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张去世后,她带着儿子四处打工谋生。绝望之时,她服药自杀。
两党的高级领导人都对张的去世深感遗憾,但就痛苦程度而言,没有人能与张的妻子相比。年仅19岁的王玉玲刚刚生下我们的儿子不到20天,她心爱的丈夫不可能回到她身边。
此时,两人结婚才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她去爱这个比自己大二十五岁的男人,而这两年也让她铭记终生。
张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在王玉玲之前,他有过三次不幸的婚姻。第一次婚姻中的女人是他父母在老家给他安排的童养媳。张本人对这种安排并不满意,因为他参军后正式娶了一位吴太太,两人于1933在四川广元完婚。
婚后有一段幸福的时光,但由于一次政治事件,张一怒之下在自家客厅枪杀了妻子。
当时,张已经是一名教师,“教师杀妻案”震惊了国民党和社会各界。吴夫人父母特别生气,把表格纸交给了Xi安;宋美龄还告诉蒋介石,“王子犯了与平民犯法的罪”。
张因杀妻在南京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但一年半后被释放回到安老家。
他在担任74师师长期间,又娶了一位高夫人,生了两男一女。这段婚姻并不是幸福的生活。两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离婚,三个孩子相继夭折。
抗日战争时期,张无意结婚,所以一直单身到1945下半年抗日战争结束。三十多岁的张在战后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这时,王玉玲出现在他面前。
1928出生于长沙一个被称为“王百万”的贵族家庭。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
不幸的是,她父亲在她五岁时去世了。小王玉玲开始学会独立。14岁的她当上了董事,管理着家里十几家店铺的租金。这个14岁的女孩把这些事情管理得很好,却自信坦率,没有沾染铜臭味。
抗战时期,从长沙迁到沅陵求学,在那里结识了张手下一位导演的妻子。这位女士越看越觉得她和张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她一直在想怎么撮合他们。第一次努力是在抗战结束前,导演的妻子邀请她到家里,给她看张的照片和书法。
张身高1米80,精神面貌也很帅气。他模仿于右任的笔迹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当时只有十六岁的王玉玲看完这些并没有放在心上。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特地赶到长沙与见面。
当张第一次见到时,她正和同学们在理发店里洗头。高大英俊的张走了进来,很引人注目,但是注意到,自从这个男人走进店里,他就一直盯着她看。潜意识里,她觉得这是个登徒子,于是转过身,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婚后,张开玩笑说,如果转过身来微笑,他可能不会娶她。
会后,张确定了。他邀请王玉玲的姑妈和家里的小姐吃饭,他认识的所有与王家有关系的人都起来,开始了他激烈的追妻攻势。
张虽然比大二十五岁,但依然是个帅哥,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国民党军中有名的儒将。相处一段时间后,王玉玲自己也动心了。
但这桩婚姻遭到了王玉玲母亲的强烈反对。她认为他们之间25岁的年龄差距太大,而张三次不幸的婚姻,尤其是“杀妻”的往事,都让一个母亲胆战心惊。
另外,张虽然是抗战英雄,但俗话说“百战不殆”嫁给张意味着她女儿将来成为寡妇的几率远高于常人。
王玉玲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她违背母亲的意愿,同意了张的提议。母亲无奈,提出了一个很苛刻的条件,要求省政府主席要做介绍。
对于像张这样的国民党高级官员来说,这个要求并不难满足。不久,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走进王家大院,成为张和婚姻的证婚人。
1945年秋天,张和在上海金门大酒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就在这时,蒋介石也宣布张将继任74军军长兼南京警备司令,真是双喜临门。
双喜临门也意味着双忙,因为张公务多,两人的婚期一再推迟。张对总是很抱歉。婚礼日期几经拖延终于确定,但新婚夫妇赶到时,已经是婚礼前夕了。
婚礼前还有一个小错误——衣服不合身。张1.80米的身高就算是现在也算高了。当时裁缝也没详细问,现场做的西服短了很多。
换个场景已经来不及了。张只能借罗太太亲戚的衣服给她自己做嫁衣。幸运的是,王玉玲的婚纱是合适的,人是华丽的,无与伦比的。所有在场的客人都说她是上海最漂亮的新娘。
忙于公务的张在婚礼当天匆匆赶回南京。他的妻子王玉玲毫无怨言地陪伴着他,并在火车上度过了她的新婚之夜。婚后,他们的生活可谓形影不离,性格爱好都非常契合。
张非常爱他的小妻子。王玉玲虽然年轻,但她端庄稳重,凡事都考虑周全。例如,她去张家拜访丈夫时,总是把握好时间,注意一些保密的地方,以防别人说闲话。
在战役前夕,生下了她和张唯一的儿子。
正在积极备战的张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给妻子发了一份电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但在电报中,他也无奈地说:“我现在真是又高兴又担心。”我自然很高兴我和我心爱的妻子有了孩子,但我担心目前的战争。
张在国民党内素有“常胜将军”之称,这也让他在之战中显得有些狂妄。所谓骄者必败。张在吃了败仗,但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然,战役的失败不能仅仅归咎于张一人。他在孟良崮待久了,国民党内部的勾心斗角让本来可以按时到达的援军只能四处游荡,以至于一代名将都对内战恨之入骨。
在张死前,他就预感到这场战斗会失败。无奈之下,他写了遗书交给随行人员,并特别叮嘱他:“你要对我好,就要对我老婆好!”
