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与史静大学堂有关的两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一百年来,北师大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 *命运,师范大学师生及其后继者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名师,如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吴、、、陈垣、、侯外庐、白寿彝、等。,先后在弘文这里任教。百年来,北师大培养了20多万名优秀教师和各类专业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朴实、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为人师表”的校训,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2]
历史事件
史静大学堂师范学院的建立
1908年5月,清政府决定将史静大学优秀师范系改为史静大学优秀师范学校,并任命陈文献为长电五成学堂校舍重建监工。这是我国独立创办师范大学的开始。其校址为北师大1952前和平门外校址。但五城学校在原校址东侧另建了一座校舍,更名为五城中学,是北师大一附中的前身。6月165438+10月14日,在高等师范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本部部长张之洞、左侍郎严修、右侍郎宝熙出席。张之洞给了一个指示:师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源,首都优秀的师范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标准。所以,如果星星在北方战斗,北斗是光,星星不会分辨出是北斗。所以,资与师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希望各位君子善此意,不要懒于学习。我想再发一次,预计就在这几天。张之洞不仅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还将首都的优秀师范学校与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领头雁相提并论,强调其对国家“至关重要”,“重托于此”,希望不辜负重托,繁荣昌盛,大放异彩。史静大学师范学院的设立被废止,但与史静大学的上级师范学校北师大代代相传。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不仅是中国师范大学的领导者,也是国内外知名的重要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正准备庆祝百年校庆。同时,为了与时俱进,在新世纪再创辉煌,她最近又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建设一所综合性的、有特色的、国内一流的、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先贤梁启超、张柏芝、张之洞,地下都有学问。微笑时,我并不孤单。
师范学院在史静大学中的作用
《师范学院》虽然只存在了七年,但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史上的第一部著作,占有重要地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师范学院办学严谨,成绩显著。王道元说:“师专前后有两个毕业生。清末民初,重要人物很多。自然,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没有被掩盖。也有很多人在从事终身教育。”[6](《原史静大学师范学院优秀教师概况》)是一种朴素的理论。以1期的学生为例,可见他们人才济济。如第1届毕业生廖,同年赴日留学,同年回国后出任广西优秀师范学校监事(校长)。1913—1917广东民族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前身)校长。胡人元曾是辛亥革命后的北京大学校长。1903送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不乏英才。从1909回国的何玉杰,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1940中央研究院过去专门研究
设立“何玉洁物理学纪念奖”。王同领,1912,回国后一直在北师大担任教授。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祖狗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回国后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回国的于同奎是中国著名的化学家。如果说以上这些人是教育上的佼佼者;然后,顾忠秀等人多为政治名人。顾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参众两院议员。加拉曾是参议院议员、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和司法部长。吴敬琏,同盟会成员,历任参议院议员、议长。一期毕业生中能涌现出这么多人才,实在难能可贵。当然,在这两位师范院校毕业生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更多,他们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如前所述,师专学生的政治热情很高,是首都大学堂学生爱国活动的主力军。当然,这与当时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有关,但我们也要看到,大学堂的主持人和老师多是爱国志士,他们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不容忽视。管理部长张百熙重修史静大学堂,苦口婆心地谈管理,旨在教育救国。他非常同情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实际上还默许和维护他们。学生们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张在学生中很有名。该大学的师生举行集会拒绝俄罗斯。是范元莲老师第一个上台演讲,把学生们弄哭了。而林纾给师院学生的告别词,恰恰是爱国敬业。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名校。显然,他们继承了史静大学学生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是师范学院学生的骨干。
其次,师范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影响深远。
首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师范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已经形成了更加明确的师范教育观念。史静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教师堂不仅是她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教师堂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她的第一届毕业生。这很耐人寻味。说明教师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张之洞说“教师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源”。百年来,“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母机”早已浸淫在国人的知识中。在科教兴国国策确立的今天,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教育传统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教育体系来看,师范学院的建立意味着高、小学教师教育构成了一个纵向的完整体系。后来,师范学院从大学堂中分离出来,在史静设立了高等师范学校,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独立师范学院制度的建立。在接下来的百年里,尽管争议频发,这所相对独立的师范大学并没有被废除,反而蓬勃发展。这说明这个体系符合国情,它支撑着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大厦,它对中国百年来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怎么估计也不为过;
最后,师范学院设计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成一体的课程结构和师资培养范式,也从根本上奠定了近百年来中国一所师范学校的办学基础和模式。
史静大学师范学院的局限性
当然,师范院校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生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主要指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很多人还没有摆脱封建名利思想的羁绊,师资力量也不足,自然制约了一所师范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史静大学堂毕竟是腐朽的清政府组织的,它奉行的是忠君护道的政策,从根本上束缚了包括师范学堂在内的整个史静大学堂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评论认为“其本质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学派。”离现代大学的要求还很远。“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重要的问题是,师范学院毕竟是一个历史性的举动,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同奎说:“这个园子是由戊戌首都大学堂孙家鼐开垦的,是张百熙先生播下了优良的种子。写到这里就忍不住想起他老人家。当时的计划是深远而宏大的,克服种种困难,培育出这颗娇嫩的幼苗,实属不易。史静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我们张百熙先生,真的在这一页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8】(四十六年前,我考上母校的经历。我应该以张百熙先生的这种观点,也应该以张先生创立的师范学校的这种观点。此外,虽然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经过百年发展正面临深刻转型,但北师大提出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这也意味着它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师范大学。然而,师范学院本身的建立凸显了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趋势。
潜力,但它具有持久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自觉把握。这也是研究史静大学师范学院的现实意义。
历史地位
