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苏轼和杜甫的影响。
(1)
诗歌到了唐代,已经臻于完美,达到了顶峰,这是相当难以为继的。宋人要竞争,只有另辟蹊径,创造新的风格。北宋的诗歌革新运动再次启示人们:追随和模仿只能勉强维持命脉;旺盛的生命力只来自于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遗憾的是,在晚唐时期,文等人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将词引上了“柯岩”之路。到了宋代,由于传统偏见,词界依然承袭了五代遗风。燕鸥的词代表了当时的词风,被誉为“词中西昆”,柳永创作的慢词,化雅为俗,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勇气等原因,未能为宋词开辟出一条广阔的创新之路。
苏轼来了。他气势磅礴,让词界焕然一新。怎么会这样呢?第一,就文学思想而言,苏轼一直反对拜倒在前人脚下,模仿传统。它主张不断创新,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他才华横溢,胆识过人,在各种文学艺术方面都有所实践,但不仅仅是诗歌和散文,还有书法和绘画,都有独特的艺术造诣。据此,很难想象苏轼一旦写了一首诗就愿意依赖别人。从现有材料来看,苏轼进入词界较晚(1),是“凡有井,可吟柳词”的时代(2),但苏轼却居高临下,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只有四年,在《清新于子君》的一封信中,他说:
最近挺小词的。虽然没有六七郎的味道,但也是一家人,呵呵!前几天在郊区打猎,收获不少。我做了一把铲子,让东周壮士唱歌,吹笛打鼓作为节日,相当壮观。“近是小词”指的是熙宁八年所作的《江忆梦》《雨中花初抵密州》等词,“郊”无疑指的是江密州狩猎。这段话说明:第一,即使写婉约的情话,也要和柳永不一样,要看到自己的特点。第二,我写了一个独特的庄字,没有刘的味道。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公开挑战传统词风和风靡全球的柳词,提出要在词界“自成一家”。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其非凡的艺术胆略和才华,在词界掀起了革新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
苏轼发展和创新宋词的显著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是能纳入诗的,都可以纳入词。“东坡的词和老杜的诗挺像的,因为是无心的,什么也进不去。”⑶此说虽不无夸张,但他能根据宋初词界的现实,从题材和内容的发展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真知灼见。
首先,苏轼用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众所周知,在赵宋三百年的历史中,爱国精神始终贯穿于两宋文学之中。然而,北宋诗坛关注国事的作品虽多,但在诗坛反响甚少。因此史的爱国词篇章对开拓宋词的园地具有重要意义。
绿盖前面点个皂旗,黄毛刚出门不久。使风骄马空,边飞边避鹰。回头看的崔@①,我回来时满眼红叶。如果说神圣王朝是西方的轻薄酷炫,白色还是比较节能的。
——《祭长山去小猎》
我说少年狂,导致左边黄,右边苍白。金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了报答全城人民追随我慷慨的狩猎提议,我将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这只老虎。酒喝了胸口还开着,太阳穴微微结霜,有什么坏处!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像汉文帝派冯唐上云赦免尚维?会弓得像满月,望西北,射天狼星!
