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首任经理杨伟

作者:吴月清。原题为《杨威对成立包钢公司的贡献》,有删节。

包头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包钢)是中国大型钢铁联合骨干企业之一。包钢的建成和发展,不仅完善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也使包头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边陲小城,变成了一个以冶金、机械为主的新城。也促进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崛起,为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发展边疆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伟是包头钢铁基地筹建的第一任负责人。1953年,他带领全体员工开始筹建工厂。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一座草原钢城。杨威的爱人在《一个冲突的包钢人——记塞外春杨威》中简单回顾了杨威在包钢的工作日子;《包钢编年史》中的《杨威传》介绍了杨威的生平和工作,《承重的脊梁》本溪煤铁公司首任经理杨威介绍了建国初杨威担任本溪煤铁公司经理时的工作。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杨威这样的企业家领袖的无私奉献,中国的现代工业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起来。从包钢的重要性到杨威的重要性,说明了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科技史的角度来探讨杨威为什么能成为包钢的第一任经理。杨伟成为包钢第一任经理后,做了哪些工作,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专家和领导者,做出了哪些贡献?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杨威的科学精神为什么会受到批判,不跟随杨威的科学实践会有什么后果?

1.杨伟担任包钢首任经理。

魏为何出任包钢第一任经理?先说杨威的生平。杨威,1911,吉林省双城县人。他在6岁时进入他的家庭学校。由于他的广博知识,他受到了父母的喜爱和亲友的赞赏。1928,杨威考上了中苏合办的哈尔滨特区工业大学预科。次年,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法学院预科。1932年,加入中国* *,与李一帆等人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俄罗斯法学院分院。1935年,杨威因领导天津工人反帝运动被国民党逮捕,患有严重的皮肤病和胃病,于1936年被解救出狱。65438年至0948年任本溪煤铁公司总经理,带领工人在战争废墟上建设人民钢铁企业。他自己也开始努力学习,从大学里的相关基础课到冶金、机械等学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孜孜不倦,学习工业管理和冶炼技术,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上夜校学习和钻研技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高炉、平炉、铁矿和煤矿的生产很快恢复,人民的煤铁基地得到重建,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工程师金是国民政府任命的公司总经理,被杨威挖到本溪当工程师。本溪很快就流出了战后中国人炼出的第一炉铁水,作为对建党28周年的献礼。“这是一支负重的脊梁,上面有信念和希望,有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曙光。在荒凉的辽东山区的旷野上,他踩着荆棘,站在刺骨的风雨上,走在冰冷的冰沙上……”这段话记录了他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艰辛。

1951年,东北工业部从冶金、煤炭、机械等行业的领导和技术干部中选拔了100多个赴苏实习名额。杨伟负责钢铁集团的组织工作。他带领钢铁集团的25名成员从莫斯科到乌克兰共和国的第聂伯捷尔任斯基钢铁厂实习。期间,他先后担任过前炉工、班长、炉长、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总工程师、经理,认真学习前苏联的冶金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杨威于1953年春回国,任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负责包头钢铁公司筹建工作。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包头城市建设规划。在1953-1957期间,杨伟带领包钢筹备组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参加选址的时候,杨威皮肤的原因是不能经常清洁,大面积皮肤变色形成硬痂。他不得不站着工作,胃病严重,最后病倒了。他被诊断为严重的肝脾综合症,脾脏有两个手指那么大,但他坚持工作。1957年7月,包钢开工,杨伟带领包钢首批员工进入全面施工高峰期。1958年3月,杨威因为肝脾综合征恶化,不得不做手术。切除的脾脏重5公斤,手术后他本该休息两年。然而,1959年4月,杨威在肝脏仍有明显病变,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下,回到包钢继续工作。此时,包钢的建设正处于高潮。他和包钢分管工程的* * *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协调处理各种问题。终于,中国最大的高炉提前一年建成,第一批铁水在建国十周年前流出。敲打后不到半个月,杨威再次因病住进协和医院。这时,杨威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者,解除了一切职务。

