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青花鬼谷子下山,卖了2.3亿,真是奇迹。

古董的价值在于人性的结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具有明显的双重特征,即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

元代青花瓷器,以“鬼谷子下山”为主要装饰,描述了孙膑的主人鬼谷子在齐国使者苏代的一再要求下,答应下山营救被燕国围困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臣的故事。这件神器于2005年7月2日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出口精品工艺品”拍卖会上售出,价格为6.5438+04亿英镑,扣除佣金后为6.5438+05.688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当时世界上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鬼谷子下山画锅

鬼谷子下坡图外观特征:罐高27.5cm,口径21cm,腹径33cm,足径20cm。素底圆阔,口直颈短,唇略厚,肩光滑,腹圆,肩以下渐宽,渐近小腹,略撇底。青花纹饰以进口钴料绘成,共分四层,一层饰以颈上水波纹,一层饰以肩上缠枝牡丹,第三层饰以腹上“鬼谷子下山”为主题,第四层下部以变形的莲花瓣纹绘宝,俗称“八码”。

这件元代青花大罐在拍卖前曾在北京和上海展出,引起了藏家的极大关注。当时人们估计它可能会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佳士得的人估计它的价值会达到654.38+00万美元,但事实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这个大坛子上的“鬼谷下山”图案,是传世青花瓷中的精品。图案是鬼谷子骑着老虎和豹子拉的车下山。故事出自元代版画《春秋时期乐毅土齐七国集》,表现了战国时期孙膑被燕囚禁,其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罐子上的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精致,出自画工之手而非工匠之手,使得瓷罐堪比普通青花瓷。

同样的青花“金香亭图”罐,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4900万人民币的高价。罐上画的场景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忠文的戏剧《孟月梅写恨金香亭》,表现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陈贵与孟月梅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两个坛子是稀世珍宝——元代八个青花人物坛子中的两个。虽然两罐画中的主题人物故事不同,但物体的高度和直径大致相同。颈部和肩部也画有类似的图案。可惜《金香阁图》罐口已经修复,价值远低于《鬼谷子山图》。

元青花“金香亭图”罐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花纹、花鸟等。所以历史人物故事在青花瓷上的出现就更加珍贵了。袁庆华鬼谷子图坛子的前收藏者是一个荷兰人,他的曾祖父在北京担任荷兰使节卫队司令时买下了这个坛子。这个青花罐在这个家族已经传了四代了。这几年那家人都用这个大罐子装DVD碟片。几年前,佳士得公司参观了他的家,认为它只值2000美元左右。直到佳士得的专家再次到访,才发现这件瓷器极其罕见。

据悉,像这种坛子一样有人物故事的类似青花传世古董只有8件。在其他六件作品上可以看到画在罐子颈部的波浪线,这些作品都被大卫基金会收藏。八宝中有三个肩上有莲花,包括这个。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易拉罐的肩和脚上没有条纹。这个罐子是八件古董中唯一一件底部莲花花瓣绘有吉祥纹的,与大卫基金会收藏的青花瓶非常相似。其他六片莲花瓣都有下垂的图案。值得一提的是,罐子上的牡丹纹也和大卫藏的瓶子上画的很像。从与大卫基金会收藏的瓷瓶极为相似的波浪纹、牡丹纹、吉祥纹来看,该罐的制作年代大概在1351年左右。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怀恩说,有人物故事的瓷壶通常在中国制造和烧制,其他品种出口到中东等地区。当地定制的数量很少,烧成的青花色泽艳丽,绘画精美,世界上数一数二,很多都被博物馆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佳士得收到瓷罐后的两三个月,连永利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1321-1323之间印制的版画,而罐上的装饰受版画影响很大,其他瓷器上也没有画过同样的场景。这样一来,瓷壶就具备了藏家喜欢的“所有品质”,也正因为如此,伦敦的拍卖才显得格外珍贵。

稀有是稀有,但这个罐子没有很多稀有艺术品的曲折来历,瓷罐是20世纪初荷兰男爵范·赫莫特在中国买的。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3-1923期间在荷兰海军服役。他以荷兰使节卫队司令的身份驻京,负责德国、奥匈等国使节和领地的安全。赫默特热爱艺术,收藏广泛。他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从他北京老房子的照片就能看出来。有意思的是,他买这个罐子的时候,并没有人认可他能做出这么精细的元代瓷器,所以他一直以为是明代的作品。

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件很少,容易被人遗忘。西方收藏家直到1968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展览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元代青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发现的元代青花却很少。赫默特的后人和他一样,也不知道瓷壶这么值钱,所以很多年都没有特别在意。上世纪60年代,瓷壶由赫米特第一代后人鉴定,但专家也将其误认为明代青花瓷。传到第三代时,他家请佳士得拍卖行评估,瓷壶的珍贵价值才被发现。有意思的是,坛子在将军家里一直没人注意,多年来一直放在角落里当容器装杂物。

连怀恩说,古董商一直很注重物品的来源。这个坛子来源明确,从1913开始被一户人家收藏,之前不为世人所知。是专家眼中的“鲜活品”,所以一经披露,市场兴趣高涨,被收藏者高度重视。加上今年3月以来,瓷壶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湾省、荷兰、法国等地展出,使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增加,估价自然水涨船高。

