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了,美丽多彩的贵州(4)——龙里古城(1)

从镇上前往龙里古城很不方便。先坐镇远到三穗的班车。出了镇远城就是一路盘山公路。这条路坑坑洼洼。昨晚,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起了小雨。坑坑洼洼全是水,没水的地方都是泥。路况相当差,让我对黔东南的路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走47公里需要两个小时。车到了三穗,说是去天竺的车马上开。卸完行李后,它会去坐大巴去天竺。三穗到天竺的路况稍好,速度比以前快。两个多小时后,中午12:30到达天祝县城。

天祝县下车的车站没有去金平的车,我坐1路车到合资汽车站,买了票直奔候车室。上车不到5分钟,公交车就开走了。从天祝到金平花了两个多小时。下午3点,我们到达了金平县。

从金平到龙里的公共汽车不是我们下车的地方,他们三个和另一个背着大包的同车乘客一起向老车站走去。买完票,因为3:30的车刚好满员,我们就被转到了下一趟车,去龙里的车4:10才出站。从金平到龙里,一路颠簸。下午5点50分,我们终于到达了龙里古城。

从早上6点到下午5点50分,逛了一整天,坐了四趟班车,终于从镇远到了龙里。这真的不容易!

到了龙里,要迅速落实住所。据说古城里有一家客栈。我们一路打听到了这座古城。路人告诉我们古城南门有一家,我们就直接去了他家。到了客栈看了看客房,很干净,但是没有三人间。我们提出要一个三人标准间,老人和老太太死活不肯住,说他家有规定三个人不能住标准间。

走出两位老人的客栈后,我们继续打听。最后村女队长推荐了龙溪家庭旅馆,双标间,独立卫生间,没有空调和电热毯。折腾了一天,我们终于安定下来了。

后天安顿下来,天已经完全黑了。龙里的这座古城不是镇远的可比。整个城市一片漆黑,却没有灯火通明,餐馆里也没有吃饭的地方。他们三个在只有一点光亮的古城里游荡,一时不知道怎么打发我们这顿饭。

整个龙里古城有三条“街”。我走了一遍也没找到酒店,只有几家小店,大部分都关门了。

当我在街上散步时,我遇到几个小女孩,每个人都拿着一碗吃的东西。我赶紧上前询问。原来这条街上有卖米豆腐的。太好了,有米豆腐吃就行了。况且我还没吃过,今晚就吃“米豆腐”吧。所以,赶紧找个米豆腐制作师吧。原来这条街的塑料棚下就是做米豆腐的。

找个棚子让老板娘给我们做三碗米豆腐。虽然刘晓庆已经让米豆腐在芙蓉镇家喻户晓,但我还是第一次吃。

吃着米豆腐,两个美女进来吃油炸臭豆腐和凉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吃法。两位美女走后,我们还让老板娘给我们弄了一个尝尝。这次在贵州,小吃将成为我们饭菜的“主菜”。好吃,经济,有地方特色。为什么不呢?

你见过凉粉炒吗?三个人先买了一个尝尝,好吃的才买,不好吃的,不吃。

每个人有一碗米饭豆腐,一份油炸凉粉,一份油炸豆腐和一份油炸土豆。吃饱了可以继续在街上走。夜晚的龙里古镇很冷清,只有几个孩子围在一个棉花糖摊前。

巷子里更是静悄悄的,只有门口的电灯发出些许光亮。与镇远的灯火通明相比,这里出奇的安静,反差极大。

仰望天空,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明天会是晴天吗?期盼......

其实之前的规划里是没有龙里古城的,因为我买的几本关于贵州之旅的书里都没有提到龙里古城。修改路书的时候,在8264论坛上看了穆小子写的一篇贵州游记,立刻就被他走过的龙里古城吸引住了。查了一下地图,李之龙在金平附近,也是我们经过的地方。所以这次贵州一定要专程去龙里。

龙里古城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原生态和原始保存,也因为它是600年前朱元璋屯兵戍边的产物,就像我们刚刚经过的镇远。两者有何异同?正是这种探究和好奇,让我对龙里的访问充满期待。

其实我是被贵州龙里木头人的照片吸进去的。当我昨天晚上背包进入高耸的塔和深深的门口时,我知道我今天穿越的将是一条时间隧道。

昨晚的暗搜没看到龙里是什么样的。今天,当我们离开龙溪的家时,我们将仔细地参观它。

从龙溪往东,我们来到了城墙内环路,今天的游览从这里开始。

龙力在阿明朝我打招呼。先来的东门(青阳门)是明朝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明初的建筑虽然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霜雨雪,但还是那么令人叹为观止。

