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真的是历史上的暴君吗?

在正史、笔记、戏曲、小说中,殷和的荒淫、虐恋记录比比皆是。

如果解剖一个孕妇,看她,可以看她的心,以酒为池,以肉为林,让男女裸奔,这是长夜的畅饮,读来令人毛骨悚然。近年来,舞剧《冯明岐山》再现了殷的暴君形象。

在人们眼中,殷的暴君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骄横、奢靡、骄奢淫逸和冷酷无情。他建造了酒池和肉林,建造了豪华的宫殿,挥霍无度;他偏爱妲己这个狐狸精,夜夜笙歌,不顾国事;他残忍无情,随意杀害大臣,并被处以火刑。结果引起了天怒人怨,诸侯造反。木叶一战,全军覆没。殷终于抛弃亲人,在星塔自焚。

事实上,尹呢?在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中,有一份来自周武王的誓言,名为《牧之誓》,其中列出了阴的三条罪状:1。听女人的话;2.不在乎牺牲这么大的事件;3.不多关注自己的亲人,却对逃出周边的人委以重任,扰乱了商朝的政治。

第一个罪名,恐怕是宠溺妲己。在《封神演义》中,妲己被描写成一只狐狸,他迷上了纣王,不顾国家大事,杀死了多名大臣,最后被姜子牙斩首。今天如果反过来看,妲己一定是商朝第一美女。她不仅迷倒了殷,也迷倒了一群大臣。不然那些大臣怎么会跑进后宫?连道行深不可测的云中子也想看看妲己到底有多美。

尹不仅被迷住了,而且还顺从了。那些大臣们失衡了,我们这些朝廷的顶梁柱,还比不过你这个小狐狸?因为嫉妒,他们编造了一些妖怪会危害国家的谎言,说自从妲己来了以后,皇宫上空总是雾蒙蒙的,要杀死妲己。他们一个个来批判,咄咄逼人,最后连退休的老宰相尚荣也被他们拖了回来。面对大臣们咄咄逼人的样子,妲己想尽了办法,想出了一些馊主意,让纣王杀掉这些大臣。纣王是如此的放荡和残忍,以至于这些大臣每天都称他为暴君,并鼓励诸侯造反。诸侯们都渴望有这样的机会实现自己的野心。尤其是西樵的周文王,这么多年一直在暗中练兵,就是在等这一刻。纣王的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在大臣和诸侯的围攻下,最后的结局只有失败。

殷的第二个指责是,他不尊重那些原则和礼仪,他不相信那些神仙和鬼,但只相信人类的力量。这是大忌。古代的人大多生活在梦里。君主以梦愚弄百姓,百姓以梦自慰。在人类童年时期,这种梦更加强烈,几乎每个人都在梦里蒙着面纱。阴想撕开这层面纱谈何容易?君王可以杀戮,可以挥霍,可以胡作非为,却无法撕破这层面纱。如果你撕开这层面纱,从上到下的统治者都会向你扑来。他们的生命可以被保留,但是这个面纱应该被保留。尹违背了大势,失败是必然的。恰好当时黄河泛滥,沿岸百姓的家园被毁。诸侯们认为纣王冒犯了天神。于是,全国各地的诸侯借着天意的支配,共同征服了殷。

阴的第三次冲锋真是不可思议。从夏朝开始,就在家里练习了。王家没人闲着。纣王没有重用她的公婆,但重用从其他国家逃跑的罪犯。纣王怎么会如此困惑?事实上,只要你想想当时的罪犯是什么样的,你就会明白纣王的意图是什么。在奴隶社会,奴隶是罪犯,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政治上,经济上,他们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些胸中有沟壑的奴隶,不愿意一辈子做奴隶,所以他们想尽办法逃跑,他们要逃离自己的国家,因为如果在自己的国家被抓,会被砍头,会被打断腿。奴隶主日夜派人看守,逃跑绝非易事。所以能逃到他国的奴隶,在智慧、勇气、毅力上都有一些优势。这些人一旦被重用,就能发出十二分的光和热。殷看中了这些人的才能,才接下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而那些皇室贵族,阴当然要把他们放在一边。这激怒了皇室贵族,他们不仅被剥夺了权力,有时还受到原本是奴隶的官员的约束。在牧誓中,指的是这些从逃犯中提拔起来的官员秉公执法,严惩贪赃枉法者。当时人民指的是达官贵人,平民连姓都没有。

但是,在骂的过程中,偶尔会听到一两种不同的声音。2000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为君子生活在污秽之中,世间的一切罪恶都还给他。

也许是受先贤的启发,清代认为对周的指控只有五条。挚友顾颉刚甚至写出了70恶事件的序列,指出传说中的恶是层层发展的。时代越近,犯罪越多,越不可信。顾颉刚对此做了详细考证,从中人们得知,妲己形象最初来源于西汉末年刘向女儿传和纣王淫乱,最初是由于《封神演义》等小说的艺术加工。于是,殷周的传奇形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波。

