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镇的发展历史
唐初,洱海地区有六大部落,史称“六诏”,即勐社诏(今巍山东南、六诏以南,又称南诏)、勐弼诏(今巍山北漾濞地区)、罗登诏(今洱源邓川)、朗琼诏(。越析圣旨(今宾川)。公元737年,在唐朝的支持下,孟社昭征服了其他六国诏令,统一了洱海地区,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了南诏国。公元779年迁都杨卯城(今大理古城),南诏王国传了13代君王的传说,至今已有165年的历史。
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迈斯夺权,建立“大昌郭”。
公元927年,建南节度使杨干真,灭“大昌和国”,扶持清朝官员赵善政,建立“天道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宁经义国”。
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了大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并仍以杨卯为首都。大理国* * *传至22代,历时316年。大理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民俗文化丰富。遍布苍耳的白族文化,历史悠久,神秘古朴;儒释道的宗教文化;以“三月街”为代表的节日文化、绕山精神、运秧会、火把节、玩海会等诸多“主要节日”,被称为白族狂欢节;三种充满人生哲学的茶文化;“三坊一墙,四进五天井”风格的独特、典雅、优美的白族民居文化;以大本、白调、霸王鞭、八角鼓为代表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和民间艺术;大理以大理石画、扎染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享誉海内外;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以耶和华神话、龙神话和观音神话等为代表。,构成了大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反映了苍洱大地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花园,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明清时期,大理大兴书院人才济济。桂香、龙观、云曦先后有12所书院,培养了大批文人,其中明代文人40人,清代文人50人。著名的云曦学院位于镇中心。明代诗《山花碑》流传至今。《大理史志》、《云南史志》等。,加上丰富的历史碑刻,使大理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之邦”。大理的三塔位于大理以北约一公里处。万仞白雪皑皑,点苍山银装素裹,洱海镶嵌在眼前。三塔立于地,撑起天;玉柱空空如也,气势磅礴,是苍洱与二安之间的景点之一。
“度假村标三塔,浮图秘。”三塔的主塔名为千寻塔,高69.13米,是一座16层的方形塔,檐密。它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就像Xi的大雁塔一样。在塔下抬头望去,只见塔坐在云端,云朵移向塔,似乎在倾倒。塔基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下侧长33.5米,四周用石栅栏围起,栅栏四角雕有石狮;上层长21米,东中部有石墙,上有贵州公爵后裔穆时英题写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严雄伟。屏风后面是省人民政府题写的“重修三塔”。
塔首层高13.45米,为全塔最高水平。东塔门距基面2米,西塔门近6米。塔壁厚3.3米。2层到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16层是塔顶。以二楼为例。高约2米,宽10米,上部建重檐。有17层砖的地方,每层选0.05 ~ 0.07米,屋檐四角上翘。塔东西两侧中间有佛龛,内有佛像,龛两侧有亭式龛,莲花基座,殿式屋顶,嵌有梵文碑文。南北两侧,中间各有一个券形窗洞,直通塔中心。三楼南北有龛,东西有窗洞。以上各层依次交替。这座塔越建越小。
塔顶高8米,约为塔的七分之一。巍峨的宝塔让人感觉超越了世界,跨越了天空。瓶顶为铜制葫芦形宝瓶,瓶底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有风锋;它下面是钢骨架铜皮的相轮;底部是盖碗,外加莲花座。在塔顶的四个角落,有原始的金鹏鸟。相传“龙拜塔畏彭,大理原为,故为镇”。现在没有金鹏了,只有修复前的金鹏鸟脚。千寻铁塔是中空的,有一个简单的木梯,可以到达塔顶。在千寻塔西约70米处,有南北两座小塔,为八角形10级砖砌宝塔,檐密,各高42.19米。宝塔有不同层次的浮雕,如佛像、莲花和花瓶。一至八层是中空的直墙,里面有十字架。底座也是八角形的。两塔相距97米,三塔形成三脚架,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三塔旁,原大型崇圣寺。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和《古史》等史书记载,在七号寺基,圣人李建塔三座,殿890座,佛11400尊,铜器40590斤,建于南诏十方,从保和至天启元年(公元838年)历时十年。
