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色、形、式、画。

在其全盛时期,浅深红色瓷器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日用瓷器。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瓷器造型。

(1)瓷盘和浅绛彩瓷盘的尺寸根据现存的清末民初的“点缀”从六寸到三尺不等,而传世的浅绛彩瓷盘多为三四十厘米宽,四五十厘米高。厚度分两种,一种是厚的,大概6到8毫米,另一种只有3到5毫米厚。形状以长方形为主,用于镶嵌家具时呈圆形、扇形。薄而小的瓷盘,一般是在窑中横烧,所以底部有“砂底”,中型和大型超过一尺,背面有等距凸起的胎骨,防止变形。

⑵清末流行瓶、大花瓶(80 cm以上),鲜有淡绛器皿,这与淡绛只适合写意有关。瓶是浅深红色器皿中最常见的一种。左右两边有象耳,一般是前后绘画,左右两边书法。此外,还有门球瓶、胆瓶等。,多为小件。

⑶帽筒:流传至今的浅绛帽筒可能比其他任何一种器物都多。高度在40厘米左右,以圆形、六边形、方形为主,有的四面都有窗户,用于通风或装饰。这种器皿一般是成对摆放在厅内,同治、光绪年间最为盛行。

(4)餐具和茶具。餐具中,汤锅最大,一般圆直,高约6至10 cm,两侧有铜耳,胎厚,有盖。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这种餐具。碗是典型的六角碗。这种碗釉厚、高、饱满,往往用同样的钱处理。平盘很少见。茶具主要是茶壶、茶盘和壶盖。茶壶有六边形、方形、圆形、瓜边等,底部较多。茶盘是盛放小把手的器具,多为椭圆形和圆形,边高约1 cm。人物或风景被画在盘子里,通常是裸露的轮胎或沙底。盖杯是清末流行的茶具,由盖、杯、水底组成。精致的浅深红色盖杯三面都有画。

浅绛彩瓷器有一些典型特征:(1)光绪以前,方形、棱形器(包括瓷件)多为“米汤釉”。⑵器物大多较厚,白釉白度一般不高。有时名家制作的釉面会更光滑、更白。(3)除瓷片等需要镶嵌的物件外,大部分彩器沿口有金边,饰以一圈金釉,有点类似清初的“酱口”。但是这种金釉容易剥落,保存完好的很少。

彩瓷有两种:(1)年款。目前只发现同治、光绪两朝。“同治”出现的次数最多,范宏直接写在设备的底部,有一个边框。光绪年间“光绪年制”字样居多,部分未裱。⑵房间名称分为两类:作者姓名和收藏者姓名。前者就像迟明·徐克的《猪又轩左》,后者就像蛯原姫奈花园的藏品,程门的《活在阿沁的乐趣》的底本。一些底部的作品是由蓝色和白色制成的,而另一些是在后期制作的。

浅绛画中成就最高的绘画题材是山水,它往往体现了元代以来文人画中的意境,并常配以诗词。浅绛山水多取林挺之类安静的小场景,场景中人物为红色或青色,引人注目。回到远山,经常用一层赭石,一层花青来表现层次感。

淡绛花鸟画多以吉祥寓意为主,与上海花鸟画相似。鸟画鹦鹉、彩带、鹤、喜鹊;大多数花是紫藤、梅花、兰花、松树、竹子、牡丹等。,迎合当时市民的口味。由于材质的影响,浅绯红色的花不是很鲜艳,所以牡丹、荷花等都画得小一些。然而,艺术家的创造力并不局限于此。他们选择木本的花簇作为对象,如紫薇、桃花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淡绛人物画可分为人像和人物。肖像画必须力求刻画细致。非浅深红色。据了解,只有王少伟和王琦能够画出浅深红色的肖像,而在浅深红色的瓷器中,肖像极为罕见。

浅绛仕女容貌消瘦,举止文静,服饰典雅,多沿袭道光年间著名人物画家盖齐(1773-1826)的风格。陶雅说:“道光窑的人物好像变了七次”。又有云:“历代所画的瓷像,外形都差不多。因为当时只有一两个画师,很遗憾我的姓氏没有传下去。”

淡绛彩瓷还饰有独立书法,这也是一个创新的突破。程门、金品卿、王少伟等人都从事书法工作。总体上并没有一路离开赵(子昂)和董(齐昌),与清代前中期崇尚行书之风相似。“通俗”书法家的风格会对当代通俗书法风格产生影响。比如的楷书好像是太子,而任的行书是何的。到了清代,研究石碑上的铭文成为了文士们的潮流,这也反映在淡红色的彩瓷上。例如,在迟明·徐的《魁星女图》瓶子的一面有书法题字。出自阮元《吉谷斋钟鼎笔记》。后来,用青铜器上的铭文装饰浅深红色的器皿变得流行,通常在器皿的一侧绘画。另一种则饰以青铜器铭文(一般为范宏文字),内容为“子孙永享”等吉祥文字,一直流行到民国初年。

浅绛彩瓷的价值逐渐变化。

近年来,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色的瓷器越来越受到收藏家的关注,其价值也在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古玩市场,时不时能看到有人问摊主有没有淡绛彩瓷,摊主自然会出高价拿出一些畅销的淡绛彩瓷。与此同时,一些国内拍卖会上也出现了程门、王凤池等著名淡红瓷艺术家的作品,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收藏群体。这种情况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淡深红色的瓷器不被收藏家认可,也没有人关心它。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藏家对浅绛彩瓷独特工艺价值的逐渐认识,浅绛彩瓷将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浅绛彩瓷是瓷器装饰的一个品种。“淡绛”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它是中国元代开始出现的一种山水画技法,而浅绛彩瓷是清末景德镇生产的釉上彩瓷的新品种。它是用深色和浅色釉料,在瓷胎上绘以装饰图案,染以淡赭色、草绿色、浅蓝色等色彩,低温烧制而成的釉上彩瓷器。除了山水,还有人物,花卉等等。

从事浅绛彩瓷生产的艺人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且大多精通书画,擅长诗词写作。制作浅绛彩瓷时,一人负责画图、素描、渲染,画面洒脱,充满艺术表现力。这种彩瓷的特点是上面镌刻着作者的名字或诗句,首次在瓷器上展现了中国画的诗书画传统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同治和光绪时期是浅深红色瓷器最流行的时期。瓷瓶、瓷盘、瓷盖、茶壶、花盆都有,当时风靡一时。后来,艺术家们开始用进口的彩色材料来绘画和烧制瓷器,也就是一种新的粉彩,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取代了浅红色的彩瓷。浅绛彩瓷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品种,是晚清历史上独特的艺术类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文物商店里有很多种浅绯红瓷。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瓷器,国家博物馆和民间也很少有收藏。文物商店几乎都是批量低价出售。后来有少数人意识到它的收藏价值,开始有选择地收藏。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这种瓷器的认识,浅绛彩瓷的价格开始升温。1994,上海拍卖公司专门推出了一些浅绛色瓷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现在,浅绛彩瓷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品种,粉丝众多,一些民间收藏团体还专门组织了一次浅绛彩瓷收藏展。

收藏浅绛瓷,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浅绛瓷是低温烧制的。由于色料和烧制工艺的限制,色料与胎釉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脱落,收藏时要注意。第二,要注意名著的收藏。在浅绛彩瓷的生产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艺术水平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下来的相关资料并不多。9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他们有了一定的认可。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清;王,,字;王凤池,本名陈丹,其实有很多淡绛瓷的大师没有被记录下来,只能根据他们的作品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