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创作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华沙起义期间(1830年底至1831年),肖邦的创作有了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是他在维也纳期间创作的。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与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既严厉又温柔的诗篇。《C小调练习曲》(通称《革命练习曲》, 1831)和《D小调前奏曲》( 1831)是在得知华沙陷落后创作的,实现了愤怒和悲痛与严格洗涤和训练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A小调前奏曲充满了困惑,音乐构思奇特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 ~ 1845),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其深刻的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其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以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和A小调练习曲(1834)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伤深沉的挽歌,其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美的曲子之一,洋溢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B小调练习曲是一部充满阴郁和愤怒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是激烈的和戏剧性的,但它的中间部分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和宁静的悲伤气氛。在一个适合主要表现单一意象的练习曲体裁中,肖邦的练习曲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原则引起尖锐的戏剧冲突是很少见的。《A小调练习曲》情绪激昂,气势磅礴,整首歌曲从简单的用圆号的音乐动机发展为气势磅礴的溪流,以震撼的力量将音乐推向了戏剧性、悲剧性的高潮。在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中,就深刻性和艺术独创性而言,最杰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而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浪漫的体裁。他早期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精致、华丽、典雅、优美的音乐风格,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内容更加深刻,音乐风格更加个性化。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场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悲凉,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戏剧化。标志着肖邦把夜曲的创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一些与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有直接关系。比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就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米兹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瓦伦罗德》的启发。肖邦抓住了沃伦·洛德这位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深沉、严肃、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首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气氛,并以严格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体现出来。F大调叙事(1839)是根据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奇幻故事诗《斯维德·施燕卡》改编的。原诗描述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年轻猎人,最终因背叛爱情誓言而受到惩罚,并被斯威德里的仙女石燕卡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歌谣中并没有试图描述或暗示原诗的故事,而是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两种对立的情况,通过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揭示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氛围。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这一时期创作中最激烈的体裁。早年波罗乃兹舞曲中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取代。肖邦要么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要么通过缅怀祖国的辉煌过去,哀叹今日衰落的苦难来激发民族感情,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懑,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 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饱满有力的声音像一支管弦乐队贯穿始终,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的辉煌景象。《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1839)是一首悲歌,哀叹祖国的陨落。主题的情感基调是悲伤压抑的,但一点也不感伤。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1841)规模大,富有戏剧性,这与波兰历史上民族战争场景的想象有关。悲壮严厉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与暗淡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在波洛奈兹流派中独树一帜。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1842)是这类音乐中最坚决、最豪迈、最壮丽、最雄伟的一首。它的主题节奏果断有力,旋律热烈豪迈,大调式和声鲜明,体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音乐的中间部分充满了生动的造型,马蹄声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战马奔腾、月光剑的古战场场景。作曲家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情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情怀,无法抑制。
后期(1846 ~ 1849),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幻想波罗乃兹》(1846)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没有《降A大调》中波罗乃兹那种高亢豪迈的嗓音,但其因为一些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还是很有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1849)和F小调马祖卡(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暖的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忧伤中倾吐了对故国亲人的最后思念。
评价肖邦音乐的思想价值之高,在于它从19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趋势的一个侧面,喊出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怒和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乐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他反对好奇,同时也不为其所束缚,总是试图了解民乐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再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其纯正的风格,始终不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上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了与古典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肖邦从不被传统束缚,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这尤其表现在他对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潜在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深度挖掘和丰富,赋予其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表现力强,富有个性,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多彩。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颖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