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历史与类型

中国5000年灿烂的文明和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录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在这漫长而深刻的历史中,中国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演变过程。在历史的演进中,书画这一姊妹艺术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因为书和画创作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一致的。他在《历代名画书》中谈到中国古代文字和绘画的起源时说:“也是那个时代,书和画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分。形象系统太微妙,传达不出它的意思,所以有书;没有办法看到它的形状,所以有画。”书法与绘画虽同源可比,但其未来发展变化具有互补独立性。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汉字的产生和演变密切相关。那么到底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审美特征、来源、独特表现等方面去理解它。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抽象符号艺术,具有四维特征。它体现了万物“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气质、知识和修养。

中国的书写起源很早,它把书写的书写发展到了一个审美阶段——它融合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它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即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感的形成)。记录可考汉末至魏晋之间(约2世纪下半叶至4世纪)。但是,这并不是要忽视、淡化甚至否定以前书法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具有艺术特色的早期作品的出现,都有其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而言,虽然早期的文字中有象形字——甲骨文,但同一个字的繁简不同,笔画也不同。但有对称平衡的规律,也有用笔(刀)、结字、构图的一些规律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上,笔画的首尾变化,呈现出了书法的意义和笔画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前代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是后人在艺术形式发展演变中借鉴和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现自己的发展。书法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书写经历了甲骨文、古文(青铜器铭文)、大篆(青铜器铭文)、小篆、隶书(八分)、草书、行书、真迹的演变。在书法的鼎盛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篆书到简草书、真书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其艺术成就在唐代备受推崇。与此同时,唐代出现了一批书法家,如余士南、欧阳询、钧燧良、颜真卿、刘公权等。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更加严谨和完善。如孙的《书谱》、的《书段》、和张彦远的《法录》都被后人奉为圭臬,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代宋辽金元书法是对晋唐书法的追溯和继承,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书法家转向用书法表达个人情感和兴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和元代的赵孟頫。书法理论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莫寒志》、《广传书霸》、《法书考》、《翰林》等理论著作。为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样本和理论指导。

明代的书法艺术基本上是在宋元时期学了书法之后发展起来的。现在人们谈及清代书法,都将其分为“帖学”和“铭学”两个时期,大致以嘉庆道光年间为分期点。也就是说,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是铁学时期,之后是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是另一回事。但宋元以后,以二王书法为中心的所谓碑学时代,转到了迄今为止的最低谷,不可否认的是,汉魏以前研究篆书的作者逐渐增多。此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此时的书法理论较前代更为成功,相继产生了《舒筏》、《易谈》、《舒简》、《易洸谈》等理论著作。

明清书法作品像绘画一样代代相传,留下的更多。目前在市场上也看到。中国的书画作品,最迟自魏晋以来,历代都被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然而,作品的真实性在流通中出现了问题,这让收藏家和鉴赏家感到困惑。而且历史上也有官方造假的案例。明清时期,由于一些沿海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字画的需求与日俱增,明代出现了赝品。什么“苏州片”“河南制造”“湖南制造”“后门制造”到处都是。这也是困扰收藏家和鉴赏家的问题。明清作品虽多,但其中也不乏真鱼真珠等作品。因此,对于目前艺术品市场的藏家和收藏者来说,在购买和收藏这些作品时,应该谨慎。

2)出版物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篆刻刊物。1982 10在北京创立,启功任主编。由宝文堂书店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为不定期丛书。1986年改为季刊,由谢炳炎主编,中国书法杂志编辑出版。出版内容侧重于介绍和评价现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篆刻家,评论和研究当代书法家的创作;开展书法理论研讨;并以大篇幅研究整理优秀的古代书法艺术遗产。同时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书法家在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情况和创作成就。《中国书法》设有现代大师、中青年书法家、书法论坛、书法鉴赏、书法艺术理论、海外书法界、巡展、现代书法家传记等栏目。,力求反映当代书法创作和理论水平,同时注重普及书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