龙里的出现和贞元一样,完全是因为军事原因。明朝洪武年间(18),为了消灭盘踞在西南的元军残余,朱元璋派六子朱桢率军回沅江,进入云贵。军队沿途行军,消灭一个地方,在重要的地方驻军。于是,镇远、龙里就成了镇守湘黔的两个兵营。

楚王朱桢率军镇压当地苗侗农民起义后,在这里建立了地方军事组织——龙里守备千户,隶属湖广首府五开圩。此后,定居边疆的军人后代坚守下来,世代当兵。经过6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以军事防御和村落为主体的古镇。

现存的古城,从设计到建造,都严格遵循当时的运营需求。是一座能打能守的军事城堡,防御系统非常精准。龙里古城是明朝军事制度的产物,是明朝以来中央政府加强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向少数民族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明清时期贵州省重要的边城。

明政府采取“高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引发了继汉唐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地方城市建设高潮。明清以来,防御能力和抵御风雨侵蚀的能力都比以前的夯土城墙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龙里古城城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它是明朝建造的遗迹,清朝扩建。

龙里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永乐二年(1404)修复,天顺一年(1457)夯土、砌卵石,形成现有景观。

城门还在,城墙还在。如今的龙里古城,早已不是著名的古代军营和战场。这座皇城,这座城堡,如今就在黔东南群山的寂静中。它像一支古老的笛子,在向后人诉说着600多年前的故事。

600多年来落入这座大山怀抱的,都是历史。这座古城里的一切,都是这部历史巨著的章节。每一个字,每一段话,甚至每一个符号,都需要我们用一些心思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到明初,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事业已经成熟,再也不能允许土司制度的松散和软弱继续下去。朱元璋即位后,在黔东南、黔西南留下了这重要的一笔:边陲有指挥使部,千户百户;随着军营的实行,驻扎在部队的也是农民,“种庄稼养活自己”,发生战争时也不用运输粮食。一座座军营位于贵州东部,不仅可以作为抗击蛮夷之火的策源地,还可以成为维护一方平安、维护民族团结的堡垒。

正因为如此,龙里的格局与其他古城有些不同。据说龙里的格局是当时大明都城南京的一个缩影,但修建龙里的师傅却放弃了当地随处可见的石板,在地上镶嵌鹅卵石,让他的军士整天快节奏地跳跃。鹅卵石很硬,椎骨绑在脚踏板上,让你可以从容不迫,不突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通过建筑的细节表现出来。不能说他是一个聪明人。

龙里还有一条街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交叉的街道都是丁字的。当地人说,因为“十”和“亏”谐音,所以废弃了十字街,建了丁字街。其实这还是军事需要。

龙里古城分东南西北四门,都有城楼。城内街道铺着鹅卵石,镶嵌着图案,南门“蜈蚣街”和“古币”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里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建筑整齐和谐。龙里市分为东、南、西、北四个部分。城门的设置是虚幻的,让人感觉“明了,暗了。”龙里古城的建筑风格实现了天人合一,其先进合理的规划布局让现代人望尘莫及。

龙里古城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霜侵蚀和火灾,但城市整体面貌保持完好,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经过漫长的岁月和无情的风雨侵蚀,它依然屹立不倒,它的沧桑是整个古城的写照。城市里的人们还生活在原来的样子。这是一座“活”的古城。

龙里古城有20多条街道,有明显的东西轴线和中心交汇点。千户所衙门旧址是城市的中心,三条主要街道东、西、南,形成以T型街为主轴的结构。重要衙门等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安全性强(如北门不开,备用安全)。从风水思想和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街道的交错连接具有“定气”、“避灾消灾”和有利防御的意义。作为军事城堡,城内禁止使用“十”字,但“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永固”。

市内三条主要街道分为六巷九院住宅区,正是当地百姓所说的“三街六巷九院”格局。

龙里当地居民多为江南各省人,多为安徽、江西等地,其建筑形式和艺术手法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色。住宅建筑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两层木质建筑,宽度10米(三间),进深约8米。建筑结构采用斗穿人字坡顶,上覆小青瓦,四周砖墙或泥石墙,铺庭院青石,雕工精美,用青石制成的火缸。底部以当地青石为基础,顶部做成重叠状,末端做成马头,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充满活力。屋檐露出水面30厘米,采用“双脊檐”形式。这和镇远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镇远是水城,龙里是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