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南街在南街
到了唐代,常州的商业市场初具规模,城内有商店。到了宋代,商业日益兴盛,商店或作坊遍布后河两岸(今小营前、文化宫前),是当时的闹市。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常州已成为中国33个大型商业和手工业发达的商埠之一。明末清初,常州土布业日益兴盛,不仅是布产地,也是运销和呼吸的经营场所。民国初年,常州近代工业兴起,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产生了粮食、木器、绸缎、百货、五洋、化工油漆、中药、西药、北货、南货、酒酱、茶叶、餐馆、旅馆客栈、理发等40多个行业,300多个店铺。鸦片战争后,禁止海运,洋货大量涌入常州。于是,“京广货业”改名为“京广洋货业”,“京货”指的是来自京城大城市的洋货,“广货”指的是边境地区和广东的民众转运过来的洋货。直到清末民初,进货渠道才逐渐从京广转向上海。民国中期,多为上海货所取代。当时的零售商店主要集中在南大街和县巷一带,尤其是大中型百货商店。从南街到西营里口,店铺几乎不计其数,都是店面商户。民国时期南街是3-4米的石板路,1937拓宽到9米。同年6月165438+10月,侵华日军轰炸常州,南街民房被毁。日伪军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将路面拓宽至14米,并修建了宽60厘米的砖沟下水道。1947,大理石路重新铺好。1952浇筑人行道混凝土路面。1959年8月,第一次清除街道上的巨石,铺筑厚度为4~5 cm的浇筑式沥青路面,使道路结构由普通变为二级。1989再次维修,加了6 cm黑色沥青面层。南街孕育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店”。其中最著名的是浙江人童于明日二年(1622)创办的童宁源大药房。这家商店主要经营中药和自制中成药。清末,童顺应潮流,研制出“林文仲公(林则徐)丸膏”,这是一种停止吸食鸦片的药丸。由于其显著的疗效,在城市和农村都很受欢迎。由于利润丰厚,它成为与老、东和存仁社齐名的常州四大药房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中药店被毁。重建在1939,门面由2个扩建为3个。1946年兄弟分家,被称为南北药房。同宁苑店的匾额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兼礼部尚书孙所书。屋檐下挂着庆余牌“精制饮片”、“丸散膏药”、“通宁远药号”等店铺。店里有一个高高的和合清漆柜台,南面是饮片柜,北面是丸粉柜。柜台尽头,有两张白底金字的青龙牌,上书“金匮真品”、“清代精美”。在柜台的侧角贴上一块油漆,上面有店铺的历史和“刘海”的logo,靠墙立一个百眼柜和一个药丸柜。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道地药材的氛围。可惜十年动乱期间,这些都被烧掉了。与同宁苑的中药店不同,体现鸦片战争开启后“海派”业态的西药店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葛掌柜从上海各大药店或药厂批发西药、药丸粉、药水,再转卖给小药店或药商。店内设置玻璃柜台,张贴西洋画广告,推荐各种药品,有时还邀请医生坐诊,从而一天天地赢得顾客。以前搞理发的一般都是流动上门服务,分肩挑和双包两种。常州最早有店面的理发店是一个叫朱的理发师,在南街孙福巷1920开了一家明星理发店。三年后,在抗日战争中被买下销毁。1938由周光明在原址重建。1945扩建为三层小楼,吸引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前来理发,成为常州较有影响力的理发店之一。常州最早、规模最大的洗染店是周玉生、胡耀初于1938在南街创办的菲律宾洗染店。店铺资金雄厚,布局精美,技术力量雄厚。店铺有两层,一层是门面,二层是客厅,大门是玻璃转门,临街是玻璃窗,大厅入口处有三个大玻璃柜和一面落地梳妆镜。海派风格十足,也算是南大街整条街上最醒目的店面了。后来周玉生买了其他股东的股份,单独经营。该店已改名为张争凡尔登和人民洗染店。1961年与惠康洗衣合并,恢复了张争洗衣的名称。直到1949,还有德和亦庄、仁和丝绸店、益达丝绸店、南洋百货、张裕记百货、日新百货,以及各种皮鞋鞋帽、日用品、镜盒、粉店、时代食品店、凯旋电影院、大观园书店等。真是一派繁华景象。从2001开始,百年老街大规模改造。5438年6月+2005年10月,投资1多亿元的南街商业步行街竣工开业。本工程由公园路、南街、青果巷、延陵西路四条道路覆盖,东西宽120米,南北长600米。整个地块由一条S形步行街连接。商业街集休闲、购物、餐饮、旅游、办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一、二层为精品店铺,三层为风情美食街,一层为两万平米的大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