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5孙中山为什么要革命?

首先,辛亥革命是一场胜利的民主革命。

这意味着1911年的革命是一场民主革命,是一场胜利而不是失败。第一个理由是:“一场革命成败的关键,是看这场革命和它的对象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革命击败了她的对象,她将毫无疑问地胜利;如果革命被她的对象推翻,她无疑会失败。辛亥革命的对象是君主专制的清朝。这个王朝不仅被这场革命打败,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即帝制。据此,我们还能说她是失败的革命,而不是胜利的革命吗?”

其次,由于辛亥革命创造了全新的* * *和国家统一,与满清王朝及其威权的国家统一划清了历史界限;由于在民国时期第一次、最初实现的民主宪政,与维新派所追求的君主立宪划清了政治界限。因此,辛亥革命是胜利的民主革命。民国民主宪政的第一个标志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第一,它是当时中华民国的最高法律,具有宪法意义;二是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第三,根据分权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第四,规定了严格的“圣约法”修改程序。

民国民主宪政的第二个标志是国民议会和参众两院的建立。

民国民主宪政的第三个标志是《天坛宪法》的起草。第二次革命失败后,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13年4月召开。为了防止袁独裁和复辟专制,参众两院决定选举同等人数的议员起草《中华民国宪法》。因起草委员会设在天坛,故又称“天坛宪草”。“天坛”继承了《临时契约法》的民主建国精神,艰难地排除了袁氏家族的干扰。第一章明确规定:“中华民国永远是一个统一的民主国家。”第111条更具体地规定,中华民国和民主“国体不得修改”。

第二,辛亥革命创造了一个真正的新中国。

第一,新中国的政治象征——包括思想文化。

辛亥之后,连中国的教科书都称之为:民主氛围浓厚,民主思潮高涨,实验中的民主宪政。仅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就出现了85个新的政党和22个政治组织。各种政党合法共存、和平竞争、三权分立的国家制度基本得到维持,各种法律和政治流派遍布全国。以宋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家,通过合法斗争,在发展政党政治、组织政党内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时的民主和谐思想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时代的象征,使整个社会出现了“敢谈帝制者必遭全国人民抨击”的感人政治局面。后来如果袁世凯不靠手中的权力,挟持离朝之兵,谋杀宋,解散国民党,废除国民大会,尊孔祭天,恢复帝制,相信民主宪政是可以一步步走上正轨的。

显然,政治思想的自由必然带来“新闻舆论”的自由。1911年后,全国性民营报刊的出现是一段时间的大景观。仅在1913年7月之前,私人报纸就有500多家。他们以监督政府为己任,经常讨论时政得失,评论政府官员,报道民间疾苦,敢于在世界范围内批评和批判总统,并能在未来纠正和帮助当前的流弊。无论国家大事还是社会新闻,都在他们的关注和批判之下。极权主义的民意瞬间被多元化的民主民意所取代。

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宋遇刺不仅引起全国舆论哗然,而且迫害凶手的舆论,足以教训袁世凯该怎么办。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袁世凯称帝的那一天,是“全国人民* * *罢工”的时候。袁世凯当了83天的皇帝后就去世了。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民有“新闻和言论自由”。因为如果没有新闻言论自由,反袁的声音就不会震惊全国,保家卫国战争的发起和胜利就更加不可想象。

政治、思想、新闻、言论自由,必然带来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于辛亥之后,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成功于辛亥之后,中国的新文学经过清末改良文学的“自我洗涤”,成熟于辛亥之后,初具规模。除了他们要自觉肩负起思想文化上反复创新的历史责任外,根本原因正是因为辛亥革命为当时的中国打开了自由发展、艰苦奋斗的时代条件。回顾中国新文学史,直到1930年代还没有超越辛亥的作品,其内在根源就在于此。

二、新中国的经济象征

诚然,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国家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皇权政治和专制改良经济对自由经济发生和发展的种种束缚和压迫,从而从根本上为真正自由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就连教科书《中国近代史》也说,辛亥以后,中国“扭转了革命前民族工商业的萧条,各种工业集团相继建立,各种私营企业竞相出现”。在清政府50年改革的基础上,中国的民族工业不仅实现了突破性发展,而且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书中还说“从辛亥前40年中国民族民间工业诞生到1911年,资本万元以上的厂矿只有700家,资本总额只有1.3亿元。但在1912年至1919年的8年间,兴建了470多个厂矿,投资近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多元,相当于1911年前40年的投资总额。1912年资本超百万元的公司约有二十五家,1919年增加到四十三家,出现了毛鑫、阜新、沈心等一批资本超1200万元的大公司,使中国工业落后。当时出现了一位被称为面粉之王、火柴之王的民族工业大亨。钢铁、煤炭、交通、电力等重工业,皮革、造纸、卷烟等轻工业,以及金融等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大冶铁厂等6家钢铁厂建于1914年,龙观(龙岩)铁矿公司建于1916年,上海和兴钢铁公司建于1917年。1912年全国开采煤炭80万吨,1919年增加到330万吨。1913年采煤用电400到600左右,1921年达到2000多。1913年的海运量为133230吨,1919年增加到287592吨。1913年,中国有银行15家,资本11488万元。到1919年,增加到42家,新增资本10276万元。.....手工业,辛亥以前,厂户用木机、铁机制作丝织品。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五华厂安装了电动织布机,生产出了优良的产品,生意兴隆,后继者如雨后春笋...1914年3月15日,中华全国商会成立……”。