杨威早年学习俄语和技术大学的背景,加上他的勤奋和无私奉献,给了他从事冶炼行业的基础;在本钢期间,他开始拼命学习冶金行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钢铁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包钢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及这两年在苏联钢铁厂各个岗位的实习经历,使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不可多得的管理钢铁工业的专家,成为筹备包钢建设和管理的最佳人选,并得以被任命为包钢首任经理,为后来的包钢建设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带头人,杨伟在包钢早期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杨威在包钢早期的工作。

杨伟自1953起领导包钢筹备组,主持工厂选址,参与包头城市建设规划。此后,杨伟领导了提供设计资料、集结施工队伍、审查初步设计、建立相关机构、培训干部和技术工人、开工建设、督促设计图纸和设备调整等一系列工作,使包钢如期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一)包头钢铁公司负责编制

1953 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在北京成立包头筹备组(全称: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包头筹备组),由钢铁管理局直接领导,钢铁管理局副局长杨伟负责筹备工作。具体事务由石景山钢铁厂设计部承担。杨威派人到包头设立工作点,在包头设立办事处,地址在包头市和平路155号(今东河区)。规定包头办的主要任务是为包钢设计征集人员、选址、提供相关资料。经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批准,包头筹备组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包头办事处更名为“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包头办事处”。

1953年9月,国家分配第一批40名大专毕业生和32名中专毕业生,专业为冶炼、机电、建筑,抽调4名苏联女生担任俄语打字员。1957年,杨伟在《建设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包钢建设的准备工作》,记录了包钢筹备组从1953下半年开始,为包钢建设所做的三年多的准备工作:选址、地质勘探和科学工作试验、收集整理设计资料、委托审查设计、收集设备资料进行设备订货和生产准备等。包钢着重于干部和技术工人的培训以及生产技术的准备。从1954开始,干部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就开始了。有些人被选派到兄弟厂矿学习,或者到大专院校培训。成立了技工学校,培养高级技术工人,派了一些人出国实习,做好了生产技术资料和技术资料的各种准备。到9月1954,12,公司有员工10937人,杨威派出357人到鞍钢、北满钢厂、石景山钢厂、太钢、本钢学习。在包钢筹建期间,一批干部、工人、农民、复员军人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包头,成为包钢最早的企业家。

(2)主持工厂的选址。

杨伟主持了包钢工厂的选址工作。历史证明,包钢所确定的厂址是经过三次考察后做出的决定。1954年4月底,杨威指示石景山钢铁厂(现首钢)设计部副主任龚,带领润11人进行第一次选址,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粗勘。之后,杨伟亲自出马,与钢铁工业局局长、副局长袁等5人一起,在包头附近进行了第二次选址工作。同年7月,他与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包钢设计组总工程师安德雷耶夫等5人组成第三个选址小组,走遍包头周边广大地区,确定栾水泉(今万水泉)、宋家浩、乌梁素海为预选地点。杨伟会同国家计委、中共中央华北局蒙绥分局、中共包头市建委、重工业部和苏联专家、苏联包头设计组组长安德雷耶夫总工程师等25人,再次考察了三个待选地点。经过对几处遗址各种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比较,初步认定为宋家壕遗址。后来,别良其克正式提交了包钢公司的选址建议书。之后的6月5日,包钢的地盘是中国大企业最有优势的地盘之一。

1956年,杨伟在《建筑月刊》上发表了《包钢如何选址》一文,从如何选址的决定性技术经济条件出发,根据原材料、离地近水、交通便利、离城近、与其他企业合作方便、公司发展不受限制等多种因素,对所选的三个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最终确定了厂址的全过程。他讲了自己的选址经验,特别强调“我们”的选址经验,以此来强调是集体劳动的结果。他指出,党和领导的支持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并且在计划完成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有关部门的合作;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向苏联专家学习,特别强调“把他们先进的技术经济思想放到选址中,对我们有很大帮助”;要有政治水平高、有基本业务知识的干部,可以带一批技术干部来工作。