几个月后,被俘的随行人员杨占春将这封遗书和张的几件遗物交给了。最后一句写着:“妻玉玲,天长地久。”
张死亡的消息被封锁了一段时间。当时她还在想,老公能不能尽快回家看看自己和儿子。就在一个多月前,怀孕八个月的她故意颠簸了五六个小时去张的住处。他们俩躺在床上聊了一会儿。等她离开的时候,也目送着她的车远去。
直到遗书交到她手里,她才不得不相信丈夫真的回不来了的事实。
有很多关于张战死沙场的故事。有人说他被杀了,也有人说他自杀了。对此,王玉玲看得很透彻,她将其概括为“成为国民党的烈士”。
的确,在国民党没落的时候,所有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战士,都是这个被打败的党的烈士。
作为烈士的遗孀,王玉玲当时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抚恤金和待遇——尽管这是她应得的。
但由于国民党自身的自顾不暇,后期国统区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不能按时发放的微薄救济口粮完全不足以养活王玉玲一家三口。她只是一个人出去工作,依靠自己的知识为母亲和年幼的儿子赚钱。
最困难的时候,王玉玲忍不住喝了一瓶滴滴涕自杀了。但她年轻,被及时发现,很快被送往医院抢救。当时她的意识很清醒,但是全身都不能动。就连她脸上被风吹起的头发,她也无法拂去。
静静地躺在床上的王玉玲突然被激怒了,他觉得自己不能在这样悲惨而无聊的生活中沉沦下去,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余生。
幸运的是,因为她丈夫,她很早就学会了英语。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原打算让张当驻外大使,于是请了一位英语老师在国内教他英语。
作为张的妻子,在此期间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英语会话,这至少会让她在初到美国时少一些语言障碍。
其他的障碍都被王玉玲用自己强大的毅力克服了:比如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后来嫁给了一个高级军官,但经过更多的锻炼,她的厨艺相当不错;
她从小就没吃过苦。在美国工作期间,她每天要穿一个上午的高跟鞋,走十几公里路才能回家。过去,她总是不得不乘公共汽车。然而,王玉玲不断努力适应工作并做得很好,最终获得了每天15美元的高薪。
29岁的王玉玲从纽约大学毕业,不久她在罗斯福医院找到了一份会计的工作。因为这家医院人际关系复杂,工作两年后,她的财务总监又找了一份工作,她很快就换了工作,应聘到了纽约一家世界级的酒店。
在她到来之前,这家酒店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使用白人员工。但王玉玲还是住进了酒店做会计工作。三年后,她被美国航空公司“挖走”,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82退休。
在此期间,周总理从归国华侨中了解到,并命令黄华设法找到,并邀请她来京访问,更欢迎她回国。
起初,王玉玲犹豫不决,因为她毕竟是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遗孀。然而,在收到黄华的一封真诚的信后,她打消了她的顾虑。公元1973年秋,王玉玲从美国经香港来到广州,阔别25年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9月,她飞到北京,还在病中的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接见了她。
会上,周总理非常遗憾地说,他在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对未能及时争取张负有责任。这句话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毕竟,多年来王玉玲觉得丈夫的死不值得。
这次访华给王玉玲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精心安排了她的行程,以确保她的安全。
她做了周密的安排,秘密访问了几个大城市,一路上都有人保护,所到之处接待标准也很高。从那以后,王玉玲每年都会回京探亲一两次。周总理去世后,邓同志接过他的“担子”,继续接待,这也使她感到宾至如归。
接待她的外交官对她说:“你想回大陆,随时可以办签证,来去自由!”
王玉玲本人在海外为祖国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比如日本占领台湾省期间,以台湾省的名义,在日本东京最繁华的地段银座购买了“光华寮”和“清华寮”两栋建筑,价值相当可观。
日本投降后,仍然无耻地保留了这两栋建筑的产权,一直使用到80年代。得知此事后,王玉玲通过他在国外的人际关系不断努力,拿到了这两栋楼的房产证。她把产权证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务院。
在美国,王玉玲从1974开始连续两届担任美国华美学会会长。这个组织的初衷是帮助在美国生活有困难的华人,王玉玲在这个组织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她支持儿子张道宇回国办厂,投资自己的桑园。应该说,王玉玲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但她始终坚持不让儿子服兵役。她说:“你不应该去台湾省当兵,更不应该去美国当兵!”
王玉玲一直深爱着大陆。她曾帮助扬州医学院与夏威夷皇后医院建立友好桥梁,促进了扬州医学院的发展。在业余时间,她还帮助儿子做生意。
1973第一次回国后,她每年都去不同的地方,看望张前妻的孩子。欧夫人的女儿已经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童养媳的孩子已经成为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所有这些都让王玉玲感到安心和快乐。
王玉玲的卧室里挂着许多字画和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邓同志接见她的照片,最多的是她和张的合影,也是张18岁时唯一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女孩笑起来像一朵花,眼里满是感动。
看着这张照片,王玉玲不禁感叹,如果不是因为内战,她不会失去她的“梦中女孩”。
有人曾问王玉玲,他一生没有再婚是否遗憾。王玉玲对此的回答是:“我这辈子爱过一次,也被爱过一次,这就够了。”
也有人问她,如果有来生,她会选择张吗?王玉玲回答说:“我想是的,因为我很佩服诚实的人和能坚持自己理想的人。”
要不是内战,这样一对神仙眷侣早就成为一段时间的传奇故事了。
长沙一位知名教授曾为王玉玲题写对联:“一片赤心纯玉,千年玉柏祝她晚年”。后半句是祝贺她的生日,前半句是赞美她的人品。
现在我们推崇“独立女性”,但早在几十年前,王玉玲就在环境和自身潜力的压力下成为了杰出独立女性的典范。
无论是她强烈的阅历,还是她的爱国情怀,她都用得起这么美的句子,这么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