崇圣寺和三塔建成后,寺庙保存完好。元武宗“颁令”时,授予方丈和尚称号,保护寺院财产,免交粮食税。又于元代修缮,使“殿宇家具焕发新生,三塔挺立,金碧辉煌,山平(平)”。明代重修李元阳,也有“三亭七楼九厅百府”。当时寺内有五件宝物:三塔、巨钟、玉通观音、郑碑和佛都匾。徐霞客到了大理,依然看到崇圣寺前的“三塔”,各塔高耸入云。西边,三塔对面有一座钟楼,极为雄伟。楼后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是“玉柱观音殿,青铜铸,立如雕像,高三尺”(《徐霞客云南八游游记》)。据说庙里的钟是始建于建安十二年(公元871)。它“直径一尺多,但厚达一尺”,“其誉可达八十里”。“千古云三塔,终日雨一楼钟”历来脍炙人口。雨铜观音,庄严肃穆,腰细形细,是南诏遗物。然而,沧桑巨变,巨钟已毁于清朝,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道观牌匾和佛牌连同寺庙,如今已荡然无存。苍翠欲滴的点苍山上,峰顶之下,大理古城西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人们踏着春天的脚步,跟着春天的节奏,像流水一样涌向这里,赶上大理著名的三月街,一场千年古聚、现代盛会。
尽管有白佛教故事集《白国之因》的传说,但在隋末唐初,妖罗刹长期居住在大理,偷人眼目,吃人肉,百姓深受其害。唐朝贞观年间,观音从西天来到大理点苍山,向罗刹借地,用魔法制服了罗刹。百姓为了感谢观音,每年3月15日聚集在中和峰脚下,用蔬菜祭祀,称为供奉观音之地。后人在此交易,传为观音街,也就是现在的三月街。
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阳编著的《云南通志》。“地理”部分。大理府。本书《风俗》载:观音城三月十五日苍山下交易各省货物。自唐永辉在位以来,朝代更累,城池不变。已知观音入大理,后人在阳光下烧香,四方闻讯,各带货物。《大荔县志稿》载:“鼎盛时期,百货店的生意相当大,四面八方的商人,如蜀、江西、广东、浙江、广西、秦、缅甸等地,与本省各县各县聚集的百姓,进行大量的生理交易,至少价值数万。”
根据大理三月街特产聚集、贸易繁荣、民族汇聚、通宵歌舞、影响广泛的特点,于1991年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日。
与过去相比,如今的大理三月街无论是街道的环境条件、上市交易的商品,还是街期民族文化活动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理的三月街是一个缓坡,位于点苍山中和峰底部。北面有崇圣寺三塔,南面有洪圣寺一塔。南北宝塔洁白如玉笋,隔场相望,天高云淡。整条街地面占地6万多平方米。自1980起,大理州、市将三月街建设为民族经贸窗口和民族节庆场所。建了石牌坊,建了刚性棚。道场变得平坦宽阔,自来水管道里流淌着苍山泉水,市场周围绿树成荫。它是一个变得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老市场。街头时期,每当夜幕降临,天空中浑浊的月亮就像一个银盘,让大地朦胧而宁静,街场上的灯光就像灿烂的星星。
大理三月有辉煌的过去,灿烂的今天和明天。“一街赶上千年,千年赶上一街”,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今天更好。三茶是大理白族婚礼上给客人喝的饮料,也是一种礼仪。三茶的独特之处在于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苦、甜、回味”。
第一茶,苦茶。第一道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泡好的茶叶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焙炒,边焙边摇,直至茶叶微黄并散发出清香味,再冲入开水,茶锅会发出声音并冒泡。当水沫消散后,陶罐里就剩下一点又苦又香的浓茶汁。由于沸水冲入壶内时发出的响声,第一茶也被称为雷茶。
两道茶,甜茶。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将核桃片、烤乳扇(由牛奶制成的扇形食物)和红糖放入茶杯中,然后倒入煮沸的茶水中,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第二种茶香甜奶香,非常可口,营养价值丰富。
三茶,回味茶。制作方法是放蜂蜜、辣椒、姜片、肉桂粉等。按比例倒入细瓷杯中,然后倒入热茶中。此茶甜、麻、辣、香,风味独特,回味无穷,故名回味茶。三茶,一个白族,不仅好喝,喝起来也有意思。因为先苦后甜,再回味,所以有人生哲理。因此,它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茶文化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