(3)核准《关于设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的请示》。

1953 19年2月19年,重工业部向国家计委报送了《关于包头钢铁公司的工作报告》,报告的标题和内容中首次出现了“包头钢铁公司”的称谓。1954年初,由于人员增加,机构扩大,对外联系方便,杨伟等人商量更改包头办事处名称。1954年3月,杨威向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提交了《关于将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改为包头钢铁公司的请示》,并于4月3日批复。1年5月,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正式更名为包头钢铁公司(包钢)。6月20日,1956,包钢更名为重工业部包头钢铁公司。冶金部决定将包头钢铁公司、包头冶金建设总公司和冶铁设计院包头分院合并为包头钢铁公司。任命陈守忠为中共包钢市委书记,正式任命杨伟为包钢总经理(实际从1953开始工作)。

(D)带领包钢工人进行大规模建设。

包钢用三年多时间顺利完成了包钢筹建工作,建成了生产附属企业基地和一定数量的职工住房建设任务。1957年7月25日,是包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包钢奠基仪式在昆都仑约旦河西岸机械总厂铆焊车间举行。杨威在基地挖出第一铲土,包钢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正式开始生产厂房和矿山的建设安装。

杨伟对包钢的建设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包钢目前的建设任务重大,而国家的投入有限,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力求花尽可能少的钱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包钢遇到的问题是部分技术设计施工图需要修改,设计院部分专业力量不足;原料不够,但需求迫切;设备订购和施工进度要求也有些不一致;员工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但目前福利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协作部门的工作步骤也需要进一步统一。因此,要搞好协作,勤恳建设包钢,保证工程质量,按期或提前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杨伟在开班仪式上的开幕词,两次强调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按期或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1958 165438+10月底,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武昌召开。会议期间,乌兰夫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包钢建设情况的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说,我们应该为包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周恩来总理专门会见了包钢总经理杨伟,听取了包钢建设工作的汇报,并指导制定了解决包钢建设困难的具体方案。后来在党中央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出现了全国支援包钢的大场面,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确保重点支持包钢》,从根本上改变了包钢建设面临的困难局面。

(五)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包钢1号高炉原计划与1960选矿烧结厂同时建成。后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业试验证明,在选矿烧结厂建成之前,富矿可以直接入炉。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包钢职工精神饱满,这座1513m3的大型高炉提前1年建成,作为对建国十周年的献礼。

1959年8月,包钢1号高炉施工接近尾声,但从黑龙江富拉尔基运来的高炉炉料钟杆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弯曲,无法安装。专家施工必须拿回原厂重新加工,但如果返厂重新加工,包钢国庆10周年的出钢计划就被打乱了。杨伟提出现场修复,苏联专家认为不可能,就不了了之。杨伟积极与冶金部联系,冶金部派惠济生同志和Xi安冶金机械厂的一名工程师在短时间内修复了拉杆。9月25日,杨威宣布:“一切准备就绪,高炉开始点火!”包钢1号高炉系统所有自动机都在转。9月26日,包钢1号高炉成功出铁,包钢建设首次取得丰硕成果。10 6月5438+05日,周总理视察包钢,为1号高炉出铁剪彩。投产仪式结束后,周总理在杨伟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包钢焦化厂,杨伟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包钢目前的形势和长远发展规划。《内蒙古日报》社论指出:“1号高炉的出钢,标志着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建设与生产齐头并进的阶段。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壮举离不开杨伟担任总经理期间包钢筹备组全体领导和员工的辛勤付出,这也是杨伟最开心的时刻。

从杨伟任包钢筹备组组长的1953,到1957,这期间国家路线政策符合实际,是钢铁工业正常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苏联援建包钢中,杨伟作为钢铁工业管理专家,在正确的政策领导下发挥了专家作用,包钢建设中各项工作正常进行。首先,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了选址、工厂勘测、设计审查、技术干部和工人的动员和培训、生活基地和建设基地的建设。当时条件很艰苦,但工作按部就班,符合建设程序,包钢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其次,杨威非常重视技术骨干的培养,先后选派干部和技术工人到鞍钢集团、北京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等地进行培训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向苏联专家学习,但不迷信苏联专家,不仅为包钢后期的生产建设培养了大批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也为在钢铁技术上自力更生奠定了基础。

