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的发展过程有哪些?

彩灯,又称灯笼,在中国很受欢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灯笼艺术也是灯的综合装饰艺术。在古代,它的主要功能是照明。纸或丝绸被用作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由竹子或木条制成,中间插上蜡烛或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灯笼也是亚洲华人地区和许多国家寺庙中相当常见的物品。

中国的灯笼古今闻名;自贡灯会久负盛名。勤劳智慧的自贡人民不仅为世界贡献了无与伦比的井盐技术,也为人类贡献了精美的灯笼工艺。在元宵节广为流传千年的中国,自贡灯会脱颖而出,汇聚了中国灯会文化的风采,赢得了“世界一灯”的美誉,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方灯城”闻名于世。自贡的元宵节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从唐代开始,就有过年烧灯笼的习俗,到了清代,又有“狮灯节”和“灯节”。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元宵节,有了更多的天灯、龙灯、狮灯、花灯等活动。所以发展成了当地民俗的聚会。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自贡逐渐形成了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结彩的习俗。唐宋时期的自贡地区,在新年和元宵节期间,还会进行民间杂技、杂耍等表演,深得观灯民众的喜爱。南宋惜春二年(1175),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沁园春》一词中写道:“告别秦楼,春节快点灯了”,可见当时自贡地区春节点灯、点灯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当然,这和诞生的元宵节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唐宋时期应该是自贡灯会的萌芽或初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