——《江城子密州猎》
苏轼同时创作的两部作品,在描绘狩猎场景、抒发豪情、表达爱国志向,甚至用物方面都非常相似。而且词中不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比诗词更突出。这样,苏轼在内容上打破了诗与诗的界限,将报国抗敌的时代主题引入词界。
在这些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一首。其中对周瑜形象的描写充满了豪气,精彩纷呈,是中国词史上前无古人的一笔,是苏轼对北宋词界的杰出贡献。显然,这里寄托了作者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志向。最近有很多关于这个词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凯旋”(4)。我觉得这个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适合简单的用“失败”或者“胜利”来概括。全诗融合了对风景的歌唱、怀旧和抒情。歌颂风景和乡愁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情怀也深深地嵌入了雄伟如画的河山和英姿飒爽的浪漫人物。交界处的虚无与忧伤,掩盖不了贯穿始终的激昂苍劲的基调。追溯范仲淹的《渔父傲》,我们看不起辛稼轩的爱国词,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和枢纽作用。
其次,使用田园牧歌词。自《诗经》以来,中国诗坛出现了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但由于诗歌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界很少出现田园词。偶尔出现渔翁、浣女、莲娃等形象,也是美化了的,缺乏土壤和趣味。例如,在张的《渔父之歌》中,所谓“渔父”不过是作者所谓“烟鬼”隐士的自我体现。
苏轼的四首《渔父》分别描写渔父的“饮酒、醉酒、梦醒、大笑”,并无新意,但他的五首农村词“浣溪沙”却开创了宋诗的新天地。字里行间不仅有宜人的风景:绿荫掩映的村庄,草软沙滑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如飞溅,风吹艾叶,香气如熏蒸;庄南村北,qiā n @ ⑵汽车鸣唱,几口煮茧,满村香味。与雨后清新爽口的田园风光相呼应的,是一派喜庆丰收的喜气景象:“老少帮收麦社,武元祥舞神村”。人们吃着香喷喷的新麦,喝着舒服的米酒,有的甚至在黄昏时分醉醺醺地躺在路边。活跃在这生机勃勃、繁华而富有诗意的画卷中,不仅有躺在暮色中的醉鬼,也有古柳下的卖瓜人和在一片绿篱中谈天说地的蚕女,更有三五成群的农村姑娘已冲破裙裾去见王公。当然,词中的中心意象是“君主”——诗人本人。他一路走着,享受着眼前的一切。过了一会儿,勒·陶涛问农夫:“豆子的叶子什么时候会变黄?”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渴了茶,“敲门问野人。”最后,他高兴得动了回田的念头:“你什么时候收拾耦合体?”“石是个中间人。”
这组乡村词作于元丰元年初夏,词人在徐州。那是春旱,苏轼去城东的石滩求雨。由于下雨,小麦两次丰收[5],作者在谢玉路上写下了这句话。因此,这组文字所表达的丰收景象和作者欢快的心情,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幅“官民共乐图”,都有其值得珍惜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原因。以后,即使在逆境中,他也没有忘记耕作和人民的生活。元丰四年,贬黄州,又写五首《浣溪沙》。面对朋友的好意,酒的歌舞,大雪纷飞,他不仅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困境:“空腹有诗结,湿薪如米珍贵”,还写道:
天空中的风浪不记得苏。白雪皑皑,阳光灿烂的江面上,车成千上万,却坐满了,我很难过。据傅甘注:“公瘠地在苏,此年多风浪。”一方面不顾民生,一方面推己及人,希望雪中送炭,民生有保障,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这是多么高尚的胸怀和情操啊!将杜甫《秋风破草堂》、白居易《新作补秋》等乐府诗中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传统,带入以温柔婉约著称的“小技”口号中,无疑是一大改革创举。