从1957下半年到1960,包钢建设了原料基地和非标设备加工基地,从黄河水源工程到炼铁、选煤、洗煤、厂运等项目全面展开。建国十周年,铁被成功出铁,包钢进入生产建设阶段。但与此同时,在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我们当时看到的成果——提前建厂、提前出铁...为后来的技术发展付出了代价。

第三,杨威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在“大跃进”、“大炼钢”、“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包钢的正常建设被打乱,杨威因反对包钢盲目修改设计而被打成右派。

1957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展1957年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冶金部向全国钢铁生产战线提出“速度加倍,投资加倍”的号召。大跃进开始于1958。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发出“15年赶超英国”的号召后,奋力超额完成钢铁生产任务——力争年产钢107万吨。由此开始的“大炼钢”将这场政治运动推向高潮,不仅提出了高不可攀的目标,而且缩短了实现目标的时间。冶金部提出“包钢11亿投资合同,1962建300万吨钢铁产能(4座高炉,6座平炉)”的指示(根据苏联当时的初步设计,包钢二期建设,投资21亿,建成1962。包钢党委进一步提出了“投资减半,产量翻番,八年五年完成任务”的口号,并根据所谓的“节约原则”修改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杨威坚决反对生产工艺中关键部位的设计修改,对这种不按科学态度做事的做法非常反感。但在当时特殊的政治氛围下,杨威虽有职位,却没有决策权。谁有决策权?当时,毛泽东主张“书记挂帅”、“一切依靠群众”、“外行领导内行是通则”。另一方面,杨威提出责任制,反对党政“一揽子”。提倡重用知识分子,依靠科技进步;为了提高工人素质,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化,先学好数理化”的口号。

据包钢设计院统计,1958年共修改国外设计106项,其中重大项目33项,其中71%被证明合理,29%不合理。这些工程在施工和竣工后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如白云鄂博矿储槽空心圆筒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改为砖结构。由于耐压不足,投入使用后设备整体开始振动。杨威要求立即增援,但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后来,我们不得不在砖柱周围加一个相当于原来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围挡。这些项目即使加固后可以生产,质量也低于原设计,工期延误1和2个月。再比如黄河水源管道,最初设计是四根钢管。由于钢材不足,冶金部决定先建一条18km长的预应力水泥管(国内最新技术,试制产品)。杨伟坚持不同意修改,苏联专家也坚决不同意。后来冶金部决定在2号输水管道水源端附近使用8公里预应力水泥管,其余10公里仍使用钢管。1959年,包钢经冶金部批准,将8公里钢管的3号输水管道与2号预应力管道平行设置,以保证供水,但不到一年又失败了,直到1962年冶金部同意改回钢管输水,给国家造成了400万元的损失。这些改装不仅造成事故频发,还造成了更多的浪费。

在大炼钢运动中,包钢建立了中包钢和小包钢。杨伟反对高指标、浮夸作风和共产主义作风。他认为“小包钢”堵住了包钢的运输咽喉,“中包钢”分散了包钢的人力物力。遍地开花的小高炉生产不出合格的铁,浪费人和钱。但在当时,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都会被扣上“右倾”的帽子。包钢负责同志(包括杨威、刘、等。)认为,对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技术,应慎重修改前苏联的设计,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不得修改设计中的主要项目。没有把握的不要强行控制自己,以免影响大企业的施工进度,降低设备质量。有些设备是可以试制的,试制成功后质量有保证,就可以用我们自己的产品了。1958年底,杨伟带病回到包钢听取了这次修改设计的汇报,并经过调查研究,下达了各生产厂、矿局部恢复原设计的一系列决定。

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快乐时刻对杨威来说是短暂的,因为这个成绩恰恰归功于“大跃进”、“反右倾”、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动群众运动的结果。增产节约,将原设计的标准设备改为非标准设备,提出创新建议修改原设计,都视为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活动。当时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包钢的反右言论:“...包钢的建设总体上是一个不断跃进的局面,群众积极性很高。但是,当时有少数干部正在滋长一些右倾思想和情绪。他们对实现跨越目标、确保早日出铁缺乏信心,甚至颐指气使、泼冷水。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造成了干部群众的一些混乱,许多工程计划没有如期完成,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959年7月,杨伟代表包钢回复中共中央工业与交通部部长李雪峰,向上级反映了包钢设计盲目修改是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主要问题。这封信反映了:

