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祝县历史

天柱县——县城历史上的天柱县地图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位于天柱县,后更名,1961年迁址。这个县是以城市北部的柱子山命名的。天祝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1万余人。以侗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立天竺千户,属湖广荆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设天祝郡,属湖广布政司荆州。崇祯十年(1637),迁龙塘,改龙塘郡,不久又回到天祝,仍改称天祝郡。清雍正五年,天柱县划归贵州,隶属黎平府。12年(1639),划归傅园镇。

天柱县民国二年(1913),天柱属前东路;十二年(1923)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属于第十行政监察区;二十五年(1936)改为第七行政监察区。1950隶属镇远地区,1956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撤销天柱县并入金平县,1961恢复天柱县。天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宋仁普,乾隆钦点的翰林,董起义的领袖姜,都已载入史册。著名的北伐名将王天培,著名的抗日名将吴少洲,都已载入史册。1949之后,天竺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张作、滕树松、苏、潘念瑛、杨昌怀、、杨、杨少律等众多著名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天柱县-人口概况天柱县天柱县辖18镇6乡。315村民委员会,11居民委员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天祝县总人口为348302人。其中,乡镇人口(人)数:凤城镇52194,东邦镇37512,坪地镇18081,蓝田镇2614,翁东镇18065438,高娘镇2703。社学乡19478,杜马乡16904,竹溪乡5008,底湖乡3899,朱琳乡13395,江东乡15800。

2003年,天祝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以侗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出生率为10.99‰,自然增长率为5.88‰,计划生育率为93.88%。天柱县-经济发展天柱县2002年,天柱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3.42亿元、0.72亿元和65438+4亿元,增长0.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粮食总产量654.38+0.23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烤烟产量254吨,肉类产量654.38+0.50万吨。粮食除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8.74万头,生猪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更新和退耕还林取得新进展。工业总产值654.38+0.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75万元,比上年增长654.38+0.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万吨,重晶石79100吨,水泥3.24万吨,发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654.38+0.52亿元,增长654.38+0.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65438+68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天祝县公路里程50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49公里,新建和改建公路52公里。修建了一批连接村庄的道路,224个村已完成道路建设,占天祝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积极争取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第四批农电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的第一阶段。天祝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000部,农村75%的村有电话;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000户。视频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互联网已经启动。城市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县城建成区扩大了4.4平方公里。天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保障稳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投入21.5万元,参保人数4.2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305万元,参保人数13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长5.4%。基础教育质量有所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初中净入学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高考大获成功,827人考上高校,重点高校突破100。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天祝县共有卫生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810人,床位447张。93.3%的村庄建立了诊所,农村卫生保健得到加强。文化服务设施21,业余文艺队伍114,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天柱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6个,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3%和88%。2002年,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目标,天祝县以财力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开发水资源为主、重晶石加工为主的能源工业、矿产品加工业、畜牧业、脐橙油茶业、第三产业、乡镇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天柱县-行政区划天柱县辖18镇6乡:

凤城镇、东邦镇、坪地镇、蓝田镇、瓮洞镇、高娘镇、石洞镇、源口镇、垦初镇、白石镇、社学乡、杜马乡、竹溪乡、帝湖乡、朱琳乡、江东乡。天柱县行政区划天柱县——历史名人王天培王天培:

王天培(1888 -1927),男,原名王,号,贵州天祝营员。他的父亲大营是清朝“绿营”的指挥官。王天培年轻时学过五经。清末废除科举,后入天柱县官小学,后入桂阳陆军小学。1909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任宣传工作者。1912进入保定军校深造。1914毕业后回到贵州,先后担任贵州陆军见习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

详见王天培、杨长淮:

杨长淮,笔名胡适,贵州天祝人,1938。1963毕业于贵州大学美术系,师从宋、孟广涛、等贵州老一辈画家。工作后在贵州省美术家协会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和艺术组织工作。作品以贵州山川风光为主,代表作有《一江春来》、《醉玉满春》、《侗乡云》。

详见杨长淮。

吴少洲:

吴少洲吴少洲(1902 -1966)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副军长兼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天柱县翁东镇柯寨村人。

详见吴少洲和蒋:

姜(1833 -1862)是侗族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道光十三年(1833),端阳出生在天柱县东邦镇苦溪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痛恨邪恶,有侠义之勇。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他英勇善战,冲锋在前,震慑敌人。道光二十年(1840),其父姜老冒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令潘下狱,死于狱中。

见:蒋天柱县——文化概况天柱县属于北方侗语区,生长在这里的北方侗、苗人一直继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所以文化、教育都比较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古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是黔北湘东地区的家族祠堂。这些祠堂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下游的天祝县。天竺家族祠堂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源口乌石将军庙和白石师洋祖庙建筑规模宏伟,壁上雕刻绘画精美;辉煌一时的三门塘刘氏宗祠,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谜。清水河下游的祠堂,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成为天祝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风景。天祝县有17座祠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源口吴将军祠堂、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祝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侗族人民会唱歌”,侗族民歌历史悠久。无论节假日、丰收、婚丧、宗教仪式,都要用歌声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方地区的民歌有山歌、打山歌、河边歌、善行歌、婚礼歌等。在山里玩、追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方式。竹林中的阿婆坳、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着追赶歌坛的传统。它的场面非常热闹,真像一个“歌的海洋”

天柱县文化单位以县文化广电局为行政管理部门。系统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团、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电稽查队、广播电视台。投资400多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中。所有乡镇都有文化服务中心。天柱县有187个村级文艺(腰鼓)队。天祝县城乡群众性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2002年4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