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研成果

◆社会学学科支撑的专业教研室成立于1996,下设社会发展研究所,教师12人(博导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5人,副教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5人),团队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研实力雄厚。学科自觉面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依托哈工大优势,形成了信息与网络、发展与现代化、当代媒介与生活方式、休闲与时间利用等社会问题的研究方向。五年来,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9部作品;21科研项目;多项成果获奖。社会学也是学院“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士点的依托单位之一,社会学硕士,本科专业。目前硕士、本科毕业生120余人,博士、硕士、本科生100余人。

◆象征性研究论文

1.他明升,白淑英。论“在线”生存。哲学研究,2004 (13)

2.他是明升。网络生活场景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13)

3.他是李翊君明升人。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身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4)

4.他是明升。在线消费的计量方法及其管理意义。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报,2002 (3)

5.他是明升。网络消费的数学模型及应用分析。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报,2003 (1)

6.王亚林。论社会创新。学习与探索,2002 (1)

7.王亚林。“数字化生存”挑战与生活方式的建设性调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6]

8.王亚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 (1)

9.王亚林。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取向及其当代意义--兼论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论述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4 (2)

10.唐魁玉,白淑英。信息网络技术的双重性和多样性及其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 [2]

11.唐魁玉。网络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科学研究,2002 (4)

12.唐魁玉。网络思维及其理论意义。理论前沿,2001(23)

13.唐魁玉。论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的限度。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报,2002 (3)

14.尹海杰。信息化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中国软科学,2002 [6]

15.尹海杰。社会转型和城市贫民生活条件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 [2]

16.白淑英。他是明升。BBS互动的结构和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 (5)。

17.刘二。论环境问题的社会维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⑿

18.刘二。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5)

19.刘二。西方休闲研究述评。新华文摘,2001 (8)

20.郑中玉,他是明升。“网络社会”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 (1)

◆书籍或教材

他是明升。敲开网络生存之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他是明升。理论模型与行为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王亚林和何明升合编。:生存与超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6.刘二。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刘二、许。都市休闲。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王亚林,刘二。建设美好生活: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尹海杰,刘二。SPSS for Windows简明教材。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⒏·王亚林。中外城市休闲生活方式的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⒐·王亚林。东北经济发展。学院出版社,2002年。

◆重要科研项目

1.他是明升。网络互动:一般理论与实证研究(03BSH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4。

4.他是明升。基于技术选择的电信管制模型研究(2003DGQ2D043)。2004-2006年国家软科学项目。

[13]何明升。互联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99BSH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8-2002。

4.他是明升。网络传播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福特基金会项目,2000-2002年。

5.他是明升。网络媒体对我省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1B044)。2002-2004年省社科基金。

[6]何明升。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2004AC9CT058)。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2004-2006。

7.他是明升。互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研究。中国中央办公厅,2004-2006年。

⒏何明升。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战略规划研究。信息产业部,2005-2007年。

⒐何明升。电信技术路径选择与政策协调研究(20040213005)。教育部博士基金,2005-2007年。

⒑·王亚林。中国大城市休闲生活方式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重点项目,1998-2002。

⒒·王亚林。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良性运行研究(96ASH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97-2003。

⑸王亚林。面向知识社会的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与模式。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重点课题,2001-2003

⒔·王亚林。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03-2004年黑龙江省软科学重点项目。

⒕·王亚林。科学发展观与哈尔滨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哈尔滨市政府工作重点,2004-2005。

⒖·王亚林。新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及东北地区开发应用研究(04ASH001)。2004-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6]唐魁玉。师生代际互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金,2001-2003。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1.何,等。互联网对中国网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其社会控制研究(研究报告)。2004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他是明升。信息化进程中人生观的转变(论文)。2002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3]何,,等.技术引进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00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他是明升。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身份(论文)。2004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唐魁玉。近50年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论文)。2002年黑龙江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6]唐魁玉。关于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思考(论文)。2004年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研二等奖。

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传播特征(论文。青春)。2004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⒏尹海杰,白淑英。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04年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以1992冬成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了东北亚经济研究所。教师14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助教1人)。目前承担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活动和毕业论文指导,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课、学位课、特殊学位课的教学。国际贸易硕士专业设立于2001,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经济学硕士项目设立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两个学科共有7名硕士生导师。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与实务等。,培养了17名研究生;世界经济学学科的研究方向是: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研究,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五年来,* *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计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在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1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

