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房中的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
没有一个民族文明像中华民族文化一样与自己的书写工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称之为“笔尖上的中国”。中国的书画艺术依靠文房四宝这一传统工具来传达古人的思想、文字、生活和感情。
作为中国特有的文献工具和记录载体,在书法芬芳的历史长河中,文房四宝蕴含着几代人的感情和回忆,关乎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不可想象,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如果没有自己的书籍会是什么样子,那么多辉煌的经典会以什么形式流传至今。
书房的名称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士人的书房。笔、墨、纸、砚为书房专用,被誉为“文房四宝”。古人素有“优笔砚,其乐融融”之说,书房精美的文具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是以书为魂,以笔墨为伴。就连阮籍的疯狂也未能幸免。在文人眼里,文房四宝不仅是书画工具,更是精神伴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道,书法之精华,文房四宝传诵不尽。文房四宝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必备工具。古人用它来写千古文章或描写山川,所以很重视它的选择。
薛涛曾写下《四友颂》:“磨润色先生之腹,贴藏锋一校尉之头,画煤之书而阴郁,息于文学一亩田。”它是关于文房四宝的。
文房四宝历史悠久,具体所指在不同朝代略有变化,但基本上是在笔墨领域。只是不同时期的名品不同,体现了文房四宝的工艺和产地的历史变迁。
165438+10月,各大拍卖公司的秋拍蜂拥而至,正是黄金拍卖季。近年来,除了字画、邮票、钱币、珠宝等传统收藏项目外,,以中国特有乐器“笔墨”为特色的“学习用文具”拍卖也异常火爆,成为众多藏家的投资热点。著名文物鉴定家石叔清在《文房四宝》一文中写道:“笔、砚、纸、墨都是中国古代的发明,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通过它的功能传播的...同时,文房四宝本身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工艺美术。”
这可能与万文市场受众广、人多有一定关系,也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毕竟,现在说起文房四宝,多少有点怀旧的味道。
下面简单说一下文房四宝。
一.钢笔
当欧洲的羽毛笔、古希腊的芦苇笔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毛笔却依然欣欣向荣。文房四宝以笔为首,有句话说:笔正心正。毛刷锋利、整齐、圆润、健康。
史书记载,蒙恬修建长城,用中山兔毛做笔。所以最早的史料记载表明,我们所用的毛笔是孟田所创,孟田在当地被视为笔的始祖。也有人说,蒙恬的妻子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尊为钢笔皇后。这个无法考证。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后店,在农历三月初三,就像过年一样。家家包饺子,喝酒庆祝蒙恬造毛笔。
秦开始用兔毛竹筒当笔。虽然记载不详,但却是古籍中唯一记载是谁创造了毛笔。东汉学者、书法家蔡邕在《论写作》中说,书法在动笔之前,首先要培养感情,然后再动笔。“如果强行,中山兔根本不可能好。”可见中山兔毛在汉代是非常有名的。
在中国古代,制笔的材料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狼毛、兔毛、羊毛,鸡毛、胡须、胎毛、虎毛都可以做成笔毛。根据笔触的软硬,有三种笔刷:硬笔刷、软笔刷和双笔刷。按笔画长短分,有长锋、中锋、短锋三种。不同质地、形状、大小的毛笔所画出的线条也不尽相同,或婉约,或浑圆坚实,或苍劲挺拔,或平和灵动。
人们赋予毛笔笔尖以工整、整洁、圆润、健康的“四德”,既体现了工整、锋利、圆润、有力、耐用的质量标准,又寓意着文人敏锐的文心、宽广的视野、包容的气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古人眼里,毛笔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情怀的象征。
第二,墨水
再有就是墨,墨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材料,从图书契约开始就有了。古人用松烟、油烟、朱砂等材料制墨,制成的细墨坚实细腻,适合书画,不仅质感极佳,而且装饰精美。墨的制作从简单逐渐趋向华丽复杂,诗、书、画、印都在墨上再现。古代文人为墨而作诗、题跋、笔记,对墨的爱好和热爱可见一斑,掀起了文人造墨之风。韩熙载自创“麝香月”墨,苏东坡“蓄墨百枝”,李小梅千里行赏墨,曹寅“兰台精英赠墨”,纪晓岚“赏道家诗人墨”,柳永“爱墨堂”等,都体现了文人墨客的墨品风范与意趣。清代包在《一双船》中写道:“然而,画法和书法法都是以笔为基础,在墨中形成的,所以墨法是书法的一把钥匙。”笔墨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书画的韵味和风格。浓墨落笔,端庄从容;淡墨作画,淡雅传神,中国书画因墨色的变化而独树一帜。
到了唐代,制墨业空前繁荣,生产精益,工匠众多。唐末乃至历代最著名的水墨大师是晁,他的两个儿子燕贵都得到了南唐末年统治者李煜的赏识。全家以“李”为国号,封李彦贵为墨官,从此“李默”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李默的起源地歙县改名为徽州,李默改名为徽墨。今天,黄山市的屯溪区和歙县是徽墨的制造中心。
