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息

首先,从文化层面看“廉政”

廉政建设是不是一种文化建设,廉政在什么意义上属于文化的范畴?这样的问题都涉及到廉政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廉政既是政治管理的概念,也是政治伦理的范畴。因为廉政主题的主体既指政府工作人员,也指政府部门,前者是官品,后者是党风政风,因为它要求的对象是与权力使用相关的特殊人群。什么是廉政?传统说法中有一个形象化的描述,那就是“健康的身体,干净的双手。”所谓义,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风,就是不贪富贵,不谋私利,不贪贿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占大众便宜。因为在古代,官服可以装肥袖子,袖子一抖,往往就抖出赃款、贿款。所以清官正是孟子所说的“贫不可移,权不可弯,富不可淫”。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官员的基本要求和人格。

但清官不仅仅是政治伦理的概念,因为一个官员是否清官,不仅在于政府规则和职场要求的严格程度,还在于他的理想信念、行为规则、价值标准、道德原则、存在意义等一系列文化理念的清晰程度,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对这些文化理念的忠诚程度和执行的自觉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政也是一种文化。当然,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说法,也是目前很多学者认可的说法,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句话可以用时下的另一句俗语来解释。文化是人们特定的“游戏规则”。正是这种“游戏规则”为社会人的资格创造了秩序和标准。

文化表达有不同的层次。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系列,表明了文化发展过程的顺序和方向。给一个清官发奖状和荣誉证书,可以让人佩服,觉得光荣体面,但未必是刻意追求学习,自觉看齐,因为这只是表面效应。毕竟,先进的,优秀的,总有那么几个。要表彰鼓励,树立先进宗旨,精于政治操作的人无动于衷。严格的制度要求,具体的执行规范,严厉的处罚尺度,会让人产生敬畏甚至恐惧,但不一定会发自内心的臣服。往往有些人是口是心非的,因为理性的接受并不是真正的接受。知道什么是对的,不一定就要去做,因为往往有“内心的恶”会产生更强的诱惑和反抗。只要有“一念之差”,就可能成为“一念之差”,但一念之差未必是终身遗憾。很多人往往都有这样的运气。只有心理情感的接受才是最彻底的接受。当一种观念成为一种心理机制,遵循这种观念的行为才能真正自觉,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接受。

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可复制的心理机制,也是最强大的行为规则。廉政之难,在于难以做到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教育纪律、监督机制、奖惩措施都是外在的、矛盾的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大原理。因此,廉政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入手,深入到心理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有强大的心理机制守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最后一道防线,才有可能把廉政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才有可能把廉政的要求变成“神”。这是鄞州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实质。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建设的新创造,符合廉政建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原则,是廉政建设中极具创造性和可能性的突破,有必要予以重视和进一步探索。

二、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特殊意义

显然,“廉政文化”是作为“腐败文化”的对立面出现的。这听起来可能很荒谬,但仔细研究当今的社会现象就会发现,确实有一种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空气。在物质、制度和心理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形成和滋生了一种助长腐败的不良文化。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极大地扭曲了一些人心目中的社会价值观。从近年来反腐倡廉的实践来看,腐败现象仍处于多发状态。老实人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违法违纪的数额越来越大,为什么“拔高球带出泥”的群体性腐败频频发生,为什么顶风作案,前腐后继,屡抓屡犯,越抓越多。当某件事不再是由个体的偶然行为引起的,其背后必然有文化原因。“礼尚往来”掩盖下的物质腐败,“顺阳违阴”掩盖下的制度瑕疵,“人以群分”形式下在一群人中间流行的腐败理论,风气导致他们互相睁大眼睛,纵容掩盖,一波又一波地前进,造成了整体上畸形的“游戏规则”,一种在特殊人群中被奉为经典秘方的谬误。一些歪理邪说被编成了笑话、顺口溜甚至名言。他们的影响就像老鼠坏了一锅粥,使得腐败产生的畸形价值判断像细菌一样向社会蔓延,导致了“笑廉不贪”“慕腐不慕廉”的怪现象。这是“腐败文化”发挥着不可想象的作用。“腐败文化”像疾病一样侵蚀着党的肌体,改变着党风、政风甚至民风。文化领域的整肃必须用文化手段,用先进文化战胜文化落后,用新鲜文化取代腐朽文化。心理价值的改变不是靠“高薪养廉”就能培育出来的,制度和理论教育只能起到外在的作用。真正解决问题,只能靠“以心攻心”。腐败只是一种现象,但背后是文化心理的扭曲,所以必须用文化手段来矫正。

