比尔·麦科尔提出。

BSP的创始人是英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Viliant。他希望像冯·诺依曼架构一样,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架构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所以也叫桥模型。该模型使用三个属性描述:组件、路由器和同步路障执行时间l。

BSP模型最初是作为并行计算领域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过渡模型”提出的。它的设计目标是为各种现有的和未来可能的并行体系结构提供一个良好的、独立于具体体系结构的、具有可扩展并行性能的软件开发的理论模型基础。

BSP并行计算机由一组通过通信网络互连的处理器-存储单元组成。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组带有本地存储器的分布式处理器;全球数据通信网络;一种支持所有处理单元之间全局路障同步的机制。BSP模型自Viliant提出以来也经历了一些发展和变化。最初的BSP模型mountain使用随机内存映射和并行松散来支持直接远程内存访问,并使用L间隔的周期性检测来同步路障。这种“蹩脚”的BSP模型被认为是对PRAM模型不切实际假设的改进。目前我们讨论的BSP模式。一般不假设用随机内存映射来实现* * *内存共享。在每一步之后,每个处理器执行路障同步原语进行全局同步,而不是周期性的同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