以上种种,都表明了辛亥以后中国民族民间产业力量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现代自由经济形态,即社会化大生产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从艰难的创业期迅速走向初步形成期。作为新中国的标志之一,这是自然的。

第三,辛亥革命是检验中国近代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标准。

1.辛亥革命是检验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革命标准。

第一,从革命的性质来看,辛亥革命鲜明的民主革命性质使她区别于中国传统的农民革命和俄国的列宁革命。由于中国传统农民革命只能“建立新王朝,恢复旧制度”的历史本质,注定了任何农民革命的胜利都只能建立一个“全新的旧中国”,即恢复旧专制制度的“新王朝”。同时,由于俄国革命的历史本质是以革命的名义重建专制制度的复辟,俄国是旧沙皇专制俄国以革命的名义的回归。因此,只要以辛亥革命为检验标准,我们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传统农民起义和俄国* * *生产革命双重复辟性质的历史本质。

第二,从革命的内容来看,辛亥以后在中国发生的任何革命,只要是主张民主,实现民权,提倡自由经济,消灭强权经济,反对任何名义下的专制和独裁,捍卫和发展辛亥革命的伟大民主成果,无疑都是民主革命。相反,任何否认、反对、破坏甚至推翻辛亥革命民主成果的“革命”,都在根本内容上走向了民主革命的反面。

第三,从革命任务来看,辛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坚持民主革命,反对专制改革,旨在创建民主共和国。1911年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是坚持民主建国,反对复辟专制,使与* * * *和谐相处的新中国不被国内外各种复辟专制势力阉割和颠覆。因此,在革命成功前坚决反对专制改革,在革命成功后顽固反对恢复专制,是辛亥革命作为重要革命检验标准的又一“明示”。这对中国大陆人民追求民主、重建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如果失去了辛亥革命的检验标准,就失去了检验中国近代史上各种革命是否民主的试金石。否定了这个标准,就极有可能混淆各种革命的不同性质,从而对民主革命的方向、理论、模式、力量乃至革命过程本身造成极大的混乱。

第二,辛亥革命是检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政治标准。

因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推动了伟大历史进步的革命,所以辛亥革命后的一切社会力量和政党集团,只要是保护或发展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民主成果,以辛亥革命的胜利为起点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过渡进程,都是进步的,都是革命的。另一方面,无论它信仰什么样的革命真理,有什么样的革命激情,有什么样的革命法宝,有什么样的革命成功,只要它否定民主,强行专制,甚至把我们的祖国恢复到比满清王朝更专制、更腐败的境地,那就只能是真正的倒退。显然,正是在“谁进步谁倒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辛亥革命才成为检验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政治标准。

必须指出,辛亥革命划清了新旧中国的历史界限,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所以,辛亥革命必然成为划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今天,我们反思中国近现代史,把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的光荣的1911年作为我们近代史的起点,既是对历史的学术澄清,也关系到我们对祖国未来的历史追求。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历史问题。

第四,辛亥革命诠释了“护国护法”的历史责任

辛亥革命虽然是孙中山在中国发动国民革命的长期斗争的成功结果,但它却坦承了“护国护法”的历史责任。所谓护国,就是保护新中国——中华民国新的国家统一不受颠覆;所谓保护者,就是保护新中国——中华民国的* * *和法制,而不是阉割。所谓防袁,就是反对袁世凯颠覆民国复辟帝制。所谓反北洋保,就是反对北洋军阀在中华民国全新的国家统一下阉割民国和法制;所谓“剿灭新老军阀叛乱是保法的继续”,是指北伐成功、民国统一后,新老军阀叛乱的实质是继续阉割民国* * *和法制;

所以,护国或反国,护法或反法,保卫和建设中国,或阉割和颠覆中国,成了辛亥革命所阐释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可以说,辛亥以来80多年的历史,既是国际国内各种势力旨在颠覆中国全新的国家统一和法制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捍卫中国全新的国家统一和法制的雄心壮志的胜利、失败、艰难甚至悲惨的历程。而且,护国护法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仅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也是中国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