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地区的历史演变
因晒过棉花水而得名。汉高祖六年(201),定居富县。金永嘉元年(307),梓潼郡迁至府城,以后历代以州县治地。西魏设巴西郡,隋朝改称绵州。绵阳县成立于1913。
摩登时代
民国二十四年(1935),统一四川政府。6月,在全省推行行政监督区制度,全省共有18个监督区。绵阳是第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管辖绵阳县,还辖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金堂、广汉、什邡。张明县被纳入1948,共计10个县。
摩登时代
1950 65438+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发布第101号令,成立绵阳专区,以绵阳命名,统领原十三区的绵阳、张明、梓潼、罗江、德阳、广汉、金堂(在赵真)、什邡。江油、北川、平武三县属剑阁地区,三台、盐亭三县属遂宁地区。
1951年,江油县迁至中坝,旧治改名武都镇。1952,1年6月,恢复四川省建制,绵阳专区归四川省领导。
1953,广汉、金堂、什邡三县划归温江地区;原广元特区所属的广元(在嘉陵镇)、旺苍(在冯家坝)、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赵华(在宝轮镇)等8个县划入绵阳特区;管辖15县。
1958将原遂宁特区所属的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太和镇内)、中江划入绵阳特区;撤销张明、江油两县,合并设立张江县(中坝境内);绵阳地区辖21县。
1959,张江县更名为江油县;撤销赵华、罗江县,将赵华县并入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
1968年7月8日,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地区正式改为地区,驻地绵阳县。辖绵阳、江油(中坝)、青川、平武、广元(嘉陵镇)、旺苍(冯家坝)、剑阁、梓潼、三台、盐亭、射洪(太和镇)、遂宁、蓬溪、潼南、中江、德阳、绵竹、安县、北川。成为当时中国面积最大的地区,面积4.4万平方公里,人口10多万。
1976绵阳市由绵阳县设立,隶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位于绵阳市。辖1市和19县。
1977年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绵阳地区辖1市和18县。
绵阳县撤销1979,并入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和17县。
1983 8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同意设立德阳市。德阳市位于德阳城关,下辖市区街道办事处、汉旺镇和旌阳、城区、八角公社。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三县和成都市的广汉、什邡两县(旧称广汉县)划归德阳市管辖。”
1985,(1)绵阳撤销,绵阳升为地级市,设立中心区;绵阳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2)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绵阳青川、旺苍两县划归广元市管辖。(3)撤销睢宁县,设立地级睢宁市和市中区;绵阳的蓬溪、射洪两县划归遂宁市管辖。绵阳市辖1区7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