第三,传统题材的发展与创新。诗言志,词表情怀。爱情是词的传统主题。苏词中有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在此期间,他继承了花的遗产,甚至偶尔触及@
花儿凋谢,红杏小,燕子飞来,人在绿水里走来走去。
枝上吹柳少,海中芳草多。
马路外墙里荡秋千,俗人在墙里,美女在墙里笑。
笑声消逝在寂静中,激情却被无情地惹恼。
这个词既没有五代词的华丽辞藻,也没有刘沁词的放纵。第一部描写的是春末夏初的郊区景色,清新明亮,商业气息十足。“枝上柳棉”这句话,情景交融,意境隽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风雨无情,枝上柳棉日渐稀少,“十间之内,必有忠义之士”,也不用担心找不到知音,表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哲思。接下来的影片描述了墙内“美女”的欢笑和墙外“行人”的悲伤,十分幽默。“美女”突然回家,不知道“行人”中心恼了。显然,指责“美”的“无情”是“多愁善感”,读来令人不堪。但细想之下,颇有类似《离骚》的余味,意味深长。张炎说:“文字需要创新。能如东坡般美适,不期而至,自强不求新,是周秦人所不及的。”【6】提到这样的情话。
苏轼的情话既有自己的风味和特色,又“以诗为词”,扩大了情话的范围,将传统的男女之爱延伸到兄弟姐妹之爱。
苏氏兄弟不仅是文学人才,而且有着相似的政治观点和经历。他们经常和声吟诗,但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兄弟情,往往渗透着广泛的社会内容,如《沁园春·去密歇根早游》第二部:
那时候,* * *在长安做客,像个刚到二陆的少年。写出来的文字有几千字,我胸中有几千卷,很难为你。用理的时候,躲在我身上,为什么不清闲的看就好?他很健康,但他10岁就去世了,他以前打过仗。首先回忆一下早年欧阳修从第二苏联到汴京认识玉伽u @ (4)的场景。可以说是风华正茂,仕途之初才成名,而且学识渊博,许下“至君、尧舜”的诺言,对民族工业有着远大的抱负。“用”之下,用《论语》确实是对新法的不满。但诗人却能以旷达的胸襟来表达,使作品不至于陷入感伤的泥潭。苏轼很爱弟弟。弟弟在逆境中不知所措的时候,经常会发话来劝他。比如“水调歌头”这个词,就是因为苏辙的另一个词“他的词太悲伤”而写出来的。第一部,我劝谢安学学“雅之困玄冕,我恨寄沧州”。一旦我的野心难以支付,我就不会尽早退休。在接下来的影片中,我想象着退休时喝酒的快感:“当我喝醉时,我需要你的帮助,但当我喝醉时,我可以忘记我的烦恼。”乐天知道生活中夹杂着无限的政治辛酸,而且浸透着深深的兄弟情谊。如果说他的名句《水调歌头》是“祝人长久,千里皆美”,那么它不仅是乐观向上的,而且因为诗的高度概括,把安慰兄弟姐妹的感情延伸到了世界中秋之夜的“不眠之人”身上。
歌唱、回报和交换友谊在诗歌中并不少见。但是,在苏轼的词之前,几乎是空白。苏轼的诗弥补了这一不足。总的来说,他的友情词具有新意丰富、语气浮动的特点。“今夜残光斜照,秋雨清时泪不清。”(《南乡子·寄古故事》)这是想象离开后独自一人的场景。“我是与余共知翁的人,唯有西湖是月下。”(《白玉兰序·二欧公西湖韵》)这是欧阳修这位资深教师的一段深刻记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告别词中还勉励政事国事,如“别想了,钟卿念念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舟》),“殿上云生翼,兵齿颊风化”(《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这实际上开创了南宋爱国诗人以词传唱、互相勉励的先河。而且,告别词最忌讳多愁善感,无法自拔。苏轼只能用理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现实的友情中,他表现出一种豪放开放的魅力:
多情风万里扫潮无情送还。西兴钱塘江和浦口的斜光是什么?不要想现在和现在,抛开过去!谁像东坡老忘机?
