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的历史价值特征
众所周知,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根据《九华山》等文献记载,佛教于5世纪初传入九华山。401年,天竺有个叫北渡的和尚,来到九华山建立毛安,传经。100年后,503年,一个叫胡夫的和尚来到九华山,建立了胡夫庵作为道场。但隋朝以前,九华山地处偏僻,僧人较少,佛教在此并无影响。直到中唐时期地藏道场形成,九华山香火才真正兴盛起来。
九华山地下道场的形成与新罗太子金巧觉的九华山道学有直接关系。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两个“地藏王菩萨”,一个是“地藏王”,一个是“地藏王”。前者是佛经中描述的藏王,是佛教塑造的信仰偶像;后者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韩国三国时期的新罗太子金巧觉。韩国三国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上层统治者信佛尤为普遍。金乔觉从小信佛,后出家为僧。唐朝开元末年,他来到中国。到处寻找后,他住在九华山。九华山上有个向阳的地方,顶上有个山洞。金乔觉上山后,以此洞为禅修之地,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修行生涯,长达75年。794年,他以99岁高龄坐在这座山上。金乔觉死后,被弟子尊为“地藏菩萨”。后来中国佛教把九华山地藏菩萨称为金乔觉。他被尊为菩萨有几个原因:第一,金巧觉的长相与佛经中对菩萨的描述非常相似。其次,金巧觉的修行方式也符合地藏菩萨的固有特质。《地藏菩萨十经》记载,地藏菩萨的特点是“耐心如大地,宁静如秘密”,故称“地藏”。金巧觉的“铁板注脚”的做法,特点是“耐心”和“静心深思”。第三,金巧觉和地藏菩萨一样,充满了牺牲精神。第四,金乔觉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放在一个大缸里,按照佛教的规定,把他安葬在神光岭。三年后开棺下葬,发现乔觉大师的身体还不错,容貌栩栩如生。摇他的关节就像摇一把金锁,发出清脆的声音。而这些征兆恰好应验了佛经中“一菩萨钩锁,百骸吟”的话。因为以上原因,金巧觉的弟子们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转世,所以尊称他为“地藏菩萨”,所以金巧觉也被称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也就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地藏道场虽然形成于唐中期,但并没有马上成为传播佛教文化的中心,因为地藏道场的开设很快就赶上了会昌的困难。会昌期间,唐武宗上书灭佛,大量寺庙和佛像被毁,僧尼被迫回归世俗,九华山佛教随即进入低谷期。宋代,九华山佛教发展起来。宋太祖赵匡胤反抗前朝排斥佛教的政策,开始复兴佛教。在这种有利条件下,九华山佛教得到了发展,寺庙数量从五代时的20多座翻了一番,达到40多座。其中有几座寺庙具有丛林的规模,花城寺的地下道场和体殿成为佛教徒和香客的朝拜场所,天台寺的佛钟成为信徒们赞美的圣物。南宋著名的禅僧宗过写了一首诗《访天台》。诗中日本“默默走遍天台,钟声响遍山野”,表现了当时的情景。高宗是禅宗五大流派之一林佶派的传人。他来到九华山传播林佶禅,死后被尊为“定光佛”。然而,在宋朝时期,九华山仍然未能形成一个传播佛教文化的全国中心,因为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崇拜喇嘛教,并在汉代对佛教实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元末,南方各地爆发红巾军起义,在江南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支农民起义军。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他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九华山所在的池州全境成为主战场之一。战争不仅严重破坏了九华山佛教,也阻断了香客来九华山朝拜的道路,于是僧人失去了经济来源,九华山佛教再次进入低谷。
九华山佛教传播中心形成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九华山佛教的“黄金时代”。17岁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家乡的黄觉寺出家为僧。佛祖即位元年,在应天府(今南京)召集高僧开会,为各大寺庙挑选住持,举行法会,为国祈福。对于挣扎了十几年的池州和九华山,朱元璋有着深厚的感情,称之为“兴王之地”,给予池州许多优惠政策让其休养生息,九华山佛教也得到了朝廷多方面的支持。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出钱修缮华城寺。此后,明朝皇帝奉行尊重、保护、弘扬佛教的政策,九华山佛教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也曾拨款给在九华山居住了100多年的无邪和尚修建万年寺(即百年宫),并封他为“菩萨”。此外,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两次游历九华山,留下了50多首歌颂九华山的诗篇。他还学会了在金地藏东崖打坐,后来被称为“坐东崖”,被列为古代“九华十景”之一,使九华山声名远扬,佛教也把“太白连音”和“阳明心学”视为九华的荣耀。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和青阳县令在花城寺西建了一座纪念馆,世称“阳明书院”,又称“阳明寺”,正殿题字“勉之”,后殿题字“杨志亭”。总之,整个明朝,九华山的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香火非常盛,所以被称为“东南第一山”。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被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使其名扬天下。清朝继承了明朝对佛教几乎所有的政策。清朝皇帝虽然推崇喇嘛教,但在汉代也推崇佛教。顺治皇帝常说:“我在西方是个佛教徒,为什么会沦落到皇族?”说明他信佛很深。康熙在位期间,为全国各地的寺庙题写了千余幅碑帖和对联,并三次派朝廷官员到九华山进香,给了他们大量的钱财。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巡视江宁府时,还赐御书“九华圣地”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