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是怎样的?
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篆书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早期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他们用器物画出的线条非常简洁生动;二是标准化,字形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基础。
后来秦丞相李斯将大篆简化,改为小篆。小篆除了简化了大篆的形制外,还达到了线条化、规范化的完美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和文字,变成了工整、和谐、非常漂亮的基本为长方形的方形字体。但是小篆也有自己的根本缺点,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非常不方便,所以几乎同时也出了一种两边扁形的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汉字的可读性和书写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李殊之后,它进化成了曹彰,现在它是草。到了唐代,有了用笔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野草》。随后,由隶书和草书结合而成的楷书(又称真迹)在唐代开始流行。我们今天使用的印刷体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楷书和草书之间是行书,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书法类型——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刻刀对汉字的字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醒目易读,后称为宋体。当时刻的字体有两种:胖仿脸、刘体、瘦仿欧体、危体。其中颜体、刘体的笔触高耸入云,具有横、细、竖的一些特点。在明代,隆庆和万历之间,它从宋体转变为明体,笔画精细,字体方正。原来,当时民间流行一种横的很细,竖的特别粗的洪武体,官帖、灯笼、告示、私界石、祠堂神主牌等的标题牌都用这种字体。后来一些刻书人在模仿洪武风格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非脸非欧的皮肤剪影。特别是因为这种字体笔画横平竖直,真的很好刻。它不同于篆书、隶书、真迹、草书,独具一格,清新悦目。所以从16世纪开始就被广泛使用,成为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现在还叫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汉字中,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字体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动,装饰丰富,草书速度快,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美观,便于读写,实用,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图画到线状符号、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和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变历史为中国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在文字设计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和风采,就一定能设计出运用巧妙、构思独特的精美作品。
学习汉字,首先的问题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也就是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在甲骨文发现之前很难解决。因为探讨汉字构形理论,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汉字初始形义的考证和解释之上。甲骨文的发现,涉及金文、陶文、石鼓文和文健,揭示了许多汉字的最初形状,为研究汉字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权威的材料。因此,可以说,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解决汉字如何产生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根据笔者对甲骨文的考证,我认为甲骨文的每一个字都是象形的,是对某一事物的生动描述。它的一小部分仍然保留着强烈的象形性质,大部分对图像的描述已经高度线性化。可以断定,每一个甲骨文都是一个象形文字。除了极少数例外,如商、周、鲁、君、唐等字所加的口,以及某些参考字中的点、条纹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义外,字中的每一笔、一画都代表一个形象或一个形象的一部分。
甲骨文通过形象法反映的具体事物来源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包括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宗教、政治、军事、风俗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先有古人的社会生活,再以此为基础创造汉字。甲骨文就是这样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