拍卖前,专家对瓷壶的估价是654.38+0万英镑,也有人说拍卖500万英镑以上没问题。即使是永利自己的估计也在600万到800万英镑之间。

虽然瓷罐最终被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卡纳(Giuseppe Escana)拿下,但竞拍过程并不顺利,尤其是有来自中国的竞拍者参与,使得竞拍变得更加危险,价格一再上涨。

获胜者埃斯肯纳兹是世界领先的中国早期艺术品古董商。这一次,他竞拍的是一位海外私人收藏家。直到标价达到654.38+03.5万,他才加盟。在与一个电话竞标者的长期竞争后,他赢得了宝藏。拍摄结束后,埃斯肯纳齐表示,他被现场紧张的气氛弄得筋疲力尽,并承认:“我已经到了极限,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元青花瓷壶的天价拍卖,说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中国藏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前,中国艺术品最高拍卖价格的纪录保持者是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青铜蓝芳,于2001年3月由纽约佳士得以530万英镑(当时为93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

袁庆华的《昭君大堤》

连怀恩说,过去藏家喜欢中国彩瓷,因为它色彩丰富,装饰规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彩瓷色彩厚重,却不能够细细品味。蓝白虽然只是两种颜色,但是很优雅。况且青花瓷一般都是重漆的,能表现自然。这几年青花瓷的拍卖成绩都很好。2003年,纽约一家小拍卖公司——多尔拍卖公司的元代青花朝圣龙扁壶拍出了中国瓷器的最高价——583多万美元,成为当时的世界纪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自中国的藏家对中国藏品的需求也在增加。毕竟这样的收藏在中国有历史背景,加深了藏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种需求也推高了整个市场的价格。而且中国藏品的收藏类别也在更新。过去不被外国人看好的竹雕、犀牛角雕、文房四宝,现在价格都在上涨,原本只属于亚洲藏家的书画也引起了外国藏家的关注。过去,香港是中国艺术品最重要的拍卖地,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由于该拍品是在欧洲收藏的,卖家家人希望亲自参加欧洲的拍卖,佳士得伦敦拍卖行也希望在欧洲市场推广中国藏品的拍卖。

元青花牡丹云龙纹罐

不仅仅是普通人,就连一辈子和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也知之甚少。虽然江西景德镇成功烧制了元青花,但由于缺乏有明确日期的历史记载和实物证据,600多年来,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和了解是空白的。中国有青花吗?它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为什么元代会出现70厘米大小的葫芦瓶和直径50厘米的大盘子?为什么元青花纹饰多达9层?在中国古代,中低档日用瓷是主流。那些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元青花瓷”的人,为什么会跋山涉水,纷纷定居外国宫殿?所有这些历史谜团,让元青花瓷备受藏家关注。

1929年,一位英国人霍布森率先揭示了一对青花龙纹象耳瓶,瓶上刻有东方陶瓷“郑铮十一年”(1351年)。瓶颈上用蓝白色写着62个字的碑文。郑智十一年是元朝末代皇帝慧远宗的年号之一。元代以前,中国瓷器没有形成书写年代的惯例。这件青花瓷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景德镇在元代就已经烧制出青花瓷。

元青花牡丹云龙纹罐

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博物馆馆长波普博士以金钱为标准,对这对青花瓷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了一个震惊世界文化界的消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老宫殿伊朗阿特神庙和托普卡博物馆,藏有数百件令世界震惊的精美中国元代青花瓷,被称为“最正宗”的器物。波普的32寸黑白图集一举改写了世界陶瓷史。上世纪80年代,英国和日本也出版了土耳其收藏的中国瓷器作品。

2001三月底,经土耳其总理特批,托普卡比比博物馆迎来了费、、王、刘心远、徐明等七位陶瓷专家。据说连续三天,在大展厅旁边的临时仓库里,荷枪实弹的土耳其军警站在一旁,一大批元、蓝、白的国宝被小心翼翼地一一打开。

这些藏品中有40元青花件,器型巨大,花纹典雅,堪称天下第一,国内罕见。中国专家忘记了他们无法上手的约定。费这位花了大半辈子追求元青花的老藏家深有感触:“第一眼,我仔细看了喉咙,我一遍又一遍地抚着它。”

袁青华韵龙纹梅瓶

元代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宗教信仰和治国方略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说。

“元代有一种对数字的崇拜。成吉思汗起兵时,立了九面旗,任命了九位将军。他告诫下属:‘以后不要犯九错’。”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治延推断,元代青花纹饰多达九层,是一个谜。

元朝统治巩固后,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元政府实行民族等级政策。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习俗很难被汉族文人接受。有些文人苦闷地去了山,成了隐士。社科报负责人兼总编辑、美学博士徐明说:“很多文人都是生活所迫,完全有可能流浪到景德镇画瓷瓶,所以元代的青花画和其他朝代的工匠有很大不同。正因为元朝是外国人统治的,所以明朝人不仅鄙视元文化,还否定其艺术成就,导致史书上没有记载。直到民国时期,古代玩家普遍认为元朝不重视古陶瓷的制作,更不要说欣赏青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