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是什么?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的陕北起义,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彻底失败。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起义、明末起义。
自然灾害仍在继续。
中国的气候始于17世纪,当时明朝处于小冰期。万历末至天启时期,中国气候明显变冷,北方沙尘暴日积月累。干旱逐年加重,农业收成锐减。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气温和北方农牧区的降雨量也达到了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晚明始终伴随着干旱、寒流、蝗灾、洪水、瘟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四起。
政治腐败
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
明末,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尤其是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由和朱在洛阳建造的花了28万两银子。
朱做诸侯的时候,还从万历皇帝那里得到了四万顷良田。朱对很不满意。他在洛阳和百姓争利,闹饥荒的时候百姓都不愿意给钱帮忙。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全国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比如1588年,刘领导的数万农民起义在今天的皖赣鄂交界地区爆发;
1589年,李元郎、王子龙在广东始兴、翁源起义;
1599、1604、1606、1622,浙江、福建、南京、山东等地发生大规模骚乱。
1627年,陕北成县饥民暴动,拉开了李自成参与和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陕西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
严格的税收和土地兼并
明朝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破产,税收增加,不断提取太仓白银供自己享用,甚至将外国金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忧外患,面临破产。
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增税,明朝统治阶级以征收矿税为名,在全国各地派出大量矿税监,勒索掠夺百姓。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从皇族到官方士绅地主,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他们依靠政权占有大量官地和私有土地。皇帝在吉福地区建立了许多皇家建筑。
宗室王公、宦官、太监也通过乞讨、接受捐赠等方式在乐府跨县占有大片土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占地者。
组织制度的缺陷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剥削的急剧增加,农民与地主的矛盾,社会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加上派系的激化,矛盾加剧。
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宦官制度和赋税制度。
军事系统的腐败
后来屯田制的军营制弊端暴露无遗。第一,是扣工资。在明末,将领克扣士卒薪水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他们利用自己的收入过着颓废的生活,向兵部官员行贿,监视宦官、济公时宇等人,以谋求升迁或免罪。
其次,军队的屯田被军官、豪强、内监占据,使军队失去了粮食来源,这就决定了占据军田的民众与士卒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剧,平时摩擦多,战时更不可能上下齐心;
三是军纪腐败。军纪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杀好人抢功劳”,所以政府军经常滥杀手无寸铁的平民。
据史书记载,“今官兵以粮食生产为名,去劫商、搜房、妓女、烧房。”小人比贼更怕兵。" ;第四,明末兵变是统治危机的重要表现。
万历以来,因军饷不足而发生的军队兵变事件时有所闻。
天启年间,阜宁、杭州等地发生兵变,河北玉田县也发生了帮助辽军的兵变。
改革失误
明朝中后期,随着吏治的全面腐败,驿传制度也出现了诸多弊端。大小官员在公路上旅行时,要求驿站提供比他们实际需要更多的物资,多余的部分被转换成金钱并装入口袋,从而增加了驿站工作人员的负担。
后“在刘茂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邮传使用的新规定,并宣布减少邮传经费。”
随着驿站经费的减少,驿人肚、驿马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大量过去靠邮政投递谋生的壮丁被迫逃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加入了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