记得西湖西边,是春山的好处,天青烟绿。诗人都是一样的,就像我对你一样。我们约好他一起回东方大海,希望感谢你的优雅和野心。西洲路,别回头,给我贴衣服。
——开头一句“巴生甘州,送一参几子”很精彩,“突雪山,滚大地”一次,气势非凡!但是,潮起潮落,就像时代的变迁,人员的聚散,古今都是一样的。上一部电影用风景做比喻,为下一部电影做了抒情的证明。因理、因情而变。男人出发前会约好回国,走遍天涯海角,也很难找到知音。既然约定他同年归西湖山水,为了尽己所能忘记他的飞机,今天说再见又有什么坏处呢?整篇文章清晰优雅,没有头巾,没有为孩子哭泣,都是以最大的骄傲感动。其深意也发人深省。
(3)
创造新的意境和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燕鸥是宋初词坛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偏重于模仿五代,往往缺乏真情实感,性格不明,所以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与之不同。他一方面强调“文理自然,姿态多变”。另一方面,他的词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我”。可以说,苏轼独特的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是苏轼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宋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
关于苏词的豪放,我们切不可囿于前人之见,把它的意义仅仅归结于突破性情的束缚,甚至归结于“真性情”(⑼)或“与众不同”(⑽)。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体裁,是相对于传统婉约词派而言的。它们在主题的选择、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乃至审美意义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它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以往词坛百花齐放、鸟鸣独唱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新世界。
至于苏轼的豪放词,应该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轰轰烈烈、慷慨悲壮的作品。第二类属于狂野不羁,开放优雅的作品。放弃了前者,也就放弃了苏轼豪放词的精髓。扬弃后者不能充分体现苏轼豪放词的本质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类代表作品,如《江城子》。在千山万水空巷的壮丽画卷上,词是以作者自己的形象活跃的。他醉得大叫:“鬓角如霜怎么了!”他不仅有带领黄清仓“聊少年”的狩猎壮举,还渴望去西北边塞“射天狼”,铲除边患报国,成就一番事业。风格豪放,刚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个词比江城子深刻多了。作者以古战场为依托,在对壮丽山河的描写和赞美中,激起了诗人澎湃的壮志豪情,缅怀了古代英雄,对为后世立下汗马功劳的风流人物倾注了作者的无限敬仰,寄寓了“致尧舜”的思想。但反观古今,面对壮志未酬、白发早生的严峻现实,人们不禁感到悲愤,在激昂慷慨的歌词中,也就产生了一种阴郁苍凉的情绪。总的来说,这些词更多的体现了苏轼思想积极、刚健、热情的一面。虽少,却是苏轼豪放词中的瑰宝。
《念奴娇》的始末,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种想法是有渊源的。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写下了“百年英雄尽,扰鱼虾”(《荆州十首》)、《我心轻而倦,遇境而心安》(《出峡》)等诗词,这是苏轼豪放词中大量豪放飘逸之作的思想基础。我们不能简单地抹去这样的词。因为在这类作品中,儒释道,被动出世而主动用世,超然与执着,颓废与乐观,冷漠与热情,往往是复杂交织,矛盾而奇妙统一的。试读他的名诗《水调歌头》;
