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历史演变
普陀山佛教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为观音道场。唐朝(公元847-860年)时,一个和尚(也叫西域和尚)来到山上拜佛。据说在阴超洞看到了观音。唐朝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华汇要求将五台山的观音像归还中国。途经普陀山海时,被阻止触碰新罗礁,落在阴超洞,将佛像留在屋内供奉,说是不肯去观音寺。从此,观音道场开始了。宋元时期普陀山佛教发展迅速。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赵匡胤派太监桂王上山烧香,并让金赞第一次上香普陀于朝廷。元丰三年(公元1080),朝廷赐银修建宝陀观音寺(今司前)。当时日本、朝鲜等国都来中国经商、朝贡,也开始拜佛,普陀山因此而出名。绍兴元年(公元1131),宝陀堪舆主持禅师谢榛,请求朝廷允许他改法为禅。山上700多名渔民全部迁出,普陀山成了佛教净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龙修缮童渊殿,并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以其独特的山海风光和神秘幽静的佛教文化,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隐居、修行、游览。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就是道教修行者修行的宝地。秦安齐声,汉甄,金传都来此山修行。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的必经通道和停泊地。至今山上仍有朝鲜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朝鲜民族英雄张宝浩等故事。自观音道场创立以来,游客络绎不绝。历代名人,如宋代的陆游、明代的董其昌等,都曾先后登山、游历。历代名人、文人墨客,或歌或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词歌赋,使普陀山的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唐、宋、元、明、清五代近20位皇帝专程到普陀山拜观音,带着沉甸甸的礼物,为的是祈求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也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字、佛经、紫衣,以礼相待。新中国历届中央也曾亲自到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代恩宠,千年复兴,佛国香火鼎盛,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