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的历史演变

灞桥区古属永州,夏商时期属古都拜州,又称当都辖区。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属周都城的地,东与部落接壤,西与濠江为邻,南与后主、迪拜为邻,北与渭河相望。周惠王姬阆十八年,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建城(治阳)。秦庄王项因治阳宫而设治阳郡。这块领土在它的管辖之下。秦王二十六年(22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行郡县制,在都城咸阳设县级文史,辖治阳。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郡分为103郡。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区南狄宅原是其母博太后所建,设南陵为郡。南陵县治在狄寨街西南,大康村以北。如今的南翟、红旗、巴陵三乡都归南陵县管辖。汉文帝九年(前171),为博太后建巴陵,改芷阳郡为巴陵郡。这个区的中部和北部归巴陵县管辖。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秦史地改为荆赵胤。巴陵、南陵两县属荆赵胤。汉元康元年(前65年),因其父刘瑾墓地冯明园建在今Xi东郊韩森寨,辖区内十里铺乡,故设冯明县。平帝四年(4),冯明郡被废,其辖区仍属长安郡。

辛莽县天丰二年(15),王莽连陵县为水涨县。

汉末淮阳王元年(23),复水漳县为巴陵县。

东汉时期(25 ~ 220),巴陵县仍属荆赵胤管辖。

三国时期(220 ~ 280),曹魏占领中国北方,实行州、县、郡制。该地区所在的关中地区属于魏国雍国的土地。

244年,三国魏朝五年始,改巴陵郡为巴城郡,后属西晋永州。

南北朝时期(420 ~ 589),关中为北魏、西魏永州之地,巴城郡属京兆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在长安县东部设立万年县。

建德二年,周武帝(573),半坝市、都城两县,入万年郡。

隋唐时期(581 ~ 907),杨坚三年(583),万年县改为大兴县,隶属京兆县。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复兴县称万年县,属京兆府,后改称京兆县。武德七年(624),芷阳郡废为万年郡。

唐天宝七年(748),万年县改为咸宁县。

唐肃宗甘源元年(758),咸宁县恢复为万年县。

五代时期(907 ~ 960),开平元年(907),侯亮太祖改万年县为大年县。

唐同光元年(923)后,福丹年县成为万年县。

宋朝(960 ~ 1279),宣和七年(1125),宋徽宗改万年县为樊川县。(宋朝)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樊川郡恢复咸宁郡。

元朝时期(1271 ~ 1368)实行省、道、州(州)、县行政体制,以陕西四川为省,后以陕西四川为中书省,京兆府为安西道,后以安西道为逢源道,辖咸宁。

明朝时期(1368 ~ 1644),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丰原路改为安府,咸宁县成为安府辖区。

清朝时期(1644 ~ 1911)实行省、省、州、县行政体制,咸宁县隶属Xi安府。

民国时期(1912 ~ 1949),咸宁县于1913年2月被撤销,辖区并入长安县。清代县以下合作社改为仓库,仓库设村约,房屋设护地,村庄设场所。民国时期灞桥地区一直归长安县管辖。

民国二年(1913),咸宁县撤销,并入长安县,县以下合作社改为清代仓库。该地区有韩森、沃尔多、沙谷堆、陆家湾、回家庄、曹家堡、翟寨、北辰、吴庄、新竹、沙河、中原、李珊和皂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长安县在灞桥区设立元兴乡、翟寨乡、韩森乡、八会乡、曹豹乡、新东乡、新乡乡。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1月成立Xi市灞桥区。

1949年5月20日,Xi安解放了。6月3日,长安县设立灞桥、新建两个中心区,灞桥区设立翟寨、韩森、曹豹、新东四个区。7月,撤销中心区建制,合并翟寨、灞桥、曹豹、新竹四个区,相继成立乡镇政府。翟寨区辖1个乡(米卢)、2个乡(车村)、3个乡(大康村)、4个乡(南支村)、5个乡(翟寨街道)、6个乡(金湖坨)、7个乡(马渡王)、8个乡(任家坡);灞桥区辖1个乡(鲁豫)、2个乡(车掌沟)、3个乡(王辉村)、4个乡(岳家沟)、5个乡(赵庄)、6个乡(缺口)、7个乡(读书)、8个乡(吴庄)、9个乡(上桥子口);曹豹区辖1个乡(赵家庄)、2个乡(神鹿坊)、3个乡(江村)、4个乡(神鱼寺沟)、5个乡(郭家滩)、6个乡(水沟)、7个乡(官厅)、8个乡(王喜)、9个乡(王祥)、10个乡(流村)。新竹区辖向异(瓦盆峪)、二乡(杨楠村)、三乡(葛庙)、四乡(马寨)、五乡(邹佳村)、四乡(谭家庄)、七乡(西庄)、八乡(新寺)、九乡(仓门)、新竹市等36个乡镇,650个乡镇。