的确,要为阴翻案不容易,但有些人还是愿意尝试。起初翻案的人很谨慎,认为周很有才华,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人物。你看《史记·殷本纪》中周的形象很敏感,很有才华,很像奴隶主中的英雄。周曾经平定东夷,开辟淮河、长江流域,促进北方文化南传,为古代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人提出要给纣王彻底平反,说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很大贡献,地位在吴丁、周武王之上。暴君的帽子是敌对派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的罪恶记录,大多是被19世纪及以后的战国寓言夸大了的。也有人认为对的正确评价应以《尚书》为依据,《尚书》所提六项罪状无一属实,是周人为达到宣传目的而进行的人身攻击。所谓的酒瘾,无非就是阴人的好酒,酒量可能特别大。所谓“不用老臣”,是以之弟魏为首的反对派,因失势而强加于。所谓登小人,就是把奴才大臣提拔为大夫大臣,这是一种进步的措施。所谓听女人的话,其实很少。商代女性活跃,纣王的妻子可能与武丁的妻子一样杰出。不重视牺牲是一个弥天大谎。出土的甲骨文证明,第一和帝辛的祭祀仪式是最完整的。那么,商朝为什么灭亡于周?有人认为殷商的覆灭主要有四个原因:殷王室内部爆发了大分裂。棣把皇位传给了他的次子周,但没有传给他的长子魏,于是朝廷分成了两派。魏一派不断攻击周,他们进行了各种卑鄙的活动,如散布谣言,发动内讧,密谋暗杀,卖国求荣等等。纣王打败东夷后,损失了大部分兵力,还没休息训练就被意外袭击。大阴谋家周武王乘机起兵攻击商人。这支军队经过长期的准备,强大而有组织,领导有方;木叶一战,被俘士兵临阵脱逃,动摇者一哄而散。

更有甚者,有些人甚至把纣王加冕为永远的英雄。因为他平定东夷,开拓东南,任用人才,重视犯人,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倡导音乐技术。这些进步措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纣王真的不是暴君吗?历史记载都是假的吗?人们开始思考、怀疑和争论。

大多数人认为纣王的罪行是真的,对他定罪没有任何依据。纣王的酗酒是不可否认的。在纣王,奴隶主嗜酒如命,史料确凿,可见整个社会的腐败。事实上,武王并没有指责纣王喝酒。纣王酗酒的资料见于周朝的内部文告,是周公教育了康舒,后来成为国王。他为什么要故意夸大周的罪名呢?这怎么能说是追加犯罪呢?为什么要坚持呢?纣王对反派的使用不是虚构的。翻案的人说费仲善于理财,证明纣王不是在用小人,而是在用人才。但是历史事实呢?费仲-郝-李接受了周的美女、九品大礼等,并在临死前为周说好话,让周人有了两个世界的东西,他依然视而不见。因此,费仲之流恰恰是商朝的叛徒。女人说什么就是做什么,这是周武王列出的第一条罪状,而且绝非空穴来风。《尚书》认为周的所作所为与女性话语有关,但定罪时却假定是女英雄,这显然缺乏依据。而不是皇亲国戚,重用四面八方的罪犯,加剧了通洽集团的内部矛盾,也是造成亡国的原因之一。显然,逃离多重犯罪的绝不是劳动人民。怎么能算是进步的措施呢?总之,很多关于暴政的材料都可以在周人内部文告中找到,以资借鉴,追求长治久安,这不能算是周人的宣传材料,而是一种否定。

反对定罪的人也认为纣王根本没有建立辉煌的业绩。根据古竹书编年史和后汉《东夷传》记载,东夷与夏族的关系由来已久。征服东夷的时代虽然不可考,但最晚始于狄夷。周又一次征服东夷,东夷在攻打商贾时造反,周公和毛叔又一次征服。可见东夷的征服并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再者,征服东夷是侵略性的,不能算是什么大贡献。因此,不能认为纣王征服东夷是中国统一的第一步。至于纣王和纣王因奴隶而叛变的尹牧野之战,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并向落后的东南地区传播文化,这也是需要大量考证的。目前没有确凿的数据证明殷族及其同盟大规模南迁,这在史实上是有瑕疵的。再者,当时中国的东南地区也不一定极端落后。在纣王之前,位于山东、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部落和国家已经享有高度的文化。山东河南的龙山文化就不用说了,远在史前。湖北、安徽的青铜文化相当于殷朝,风格与安阳大相径庭,但工艺水平很高,绝非东夷入侵后发展起来的。至于称赞纣王发扬了殷人的传统文化,更是毫无根据。因为,关于弓玄、清宫、吕泰、于闯的传说,恰恰说明了,要造一个大规模的建筑,是不可能有所贡献的,是浪费人和钱的。然而,从《好酒好乐》的记载来看,纣王倡导和创作音乐的主张似乎有些复杂。从“外国人有一万亿”这句话中,纣王得出重视囚犯的结论,似乎没有历史依据。因为这句话源于《尚书》的誓词,是周武王伐周时的誓词。本文中的夷是指统治下的商人。总之,殷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的放荡和残暴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在讨论的历史地位时,也提出了魏是谁的问题。有人认为,魏不是棣的长子、周的长兄,而是一位朝中元老。实际上,当时朝廷有两派:一派是易,另一派是魏。据《尚书》魏子所载文章,魏子觉得商朝要亡了,想逃离王朝。悲观失望,怎么能说是诋毁呢?你打算退休怎么能说是送人投降呢?去的无影无踪,怎么能说是在发动内乱呢?在关于殷是否暴君的争论中,值得注意的是,对立双方所用的史料惊人地接近。看来,在新的材料被发现之前,解决千百年来的悬案,唯一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对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证,从而做出符合实际的、令人信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