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陈宫喜欢刨根问底?他后来付了什么?
真实历史中,陈宫因曹操斩杀徐州名士卞让等人而被陈宫击退(三国演义中,陈宫目睹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然而,关于卞让恨曹的原因,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支持率较高的观点是,卞让听说曹操屠城徐州,于是开始批判曹操,曹操于193年斩首毕卞让。
真的是这个原因吗?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知道曹操的家庭背景是宦官背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公司的高管(有偿)。而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也就是说曹操的家世是宦官背景,宦官乱恰恰是东汉末年政治动荡的源头。
所以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和卞让一样,对十二常侍恨之入骨,所以对于有宦官家世的曹操来说,卞让从一开始就不顺眼。公元192年,曹操取兖州刺史,卞让的老家恰好在兖州,卞让依仗他的才能。他哪里把曹操当回事了?所以他在很多场合辱骂和诋毁曹操。曹操忍无可忍,于是在第二年(公元193年)下令杀了卞让,陈宫也因此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
陈宫只是在曹操杀卞让的时候,才看到他的朋友。小有名气的边让,被曹操活活打死,也没用脑子多想。他当即给曹操贴上了“滥杀无辜、残害人才”的标签。他认为卞让虽然说了一些冒犯的话,却是无罪而死的。
曹操刚进兖州,正是树立威信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不停地七嘴八舌地诋毁曹操。就像一个老板刚刚收购了一家好公司。但被收购公司里一个小有名气的角色,总是在工作中诋毁辱骂老板,老板一气之下把他开除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老板的一个手下恰好和被解雇的人是朋友。
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很明显,边让做错了。就因为边让是他的朋友,陈宫就走上了曹操的对立面,认定曹操是一个“滥杀无辜,残害人才”的人。如果曹操如此,那么为什么后来的文官和武将如储旭、郭嘉等都争相投奔曹操呢?所以从出发点来说,陈宫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行为是荒谬的,不合理的。
公元198年,陈宫被曹操俘获,曹操非常珍惜陈宫的才能,极力拉拢陈宫。然而此时的陈宫却败得如鸭背,经过多年的努力,还是输给了曹操。陈宫最后失败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从死胡同里走出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而,什么也没有回头。他直到这个时候才相信曹操。
陈宫失败了,失败在于他喜欢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刨根问底。但是,几千年后,如果我们面对类似的事件,能否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以理性冷静的态度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