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学校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四个阶段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1950年6月,毛泽东给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写信,提出“所有学校都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1开头,毛泽东又给马叙伦写信,重申:“我认为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是正确的。”毛泽东“健康第一”的思想并不局限于体育课,而是要求学校各科的教学都不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1951年夏天,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提出:“要改进体育教学,尽可能丰富体育和娱乐设备,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学生的日常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和早操或课间活动外,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原则”。6月1952,10,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1954年5月,《劳动预备保卫国家体育制度》(即《劳动卫生制度》)颁布,成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1960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师生连饭都吃不饱。为了节省体力,保证学生的基本学习和生活能量,学校体育活动没有要求,基本停止。文革时期,学校体育处于低潮,军训和生产劳动在很多地方取代了体育课,严重冲击了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
65438-0979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上确认了体质中心论,达成了认识:“衡量学校体育的根本标准是学生体质的增强。“从此,学校体育逐渐步入正轨。与此同时,国家开始修订《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于7月1982颁布。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提出了“以增强体质为重点,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建设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全教会制定了《国务院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应当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在各地逐步推广。新课标将体育课定义为“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她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