1949 10 ~ 1954 12、中国基层政权组织分别由长安县人民政府和Xi安十区人民政府领导。

1950年4月,撤销曹豹区,6个乡划归翟寨区,4个乡并入灞桥区。1951年6月,区划调整,新竹区所辖9个乡镇调整为13个乡镇。Xi安第十区下辖的两个乡没有变化。

1954年2月,狄寨、灞桥、新竹更名为长安县第四、第五、第六区。Xi安十区所辖的两个乡没有改变。

1955 1月,Xi安市辖区扩大,第四区***长安县所辖6个乡镇和第五区12个乡镇部分划归Xi市,设立Xi市灞桥区。当时不归灞桥区管辖的区、乡,仍归Xi长安县、长乐区(后改称第十区)管辖。灞桥区辖18个乡镇。4月,原18乡镇调整为14乡镇;5月,长安县第四、第六区更名为翟寨、新竹区。

1956年5月,灞桥区将14乡镇合并为6个乡镇,1街道办事处;长乐区将一、二乡及部分村合并为十里铺乡;长安县撤销翟寨区,下辖6个乡合并为翟寨乡。1957年7月,长乐区撤销并入灞桥区,下辖十里铺、等驾坡、韩森寨三个乡镇改为灞桥区。8月,撤销韩森乡,设立韩森寨、胡家庙、沙坡三个街道办事处。灞桥区* * *辖8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9月,灞桥区在8个乡、4个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了红旗、红星、洪光3个农村人民公社。同时,长安县翟寨乡和新竹区分别成立了翟寨人民公社和新竹人民公社。同年6月,底寨公社划归灞桥区,并入红旗公社。65438+2月,长安县新竹公社、高陵县更镇公社划归灞桥区管辖,并入新竹人民公社。1960年5月新增轻纺城公社,下辖8个工厂家庭管理区;官厅管理区和大王管理区;岳家沟和鲁豫合并成立洪庆人民公社农场。7月,十里铺管理区并入胡家庙公社。

1960年5月实行城市人民公社。灞桥区撤销设立红旗、洪光、红星三个农村人民公社,设立轻纺城、长乐、洪庆三个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4月,公社规模较小,灞桥区四个人民公社被划分为15个人民公社。1962 1,洪庆人民公社建清华人民公社,6月撤销,并入洪庆人民公社。7月,胡家庙公社划入新城;东关公社划入北林区。1963年9月,耿镇回到高陵县,原耿镇、新竹、刘水三个公社的部分村队组成新河公社。

1964 10,北林区兴庆公社划入老灞桥区。1965 10,灞桥区撤销,韩森公社、轻纺城公社划归新城区。其余乡镇归Xi安郊区管辖。

1966年5月,灞桥区10农村公社和纺织城公社仍分别归Xi安郊区和新城区领导。5438年6月+10月,洪庆、刘水、新河、十里铺、王喜、翟寨、茅溪等7个公社依次更名为红星、火炬、永红、向阳、曙光、红原、立新。从2月1968日至10月10日,各公社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5月1972,更名后的七个公社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1976 10 ~ 1980三月,灞桥、洪庆、新竹、刘水、新河、十里铺、红旗、王喜、翟寨、茅溪等10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仍归xi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管辖,纺织城人民。

1980年4月,恢复灞桥区建制,纺织城街道办事处由新城区划归灞桥区。5月,社区委员会改为管理委员会。5月1984,公社改为乡镇。4月4日1985,灞桥、洪庆改为镇。1988年6月,165438+10月,茅溪镇更名为“巴陵乡”。到6月65438+2月0993,灞桥区有8个乡镇(新竹、刘水、新河、十里铺、红旗、王喜、翟寨、巴陵)和2个镇(灞桥、洪庆)1个街道办事处(纺织城)。229个行政村,427个自然村,27个居民委员会,58个家属委员会。

1996灞桥区面积322平方公里,人口41.1万。辖5街3镇3乡:轻纺城街、洪庆街、红旗街、王喜街、十里铺街、新竹镇、八桥镇、翟寨镇、新河乡、刘水乡、巴陵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494084人,其中纺织城街道95596人,十里铺街道45830人,红旗街道55513人,王喜街道42585人,洪庆街道67649人,翟寨镇、八桥镇35016人。

2001年末,涪陵乡撤销,王街为座;新河乡和刘水乡合并为新河镇。灞桥区辖5街4镇:红旗街、王喜街、轻纺城街、洪庆街、十里铺街、翟寨镇、新竹镇、灞桥镇、新河镇。

2004年,根据《Xi市政府关于撤销灞桥区灞桥镇建制,设立灞桥街道办事处的批复》(市政府[2004]88号)精神,经2004年8月5日灞桥区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灞桥及新楼撤销。乡镇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后,其行政区域和办公地址不变。9月1日,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