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和袁中道的文学知识。
1,了解袁宏道和袁中道的相关文学知识。
2.掌握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学习作者用比喻写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4.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难点:学习作者用比喻写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借鉴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课程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 ~ 1610),明代文学家,人称石公、刘秀。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他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也叫三元。性格直爽,喜欢游山玩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选。第二年,他回到家乡向出差回国的哥哥取经。万历二十年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就‘一县治’,‘吴敏皆大欢喜’。但他对官场陋习深恶痛绝,七次上书辞职。首相申时行称赞道,“200年来从未有过这样的秩序!”获准离岗后,游遍东南名胜,写出了《虎丘》、《夜游六桥等月》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进京,任京兆校官、礼部主任。
他还写了著名的文章,如《满静游记》和《徐文长传》。哥哥袁宗道去世后,他悲痛万分。他请假回去建了一座‘六郎亭’,在这里种花养柳,吟诗写文章,参禅悟道,漫游山水六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进京任礼部总监、曹,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印司司长,整顿吏治。著名的《挑毛巨人*稀疏》就是在这个时候制作的。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考官,次年春返南,同年九月初六病逝。
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表现自己的精神,不拘泥于任何模式’,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表现真情实感,‘从一个人的胸膛里一个一个地流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应该不断创新。传世诗歌1700余首,游记、书信、序跋、碑刻、传记、日记、散文近600篇。最大的成就是山水游记,清新帅气,自成一家。后人将他的诗全部编入《袁中郎全集》,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袁宏道吉剑角》。
袁中道(1570—1623),湖广公安(今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宗道、弘道兄弟并称三原,亦称公安派。闻崇尚自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包括《薛蝌斋集》。
3、关于高梁桥:
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以北大约半英里处,是北京西郊的一座著名桥梁。它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合义门(今西直门)外修建的。
明清时期,这里古寺众多,水清。当时首都的王公大臣、男女老少,每到夏天,就在两岸的绿林树下静坐,桥头的饭店、茶馆挤满了游客,是首都郊外的一处风景名胜。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俯瞰高梁桥。长河如玉带,白桥过碧水,酒楼隐于树荫,古寺与西山相连。近观高梁桥,桥下柳浪燕子追清浪;桥上,行人马匹如穿梭。出城入城都要经过这里,所以这里很热闹。从侧面看高梁桥,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的“清明上河图”。
4、高梁桥的名称: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建于辽代。清末民初重建的单孔石拱桥。1982年,长河截污整治工程西直门涵洞工程中,再次改建清代高梁桥。相传高梁桥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刘伯温奉命建都,把好山好水都搬到了北京。于是,掌管水系的龙神被激怒了。龙神大怒偷了全城的水。刘伯温发现后,立即派他的将军高亮前往。回去的路上,龙神断了绳子逃走了。跑步前,把装满水的水车推进长河。高亮害怕皇帝会责怪他,于是跳进了长河。从那时起,他跳入河中的桥与他的名字产生了共鸣,它被称为高亮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