廉政文化的作用是一种文化职业。人们的精神空间需要丰富,就像当年毛泽东同志说的,“无产阶级不占,资产阶级就占”。先进文化的占领可以净化灵魂,不良文化只能起到腐蚀和扭曲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旧文人的道德修养的一些思想是可以借鉴的。当然,我们说的不是他们所传播的那套思想的内容,而是他们从小就把“修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启蒙的内容到教师的样子,从生活的规范到舆论的渲染,从家庭教育到教师教育,从灌输到测试,都在引导一种社会价值,引导一种可以规范行为的正统原则,从而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思想体系往往被总结为四个字:礼义廉耻。前两个字是人际关系,后两个字是道德修养。大学,学生的主要教课书之一,致力于“修身”与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当时用的手段都是文化手段,让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文人的头脑,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羞耻。

与封建文人文化不同,我们倡导的廉政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以服务天下大众,践行党的使命为宗旨,在气度和远大理想上是旧文化无法比拟的。然而,这两者并非毫无关联。廉政文化不仅积极扬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廉政,而且丰富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观的全新内容。而且从鄞州区的实践来看,其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就是受欢迎。这种文化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直接从群众创造中获得的最生动的语言和内容,以干部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只有把群众的意愿和党性的要求统一起来,廉政文化才能成为我国当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说到腐败,经常听到的一句老话就是“世风日下”。这不仅是民众对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满意,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对“世风”的整体归属感。什么是世界风?就是世俗的风气,就是今天的党风、政风、民风的总和。世俗风气是一个文化范畴,它表明这种文化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作为这种文化的各个分支系统,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消长。也就是说,政风民风、党心民心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系统。所以廉政文化建设绝不是封闭的。这必须是一个社会化的项目。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教育引导群众是一个整体的两面。党风影响民风,舆论监督政治痕迹,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又一重点。

第三,实践文化和文化实践

文化是手段和结果的统一。从鄞州区廉政文化的实践来看,运用文化传播的手段达到文化建设的目的,从而使廉政文化成为实践文化,是一条基本经验。文化的生命是创新,文化教育特别注重创新。这种创新实践的基调是什么?鄞州区提供的经验有三个,一是大众原创,二是内容可视化,三是大众传播手段。大众的原创最接近灵魂,形象化的内容能产生深入人心、影响灵魂的效果,大众传播能扩大效果、形成氛围。这告诉我们,对真实性、情感性、大众性的接受是一个建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沿着这个思路,一切真诚的、感性的、喜闻乐见的电影、报纸、表演艺术、艺术品、环境氛围等等都可以纳入这个建设范畴。

既然文化建设有不同的层次,就要尊重这个规律,深浅结合,由浅入深地开展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形成全社会的整体氛围。众志成城,积极向上,才能培养出一大批真正能够坚定信念、堂堂正正做人的党员干部,辅之以深明大义、深恶痛绝的群众骨干,营造出腐败之风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真正产生党员干部取信于民、人民勇于监督、 父子之间互相教导,夫妻之间互相鼓励,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学习。 只有这样,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制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从文化心理层面扭转扭曲,使物质、制度、心理层面的文化建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达到三方面都合格的廉政效果。

我们应该学习心理学,包括案例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建设文化心理学,用廉政心理学建设廉政文化,用廉政文化建设廉政心理学,是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高端课题。这个课题只有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启动,廉政文化建设绝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文化建设重在形成、培育、积淀和氛围提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错误在于教育”,这说明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以来缺乏教育,包括廉政教育,对教育不足的弥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鄞州区的做法只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突破口,还有很多后续工作不仅需要积极跟进,更需要持之以恒。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作风,不可能寄希望于它有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它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观,它的转变必然是长期的。这项工作要像希望工程一样,坚持几年,一定会有很好的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