1.檀静。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论分析。理论探讨,2001 (4)

2.李平。美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求是学刊,2002 [2]

3.萧凌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科学研究,2002 [5]。

4.李淑霞。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化路径。学习与探索,2002 [2]。

5.李淑霞。当前日本经济体制改革概述。现代日本经济,2002 (3)

6.邱含。资产证券化创新及其在中国的前景。现实学报,2003 [5]。

7.檀静。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理论探讨,2003 [5]。

8.李平。日本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3 [6]

9.钟萧冰。。VaR在中国金融期货中的应用。理论探讨,2004 (4)

10.萧凌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知识与自然的合作。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6]

11.钟萧冰。名义锚选择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

12.吴·。反倾销的经济理论及中国的对策探讨。学习与探索,2005 [2]

◆书籍或教材

1.李长胜(副主编)。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李长胜(副总编辑)。道家、自然、生态智慧与理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李长胜(编辑)。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李平(编辑。).新版国际实物贸易。哈尔滨工程出版社,2001。

6.丁·。侯(编。).国际商务英语(第二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7.丁·。侯(编。).外贸英语函电。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8.赵萍(编辑。).经济数学基础与应用(修订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9.邱含(副主编)。公共财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淑霞等人(编辑。).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重要科研项目

1.李广河,李长胜,等。环境保护的经济机制及其经济控制系统研究(00BY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03-2002/10。

2.叶平。李长胜。龙江县生态经济总体规划研究。省科委课题。2001-2003

3.李长胜。东北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试验示范(2003-043-L43)。国家林业局项目。2004-2006.

4.高长春,李淑霞,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约束模型研究(BJG 6007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0/03-2002/10。

5.李光和李萍萍。大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研究。大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1/02—2001/12

6.萧凌诺。信息化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2002/8-2003/12。

7.萧凌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有效性(7013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8-2005/12。

8.高长春、李淑霞等。中日财政政策选择的最优顺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

9.李广和钟等。安全技术的经济分析与产业发展结构研究。国家计划委员会,1999/08—2000/12。

10.钟萧冰。杨尊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2002/03-2003/12。

11.钟,人。《哈尔滨高新区促进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发展战略研究》(郭克货字[2004]61号)。科技部火炬计划软件项目,2004/09—2005/09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1.李长胜。树木学多媒体教学研究。2000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4.李长胜。生态林业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定量评价。2002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13]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中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理论与方法。2002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第二名)。

4.李长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

(第2号),2002年

5.李长胜。森林采伐管理系统。2003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一等奖(第七名)。

[6]李长胜。黑龙江省天然林产业社会林业工程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施。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No.11),2005年基于学科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成立于1954,授予1984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其中教师8人。该学科长期以来为所有本科生开设公共基础理论课程。近年来,为所有本科生开设了八门选修课。1999政治经济学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2年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硕士生导师4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投资经济理论、开放经济理论。截至目前,学科共培养研究生150余人,在职研究生320余人。五年来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得各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0余项。本学科教师还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和政府咨询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

⒈任希珍。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标准分析。经济学家,2001 (4)

2.任希真。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中国循环经济,2005 [6]

3.任希真。现代资本结构优化标准分析。经济研究参考(经济文摘),2001

5.任希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 2

李彭艳。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品种选择和流程设计。中国软科学,2002.2

李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最优选择。2002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录(ISTP)

李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 (EI源)

⒒朱家凤。日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概述。求是学刊,2002 (4)

5]朱家峰。论转型期的政策性利润。求是学刊,2001 (1)

◆书籍或教材

1.李编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8。

3.李编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8

3.任希真(编辑)。经济理论与教学改革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8

◆重要科研项目:

1.任希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黑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重大项目,2000-2002年

2.任希真。石油价格可比性研究。横向项目,2001-2003

[13]任希真(参)。经济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

4.李彭艳。中国房地产企业投融资模式研究。横向专题,2002-2004年。

李(参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2003-2005年省科技厅重点科技项目。

[6]朱家凤(参)。积极财政政策的动态约束模型及国际比较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3年。

⒎朱家峰(参与)。“两课”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整体发展研究。2002年省十五计划重点项目

◆科研成果重要奖项

1.任希真。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分析(论文)。2002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任希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对策研究(调研报告)。2004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