(1)国家对包钢建设的政策多变,使得建设进度、规模、顺序随之变化,影响建设速度;(2)由于设计的修改,包钢的装备水平下降,不仅没有挽救,反而造成了损失。中国制造大型轧钢有一项不确定、未经检验的“新技术”——输水管道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管,造成巨大损失;(3)城市建设投资应与工业建设相适应。(4)没有相当数量的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就不可能快速、经济、高效地建设包钢。要让建设者充满情绪,就要解决工资低的问题。

杨伟敢于杜绝不合时宜的做法,给中央写信,需要勇气和伟大的科学精神。因为在当时的“反右”中,他的专家做法是与群众路线相违背的。这封信认为,杨威反对修改原设计和大跃进是“右倾”行为,杨威被错误地划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病榻前播放了批评他“右倾机会主义”的录音,杨威被打倒,撤职。但他坚信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历史会做出公正的判断。李超(时任包钢经理)看望他时也告诉他:“要尽快建成初轧和轨梁,形成生产能力,否则10吨大钢锭要运到太原开坯,国家损失太大。”杨威,一个强硬的老革命,在带领包钢工人几年来日夜奋战,提前一年实现出铁目标后,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杨威的老朋友阮在葬礼上写了一首诗:

“秋云飞上太行山,冬已至三江。探险草原风大,冶钢阴山白雪皑皑。

巨蟹妖难夺脾,埃布知道你没有假期。推进铁卫‘跃进’,赢得压制你死亡的权利。"

这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悲惨真相。

1957下半年以来,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不仅限制了杨伟等领导和技术骨干的才干,不同程度地错误地提出了科学建议,也使包钢的建设违背了钢铁工业生产建设的客观规律,盲目修改设计,最终蒙受巨大损失,留下的后遗症多年后才得以解决。这期间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其实是党委包办了一切,以为“专家保守”,外行说了算,外行指挥,专家反对会被批评。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他们搞乱了整个黑色冶金工业……”后来,赫鲁晓夫问正在苏联访问的周恩来:“周恩来同志,我们学校毕业的冶金工程师在哪里?据说他们在你们农村工作,接受所谓的锻炼,而你们钢铁厂是由一个根本不懂冶金专业的人管理的。”这也充分说明,技术的发展如果不能以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必将损失惨重。

1959年8月17日,毛泽东在这个决议中发表了《关于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草案的评论》,他看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有意识地纠正“左”倾。1960 65438+10月13毛泽东在题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讲话中说:“现在看来,建设社会主义似乎没有那么迫切了。我急得什么也做不了。”...渐渐的,1960结束后“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的口号也就结束了,大跃进也开始接近尾声。1961年,国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65438+10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使生产力大发展,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还需要一百多年的时间”。钢铁工业是在国家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路线后才进入正常发展秩序的。1962,杨威被甄别平反,恢复名誉和一切职务。后调任冶金部科技办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为苏联撤走专家后的各项事宜努力工作。

四。结论

总之,在内蒙古西部贫瘠、经济落后的包头,从零开始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并不容易。包钢的建成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建立。包钢的建设促进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首任经理杨伟为包钢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带领和指挥包钢进入一个大型建设项目,带病坚持在工地。杨威于1964年病逝于北京,最后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的钢铁工业。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文革期间,冶金部“造反派”召开“揭批大会”,在会上丢弃杨威的骨灰。杨威案平反1980,骨灰盒里有一顶他戴过的帽子,放在八宝山。2012年,包钢以企业开拓者和劳动模范命名道路,其中一条是杨威路,以纪念第一任包钢经理对包钢发展的贡献。

关于作者:

吴月清,1976出生,女,内蒙古包头达茂旗人,博士,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123”名师,中国地平线工程职业教育专家。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史研究中心、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科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