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福州历史(1840-1912)

晚清是福州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期。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在五个港口中,福州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1844年,福州正式开埠,第一任英国驻福州领事葛莱(G.T. Lay)因福州民众反对,于次年在仓山乐群路设立英国领事馆。此后,17个国家在福州设立了领事馆。。福州开埠后,长江沿岸的台江地区、上海、杭州成为福建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商家云集,茶叶出口成为大宗,占中国茶叶出口的35%。1844年10月,英国商人纪廉在台江横山开设了第一家英资洋行。私营的食品、火柴、纺织等企业和官办的军火、造船等企业相继开工。

基督教也开始在福州重新传播,开始办学办报。1847年,新教传教士开始在福州活动并建立教堂,天主教正式在福州恢复活动。1853年,公理会在福州开办了第一所教会中学和第一所女子学校。1874年,美以美协会在福州创办第一份中文报纸《黄山使者》,以黄乃松为主笔。同年,中国第一份儿童刊物——综合性外文刊物《儿童报》在福州创刊。尽管基督教在福州迅速传播,但教会与当地不信教者仍不时发生冲突,1878年爆发了吴石山教案。

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后改为福州船政局),由总理沈葆桢任船政大臣,主持福建船政,同年在马尾开办福建船政学堂。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那以后,一直到民国初年,中国的海军几乎都是由福州军官主导的。65438年至0875年,丁日昌主持福州船政,开始派船政学堂的学生到英法学习机械和制造业。1884中法战争期间,福州马尾港发生麻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朝为了防敌,不得不在福州河上布雷。1月29日,1888,中国第一艘装甲战舰“魏莹”号在马尾建造下水。晚清时期,福州的现代化走在了中国其他城市的前面。福州第一条电报线铺设于1876,而最早的自来水系统出现于1879仓山区。1900年,福州首次引入电力,用于闽清县的教会医院和中学。福州第一家民营电灯公司成立于1909。

1906年2月,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在梅坞顶桥南公益社成立,郑祖荫任会长,林任主要督导员,负责指挥福建革命运动。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1909开业,同盟会也在加紧运动。1911年11月5日,新军孙道仁加入同盟军。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宣布福州光复起义,革命军攻占玉山和总督府,清兵投降。闽浙总督宋寿在福州自杀,同盟会占领福州,建立福建军政府。

清末,福州人开始了向东南亚移民的新浪潮,主要集中在闽清、古田、福清等县市。主要的移民地点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文莱,其中黄乃祥带领移民到沙捞越的石武,石武后来成为东南亚较大的福州市。马来半岛的师肇源移民也有明显的基督教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