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我想乘着风回家,怕在楼顶太冷。跳舞和欣赏月亮的影子,这是在世界上。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
面对明月,诗人在胡思乱想。从喝酒问月,到幻想“乘风回家”——摆脱这个讨厌的世界,追求那种美好却空灵的精神。但他也有清醒现实的一面,意识到高处不胜寒,不如人间温暖。于是他就唱“跳舞找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不仅踏在大地上,还带出一种狂喜。这才是鲜活的苏轼!中秋佳节,人与人分离,思念亲人,难免会感到悲伤。但苏轼却能感同身受,情理之中:人的喜怒哀乐,就像月亮的沉浮,这种宇宙人生的常识,自古以来就是自然的,而不是自我启动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活是无限美好的。只要彼此健康长寿,即使相距遥远,依然可以通过明月交换姚思的感情。愿所有在月球上“无眠”的人都能松口气,幸福地生活!把事物的抒情性表现得如此和谐,把天理的矛盾统一性渲染得如此诗意乐观,把诗人的独特个性表现得如此鲜明生动,是苏轼词的独特成功之处。
“乌台诗案”后,苏轼内在的佛道意识也有所发展,因而在词中向往超然空灵的境界,以解脱精神苦闷。正如中秋节一样,他在黄州时创作的《念奴娇中秋》也不同于陈冰的中秋词。第一部“桂花飞,万丈光芒,秋凉一日。”玉宇琼楼,飞熊来来往往,人在凉国”,纯属虚幻空灵。”接下来的片子讲的是他的狂歌,醉饮,醉舞月下,他要乘风而归。何必骑彭翅!水晶宫里,笛子被吹落,声音很大,是“与世无争”、“羽化成仙”的形象。
随着黄州的沦陷,儋州一次又一次地被归入徽州。但是他精神上并没有一下子崩溃,只是人不换味,文字不太好懂。他的词《定风波》是通过别人的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它下面是一朵云:
万里归来的岁月越少,她笑得越多,笑得越多,就越显示出凌美的风采。请问“岭南应该不好吧”?但他说:“这安心是我的故乡。”爽朗的笑容驱散了岭南的瘴气,豁达的胸怀迎来了心的故乡。我不以保级为痛,以“远游”为乐。这种境界和风格在词界是前所未有的。
咏叹恨山水情,悲红忧绿,抒发你将何去何从的伤春悲秋情怀,被视为词的“本色”。但这种传统章法,毕竟境界窄,格调弱,不能打开人们的思维,给人以健康的美感。苏轼的写景诗大多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如:
岩石穿空,波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
一望无际的水面清澈见底,映出群山的绿色影子。突然,河面波涛汹涌,一个渔夫驾着船在风浪中前行。
——《水调》
江汉西来,高楼深葡萄。我还是带着自己的,雪波,还有晋江的春光。
——《满江红》
船过江,卧看翠墙红楼起。
——《水龙隐》或雄山奇水,破岸撼人心魄;倒影皎洁,但忽然波涛在舞动;或河水向西奔涌,怀恋翻滚;有时梦渡春江,回望云间青翠壁,能显示出苏词的独特风格,不同于燕鸥刘钦的:坦荡的胸怀,宽广的境界,鲜艳的色彩,奇思妙想,豪气万丈,给人以健康清明的艺术享受。
苏轼的山水诗不仅以气势磅礴、气势磅礴著称,而且以热爱山水著称,表现出对自然美的强烈追求,从而创造出一种忘我的艺术美。试读他的《西江月》;
照野浅浪,天昏。障碍并没有解决玉的傲慢。我想醉着睡觉。可惜一股风流,没教到碾压琼瑶。脱鞍歇青阳桥,杜宇会有春晓声。皎洁的月光,空灵而晶莹,是一种“非尘世”的景象。诗人喝醉了,借着月光旅行。马惜泥巴,傲气十足。人爱草,想睡觉。他们已显山河之乐,乐而忘返。下一部更加出彩,怪笔生春。白碧的美玉比喻月光和水,是新鲜的。用“踩碎”坐在地上特别奇怪。因为不忍惊扰“一股风流”,没有教她的马去踩“琼瑶”,又实在爱月下美景,以至于最后一醉方休,等着杜宇啼。——这样,苏轼为宋代山水诗开辟了一条新路。
苏词风格独特,豪放豁达,有时在生活中一些平凡的小事上表现得相当出色,能表现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感情,踏入前人未曾到达的领地。比如他的词《定风波》:
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竹竿和鞋子比马轻。谁害怕了?一件雨衣的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过着我的生活。寒冷的春风把我吵醒了,有点冷。山坡倾斜,但很宜人。回望遇见风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没有风雨,还是晴好天气。字前有个小序:“胡莎路下雨,雨具先行,同行乱作一团,不知。”天已经放晴了,装成这样。“半路淋雨是小事,诗人却能写出不寻常的人生感悟和哲理。风雨骤起,人人狼狈,诗人却“唱着走着慢慢”,表现出从容、闲适、潇洒的风度。人生多变,政局特别不可预测,但作者大胆宣称:“谁怕了?一场烟雨就是一辈子!这显示了他刚正不阿的坚强性格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旷达情怀。读到这里,感觉一股豪气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很舒服。在接下来的影片中,我先写我个人对“春风”和“夕阳”的感受——我不知道冷与暖的区别,我用比喻来解释风景,这就是下面的张本。这个结表达了主旨:“没有风雨,也没有阳光。“以雨露阳光比喻悲欢离合:既然自然界没有雨露冷暖,我们又何必在意人间的风风雨雨和悲欢离合?他所努力追求的,就是这种悲欢离合的淡泊精神境界。诗人晚年被贬海南时,写了一首诗《独绝》:“@ [6]然而,午后窗明几净,欲醉打呼噜。回望萧瑟之地,风雨无阻。“足见他对这种境界的热情。
虽然,阅读苏轼豪放的词,对其梦、脱俗、虚无缥缈的哲学思想要有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但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感情率真,个性鲜明,心胸旷达开朗,笔法自由,格调高雅,确实能打开人们的思想,打开新的耳目,对开启新一代的新风有很大的作用。
(4)
晚唐五代词,咏物少。而东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是数量还是咏物的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苏轼对咏物诗的发展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然处异于风月”(《荷花韵》)。可能认为这是苏轼咏物诗的一个艺术要求,即无论咏物,都要写出自己的特色。这种“浪漫风格”不仅指形式,还指精神。他的《定风波咏梅》可谓是一部神来之笔:
自怨自艾是不合适的。偶尔做一个小红桃杏,清雅淡雅,却依旧寂寞清瘦。不要让你的闲暇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流逝。发生了什么事?酒让你昏了头。诗诗一直不知道梅格在这里,吟诵着,看着绿叶和树枝。⑾石有《红梅》诗:“知桃无绿叶,杏有青枝。”苏轼觉得很肤浅,就说:“诗人从来不知道梅格在那里。”在这首诗中,苏轼不仅独辟蹊径,而且生动地展示了作者高洁高尚的品格。不要说红梅天生红,就说是“偶尔做的小红桃杏色”,因为“自怜冰面格格不入”。尽管如此,她“悠然淡雅”的姿态和“孤独薄雪霜姿”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这才是真正的“梅格”!也是苏轼不随波逐流,坚持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自我写照。刘熙载独具慧眼地指出:“学爱伦·坡词者,可由此得之。”⑿
二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充分拓展想象空间,对吟诵的事物从形式到精神进行多层次的描写,如《水杨龙印话》,被认为是吟诵最精妙的东西;
很像花,好像不是花,没有人可怜落在地上。离家在路边,想起来是无情的,想起来是有思想的,心有牵挂的,困了又迷人的,想开又合的。梦随风万里,寻郎,还逐莺。不恨这种花全落,只怨怨那西园,落满了凋零的花。清晨雨后落花的痕迹在哪里?漂进水池变成一滩浮萍。如果把春天的景色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变成了尘埃,一部分落入水中就消失了。细说来,好像不是花,有一点是泪。此词以貌取神,“韵似原曲”[14],可见词之才华不凡。“似花犹似非花”,第一句极其精彩,为一个咏物诗目的奠定了基础:“似花”与“非花”,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当它是,我们才能进行各种比较,不离开本体,有迹可寻;只有离开,才能充分拓展想象力而不丧失想象力。