第三,纸
纸上有千千万万的水。没有好的纸张,即使字画自然,也会影响字画的质感。纸作为其四大发明之一的产物,是印刷的载体,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传达人性和感情的通道。纸是书写、绘画和印刷的载体。它的出现结束了中国古代简牍的复杂历史。
对于古人来说,纸是取乐的工具,是批判时弊的载体,是离别的谈资,是意外感情的寄托。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纸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精髓。一提到纸,人们就会想到写在纸上的辉煌历史,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一幅幅酣畅淋漓的书法和栩栩如生的画作闪现在眼前。
《后汉书·蔡伦传》写蔡伦造纸:“自古编竹简,用丝者谓之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奈创造了这个想法,用树皮、麻头、我们的布和渔网当纸。元兴元年(105)玩的,皇帝擅长。自然都是用的问题。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是东汉和汉武帝时期的宦官。多亏了他,他想出了用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造纸的原料因地而异。据苏易简《纸谱》,“蜀人用麻,闽人用嫩竹,北方人用桑皮,屯溪人用藤,海仁用苔,浙江人用麦秸,吴人用茧,楚人用纸。”大部分是植物纤维,就地取材。中国造纸术在蔡伦之后600多年传到中亚,再传到欧洲400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造纸工艺也在变化,纸张逐渐从粗糙到光滑,从简单到精致,从单一到多样。麻纸、藏经纸、宣纸、皮纸、竹纸、纸文具、宫帛等品种相继诞生。
文人最重要的纸张是宣纸,产于安徽宣州,即现在的宣城县,故名。宣纸因其质地柔韧、洁白光滑、色泽持久、吸水性强,在国际上享有“纸命千年”的美誉。宣纸有生熟之分,又可分为单宣和贡品。各有利弊,各有优势。古人喜欢用熟纸,邻居们更喜欢用生纸。原纸易渗墨,笔内水分要适当控制,呈现出干湿之间的韵味。
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一些传统手工纸仍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特的光彩。
四。砚
砚台又称砚台,为文房四宝之末,但因其质地坚硬,可传世数百代,又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苏东坡的邻砚,米芾的紫金砚都很有名。明代陈继儒说:“秀才有砚,似美人镜,一生最亲。”砚台不精,笔墨不合适,就没办法与精华相辉映。
因为墨汁只有加水研磨才能叫,而送墨的石刑就是砚。其中有陶器、粘土、砖、金属、漆器、瓷器、石头等。最常见的是砚。有许多石头可以用作砚台。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大川无处不在。广东的端砚,婺源的佘艳,山东的鲁砚,江西的卫龙砚和陕西的程妮砚都很好。
其中,最著名的是广东高要县的段曦。苏东坡是一块好砚。他曾说:“千人持绶带,百人提斤;篝火之下,我将生下简。”可见端砚之珍贵。与端砚同名的是佘艳,产于江西省婺源县濉溪(原安徽省)。五代南唐时期,朝廷特别重视砚台的制作,命人在漳州挖掘石头制作南唐官方砚台,并专门在漳州设立制砚监,负责砚台的制作,提高了砚台制作的地位。
遗憾的是,由于过度开发,端砚和佘艳都很稀有。因此,近年来拍卖趋势有所上升。我只能从古人的著述中略知一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米芾的《砚史》,孙的《砚注》,南宋佚名的《砚书》。
时至今日,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与这四种书息息相关。它发明于古代,却一直影响着现代。它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宗教偶像的神话不同,笔墨文字没有神灵的威严,本身就是世俗生活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可以亲嘴,可以嬉笑怒骂,既适合庄,又适合和。人爱惜书籍和工具,本质上是爱惜生命。虽然有很多文人墨客和笔墨纸砚的趣事,如妙笔生花、妙笔生花、马良等,但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兴趣、理想和生活。
人们对他们的感情,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对自己生活的太多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书籍和工具逐渐被无纸化办公软件所取代。书写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写文字与我们息息相关,成为我们怀念的对象。传统毛笔书写渐行渐远。
幸运的是,如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普遍关注的对象。虽然笔墨纸砚不再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它们都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人们的生活,成为收藏和享受的乐趣,陶冶情操的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