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街的历史演变

尹航镇建于明朝。自清乾隆年间起,沿用原有名称,即“尹航厂”、“尹航乡”、“尹航区”。

1960 10成立吴淞区银杏路街道办事处。

1964年4月,吴淞区撤销,划归杨浦区。办公室同时被注销。

1980恢复吴淞区,1984 5月重建尹航街道办事处,9月恢复吴淞区和杨浦区。

1985年4月,杨浦区尹航街道办事处成立。

明、嘉靖年间,上林苑书记尹清辞官归李。他经营的企业形成了一个集镇,叫做尹航。尹航位于益州池(原黄浦江畔的土池,现龚俊路)内。那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不到一里长,袁长河径直从中穿过。

大小店铺40多家,早市很少。日落之后,他们将开始交易。所有的茶、菜、鱼、肉都是隔天采购,虽然夏天比较热,所以叫夜市。同时形成了丁家寨、朱家寨、席家门、崔家浜、小浜口等10多个自然村。清代形成了马家寨、东西黄家寨、天都扎寨、鹿鼎巷等20多个自然村。

境内有钱家浜、毛家浜、徐河浜等6条河流,自东向西流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隋棠河。很多河流被堵塞,遇到暴雨会发洪水,遇到干旱很难灌溉农田。

清雍正十年(1732),为抵御潮汐入侵,修建了晾衣塘。土塘第一段的“京”字号,在东北冲的时候,被反复修困。光绪十年(1884)13巨船其实是土石造的,沉在塘外,固结。第八段,用了“圣”字。常东向西升起,然后坍塌。土池外另筑平行堤岸加固,逐渐稳定。

堤防稳定淤积,形成滩地,俗称隐沙,面积3.2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光绪三十一年,设立蒲军局,并在吴淞口修建石脊。沙滩渐渐变成了良田,土塘也充当了车马的通道。从东到西还有五条天然河流,如杨淑红。民国初年,农民来到这里开垦土地,出现了翟汪、金寨、陆寨等七个自然村。

民国八年(1919),与益州唐吉修一条军路。由于其广阔的腹地和便利的交通,尹航地区开始城市化。在龚俊路之后,又修建了四条路,包括银杏路、五泉路(现在的民兴路)和世界路。15,闸银路建成商业闸北水电公司。19年建成闸北电厂、澄城制酸厂。同时,水力发电厂还修建了200间员工宿舍。

抗日战争爆发,侵华日军从虬江码头登陆,沿途居民惨遭杀害。在尹航镇及其周围的68个自然村,有4903所私人住宅,连同1所小学,6座寺庙和祠堂全部被烧毁,沿河的海滩被占领为海军农场。尹航镇人口从9月22日的3629户3425人* * * 42219人减少到29日的4130人和20114人。

抗战胜利后,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吴淞总厂建在农场旧址,恢复为制酸厂,改名中华酸碱厂。

解放后,各项建设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闸北水电厂分为水厂和电厂。吴淞机械厂改为上海柴油机厂,中华酸碱厂改为上海化工学院第一实验厂。还有上海第三试剂厂和上海盐厂***14。仓库库房***10。

1953起,新建中原路、嫩江路,嫩江轮渡站至浦东。

1961 ~ 1965河阳铁路支线贯穿陆地东部,是一条货运专线。线路附近有市物资部中心仓库、何家浜油库等仓库。

自1937起,先后建成水电东村、水电南村、水电西村,建成平房177间,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自1952以来,已建成135栋2-5层建筑,面积6.92万平方米。上海柴油机厂俱乐部建于1964。

随着改革开放,街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从1980开始,边境地区是城市最大的居住规划区。自1987以来,先后建成了尹航村1、尹航村2、工农村2、工农村3、开鲁村4、5、6、国和村1、2、3、4、民兴村1、2,占地面积270万平方米,均为多层建筑穿插高层建筑。住宅独立性强,配套设施完善,绿化占总面积的25%,约85万平方米。所有房屋建成后,可容纳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