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杨振宁揭露了真相。
165438+10月,李政道将准备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他们都要写演讲稿和演讲稿。当时,在诺奖委员会的通知和所有媒体的报道中,两个名字的顺序和获奖论文的署名一样,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
“我没想到会这样,”书中写道。当他们到达斯德哥尔摩时,杨振宁突然提出,按照年龄顺序,他希望在李政道之前获奖,而他的妻子杜致礼希望国王在出席晚宴时陪同,即进入晚宴时,她必须走在前面,杨振宁排在第二位,由女王陪同。
李政道对此感到惊讶,不同意这样做。然而,又去问夫人秦。秦告诉,外国人拿这件事开玩笑是可耻的。所以李勉强答应了。
这是一个小插曲。尽管李政道不开心,但他很快就被诺贝尔奖的荣耀冲淡了。然而,1962年5月2日发表在美国《纽约客》上的一篇文章让他们分了手。伯恩斯坦写了《宇称侧记》,描述了李阳合作寻找宇称不守恒的故事。那时,李政道已经回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4月,他收到了伯恩斯坦文章的校样,并未作任何修改。
杨振宁建议,在文章中的一些地方,他希望自己的名字写在之前,他的妻子的名字也应该放在秦之前,因为比他大一岁。第二天,到家,建议在文章中“李、杨写”的地方都加个注,表示这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李政道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感到厌烦。
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笔记可以不加,但文章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很失望,不得不建议他们以后不要合作。根据这本书,杨振宁立即变得非常激动,并开始哭泣,说他非常愿意继续合作。但是李政道感到无助。最后都同意暂停合作。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背景简介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委屈,是以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叙述事实,不偏不倚,不下结论。”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对这种不和深感遗憾,但他们不同意。尽管杨振宁认为与李政道友谊的永久破裂是一生的遗憾,但他是第一个披露“真相”的人。
杨振宁还引用苏东坡和他弟弟的诗“世世代代做兄弟,却无来由”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钦佩。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一点。”
2003年7月,李政道公开发表一封信,“我与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但这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我公开说明了真相。“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我们在1956年联合发表的论文中,谁最先提出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并在1957年获得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