就像认为一个女人被抛弃了。看似“无情”,实则“有心”。而思考的女人内心充满了波折,迷人的眼睛昏昏欲睡,就像柳枝柔美的缠绕,柳叶飘忽不定。“梦随”三句写在唐诗《春愁》里,华阳随风起舞,来回起落;想着一个女人离开她的灵魂去寻找她的丈夫,飞过万里,莺莺唤回了她的梦,捕获了华阳的灵魂和女人的思想之神。相比之下,原来的名句“珠帘松了,垂下来,被风扬起”就不免黯然失色了。在接下来的影片中,作者另辟蹊径,想象力越来越精彩。词以落红为衬托,写春天已过,却又如痴如醉,从“天亮下雨”开始,追溯华阳的最终目的地。我不愿看到志平一片狼藉,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之流水,无痕。至此,惜春恨春的感觉,连同“美人迟暮”的感觉,被发掘得淋漓尽致。结语是点睛之笔,第一句要从远处回答,可见书中花与人合一的主题。在这一点上,咏物诗可谓是一部神化的作品。
第三,“词源于诗。虽为物小咏,亦贵于风与人。”唐五代和北宋的人对事物不太重视,但都有寄托。”⒂总的来说,北宋的咏物诗重在意境的自然、明朗、暧昧,不太寄托。南宋重在文字的巧思和典故的运用,特别是寄托。苏轼《卜算子》中的咏雁诗不仅体现了北宋咏物诗的艺术风格,而且开创了南宋咏物诗的先河:
弯弯的勾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时,水钟的水一直在滴。谁看见你一个人?模糊而孤独。在夜里,它突然变得害怕,突然飞起来,又频繁地回来,但总是没有人理解它无限的内心感受。它不停地在冰冷的树枝间徘徊,却不肯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孤独地落在冰冷的浅滩上。最后一部电影是关于认识人的。“你一个人”是真的,但也像那种飘渺的孤独在月亮的天空中飞舞,是空的。《模模糊糊的孤影》是一种虚构的写法,但也像一个幽静的人在静夜的小院里徘徊,在虚中见实。总之现实和现实出发了,人是团结的。我在改头换面的时候写的,不过还是一语双关,所以能看到洪的人。其间,谷宏的形象十分鲜明,形神俱足,从行动上开始回望,拾尽冷枝,止于沙洲,到思想上的痛恨与抱怨。这个词有它的寄托,古今公认,但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词反映了词人贬抑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诗人在月夜睡不着,独自走在静谧的庭院里。他偶尔瞥见孤独,而那时候他正和对方相爱,于是他倾吐了自己无限的依恋、悲愤、涵养和孤独的感情,充分利用了孤独的意象。全诗情感与景、人、物高度融合,自然暧昧,达到了一种无寄托的艺术境界。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创新贡献是前所未有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尽管苏词也存在一些艺术上的缺陷。以后辛弃疾承前启后,开拓新境界,把宋词艺术推向新的高峰,靠的是时代和个人因素,但追根溯源也是因为苏轼。注意:
(1)据朱Qiá ng @ ⑺村的东坡乐府,第一篇《浪淘沙》(《昨日离东城》)写于熙宁五年正月,那时苏轼三十七岁,其诗早已名扬天下。
(2)叶梦得的《夏录》
③⑿参见刘熙载的《艺术大纲》。
(4)见《齐鲁学刊》80年第一期。
⑸苏轼在《浣溪沙》中也写道:“今年麦收两熟,晴空千别浪舞”,也能看到诗人欢庆丰收的情景。
[6]张炎的词源
一次,郑手批东坡乐府。
⑻苏轼的《师表》。
⑼陈师道的《后山诗》
⑽纪昀的《四库全书提要》
⑾苏轼还有一首同题材的诗《红梅》。
[14] [14]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⒂蒋敦福的《分陀·施立·花刺》
[16]或附男女私情,见龙符《女红遗风》;还是主“Kao pán @ϋ”说,见《雷编曹唐史语》引用@ ⑼杨居士语,却是逐句失传。
⒄见周吉《宋四家诗选》和《街村斋词杂集》。
外词@ (1)原词为山友。
@ (2)原字为红色繁体字左半部,右半部加右半部。
@ (3)原话是女右加蝴蝶右半。
@ (4)原词是右加右在球杆的左半部。
@ [5]原字贾鸾。
@ [6]原字右下部分改为羽毛。
@ ⑺原字是繁体字,用词强烈。
@ ⑻原词照常加木。
@ ⑼原字是鱼,右边加了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