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的发展史

1,南越人以采集螺、蚌、蛤、牡蛎等水产品为生,擅长渔业。根据《李周》,“有些食者交叉脚趾时不吃谷物”。他们“烹蟹为食,不能食米”,有“生吃”的习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了南方人吃蛇。到西汉人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也有“越人以为蛇为食”的描述。可见,粤味的“蛇”至少出现了几千年。

2.中原与岭南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南越武王赵佗回汉后,中越交流日益频繁,岭南地区经济文化大发展。烹饪技术也随着文化的传入而传入。在广州发掘的几座汉墓中,有芋头、姜、黄瓜、瓜、木瓜、桃、李、橘、李等蔬菜水果。畜禽包括猪、牛、羊、鸡、鸭、鹅;还有泥蛤,青蟑螂,麻雀。在麻雀的遗骸中,有黄土和木炭,说明麻雀是被黄土包裹,用木炭烘烤的。这种制作方法在周代被称为“炮”。可见中原汉人接受了南越的杂食性,将中原的烹饪方式搬过来,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3.南宋时期,大量中原士绅南下,中原的烹饪技术随后流入南方。逃往南方的皇族把中原的饮食习俗带到了琼海,使粤菜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中原古老的吃法。而令南宋惊叹的岭南人的乡土风格,即“不问鸟兽虫蛇,样样都吃”,结合北方风味的烹饪技术,变成了南方特有的菜肴。至此,粤菜作为一种菜系已经初具规模,古籍中也有“南方烹饪”之名。

4.除了土特产,自汉代以来,广东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如茉莉、椰枣、芒果、菠萝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红薯等。据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之食,粤东皆有,而粤东之食,未必天下皆有。”丰富的原料使粤菜能够做到“有飞花有蛇有虫有鼠有龟”的美味。到了清末,广州已经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加速了南北风味的大交流。粤菜的京都味、苏州味、扬州炒等地方风味特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烹饪大师们不断吸收、积累各种烹饪技法,并根据当地环境、民风、口味、爱好加以改进和创造,使粤菜得以迅速发展,在闽台琼桂等地占据主要地位。《清粮钞》记载:“菜肴各具特色,如史静、鲁菜、川菜、粤菜……”那时,粤菜已经成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这个大菜系中,根据地域自然形成了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三大流派,风味各异。

5.正是因为粤菜善于取长补短,融合得很好。鸦片战争后,陆续传入的西方烹饪技艺也留下了鲜明的中西合璧的烙印。这一点比其他各大菜系更明显。近年来,“新粤菜”的趋势是在发扬粤菜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地的食品原料、调味料和烹饪方法来改变菜肴。更明显的是融合了南北风味、中西风格,融合了菜品、小吃、小吃。“新粤菜”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离不开传统,更何况是一种可以和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相提并论的新菜系。但这种新趋势无疑将粤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这才是粤菜能跻身世界美食之林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