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作为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师范学校起源于17、18世纪的法国和德国。在中国,师范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65438年至0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专设“师专”,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1902年,师范学院在史静大学堂成立,这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因此,北京师范大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它的建设过程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感受到时局的危机,争相救国。许多爱国人士提出,救国的要义在于开办新学校,培养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制定了《史静大学堂章程》,规定史静大学堂分为通学和专学两类,同时设有师范学堂和编译局。后来,经过“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等变故,史静大学被关闭。1901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理大臣,主持重建史静大学堂。考虑到“国家急需物资”,我们先开设速成班,分为“官学堂”和“师范学堂”师范学院先招生,于1902 65438+2月17正式开课。史静大学堂师范学校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源头。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师范学校章程》将师范学校分为小学(各省设立的师范学校)和优(史静大学堂的师范学校)两类,制定了师范学校章程,详细规定了办学宗旨、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入学要求、毕业效力和义务等内容1908年5月,史静大学优秀师范系更名为史静优秀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独立创办高等师范学校的开端。史静高等师范学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编制课程,引进外国近代课程,编写教材,初步奠定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基础。从此,中国有了比较完整、正规的师范教育体系。
民国建国之初,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但中国有识之士仍不忘发展现代教育。1912,史静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当时教育部的批准下,北京师范大学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1908年创办的北京女子师范学院也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史》不仅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史,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浓缩史。北师大的师生不仅致力于学习知识,而且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命运。1919年5月,北洋政府代表要签订出卖主权的《巴黎和约》的消息传到中国。3日晚,北京师范学院连夜联系北大等学校。4日,北京师范学院的队伍率先抵达天安门广场,与陆续赶来的北大等校学生一起,愤怒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在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壮举中,师范院校学生在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之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迁至Xi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Xi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Xi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是西北联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后来改为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迁至甘肃兰州,在黄河岸边的荒滩上再次从零开始。因此成为西北地区除陕西外的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为西北地区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一轮红日,照亮了神州大地。沐浴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国的教育从此脱胎换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进入北京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了黎锦熙老师和其他教授,听取他们对建国和治国的意见。不久,毛主席题写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名。毛主席还亲自召见师范大学校长,指示各行政机关为办好师范大学提供便利,使师范大学在全国师范大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七五和八五期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十所重点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学校首次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2]
中国师范教育的旗手
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像近代中国革命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从史静大学师范学院成立至今,中国近代教育的曲折发展已有100年,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发展也有100年。
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在《首都大学章程》中提出了设立“师范学校”的主张,并大声疾呼:“欲改旧习,兴智学,必以设立师范学校为第一义。”戊戌变法失败后,围绕史静大学堂,清政府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清廷任命的管理科学大臣孙家鼐提出了创办官学的八大问题,但对师范学堂三缄其口,不予褒奖。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等维新派构想的高等师范教育就无从谈起。1902年,张百熙受命修建史静大学堂后,勇敢地继承和发展了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办学为师为先”,创建了史静大学堂,从而推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全国划定六个高等师范区,北京为第一区。1928年,国民政府一度将北平九所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在师生的强烈反对下,北平师范大学于1931重新独立,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新校组建后,北师大整合了学科设置,正要重振雄风。从1931到1932,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取消师范大学的激烈争论。事实上,自1921年学制改革以来,全国原有的六所师范类高校中,除北师大外,都相继与普通高校合并或倒闭。只有北师大依然独树一帜,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道路。虽然辩论失败了,但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建设。
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史上,另一场关于师范大学的争论发生在1966年文革前。当时高等师范教育有两个口号:一个是师范教育要“面向中学”,一个是“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甚至有人提议取消师范学院。1961年,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大家讨论了办好高等师范教育的有关问题,一致认为高等师范教育不是能不能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其实这场争论并没有结束,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又被提出来了,在这场争论中,本质是对师范教育性质的认识。许多专家提出师范教育应该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一致性。在争论中,北师大始终站在争论的最前沿,从理论和教师教育的价值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同时,学校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注重拓宽专业,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100年间,虽然人们对师范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也不时有人主张取消师范大学的设立,但中国相对独立的师范大学并没有被取消。相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蓬勃发展。从史静大学师范学院的建立,到史静大学优秀师范学院,再到北京师范大学,再到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大学代代相传。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不仅成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导者,也是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这说明近百年来师范大学的发展符合中国这个穷国大教育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一个世纪以来,各级师范教育不仅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大厦,而且对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回望历史,我们不能高估师范教育的作用。
装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