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米色釉和红色釉都是那个时代的。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净稳定的红釉是明初烧制的大红。到了嘉靖,用铁为着色剂烧明矾红。宣德称帝时,火烧红祭。

清代米色釉瓷是康熙时期造烧的,雍正时期质量最好,传世极少。它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黄釉。釉色淡雅,黄白相间,类似粟色,故名。

在清代,米色釉粉彩瓷器将米色釉和粉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瓷器。拍品以米色为底色,在上面涂上粉彩,画出老寒三友的图案,使物件看起来清新淡雅。

一般认为,瓷器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瓷土主要由高岭土和化妆土组成,并含有长石、石英岩和莫来石。含铁量低。高温烧制后,轮胎呈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胎体吸水率小于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基体必须在1200℃ ~ 1300℃下烘烤,才有瓷器的物理性能。瓷泥不同,各地烧成温度也不同,所以以烧成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施的釉必须是用瓷器高温烧制的玻璃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