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天柱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地理环境

天柱山是古生代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汇聚、俯冲和拼接,是中生代大陆碰撞造山及其与郯庐断裂带复合的关键部位。地质遗迹保存完好,主要有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出露最深、超高压矿物岩石组合丰富的经典剖面、壮丽的花岗岩峰林和峰丛地貌、亚洲罕见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等。丰富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大别造山带构造遗迹、郯庐断裂带构造遗迹,记录和见证了天柱山地区至少20亿年的地质演化历史,被称为“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郯庐断裂带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亚洲哺乳动物的发祥地之一”。

中山

中山位于天柱山腹地。由混合花岗岩构成,被多个峡谷分割,天柱山主峰为天柱峰悬崖环境。海拔1000米以上,具体高度600米以上。天柱峰最高,海拔1488.4米。在构成中山的混合花岗岩中,水平、垂直和斜向节理特别发育,其组数和密度多变。在山顶和山腰,水的液态和固态在节理处频繁变化,使岩体不断破碎和解体,形成多种多样的石像分布。

低山

低山位于海拔500 ~ 1000米之间,具体高度在400 ~ 600米之间。毗邻中山的低山由混合花岗岩构成。南部何家畈和武当地区与丘陵相连的低山由二长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石龙、天枢、蒋丹、田娃等山峰与钟山一样,呈陡坡状。石像也分布在这个地区。猪头石、混霹雳、飞鹅石、麒麟石、木鱼石、船石等巧石不胜枚举。玉景山、吴佳山等。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片麻岩和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山势平缓,具体高度较小。一般山脊较宽,坡度均小于15。山坡没有上面提到的那座矮山陡峭。大多低于20°的坡度。

丘陵

丘陵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片麻岩和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海拔小于500米,比高度小于200米。分布在天柱山边缘地区,如野人村、白水湾等。它沿南北方向和东北方向延伸。地面的切割深度和密度比中低山弱。地形平缓,过电压不大。

盆地和山谷

骨盆也叫盆骨。散布在天柱山各处的盆地和山谷规模较小。龙潭谷为侵蚀构造,沿龙潭河断续分布,最宽处仅500米左右,由砾石层和砂层组成。中山盆地大致分布在海拔400-500米、800米和900-1000米。由于天柱山上升过程中有几次明显的停顿,流水的作用由下切变为侧蚀。特别是在断层经过或节理密集的地区,河流侵蚀强烈,从而形成山间盆地,如茶房盆地(400-500米)。马祖庵盆地(750-800米)和蛇形盆地(900-1000米)。

山涧

天柱山是一个长期隆起的地区,整个溪流呈放射状。河流均发源于隆起中心的天柱峰、飞来峰、迎真峰、石天峰、漫顶峰、寺坡峰、铜锣峰、仙姑峰之间的凹地,向四周奔涌,分别流入潜水和安慧河。天柱山的溪流属于潜水,是安徽的一、二级支流。其发育严格受断裂构造和垂直节理控制。如山东北的安徽上游龙潭段沿北西-南东向断裂发育;山南九井河源头飞来河、青龙河均沿南北垂直节理发育。另一条支流沐阳河主要沿NE-SW断层发育。山西南的溪流,上游流向西南,下游流向近南北,是适应垂直节理群变化的结果。山北的河流受菖蒲-黄柏断裂控制,流向为东北方向。其支流,受垂直节理限制,多为南北流向。此外,流出天柱山区的溪流受差异隆升和不同岩性的影响,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例如,九泾河的纵剖面可以分为五个明显的褶皱。其他如黑虎河、林家河,纵剖面有明显的3-4次褶皱。天柱山覆盖着流动的泉水、瀑布和龙潭。每到春潮夏汛,银练满天飞,银河倒挂。山谷的横断面特点是山谷中有深谷和山谷。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9.8米。孤峰难登,被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天竺归来不看峰”。唐代诗人李白路过宿松长江时,看到天柱峰,上面有这样的题字:“奇峰出奇阴,美木秀气。在清朝,万公山绝对令人满意。白居易曾感叹:“天竺益风捧日月,洞门锁云雷。宋珠熙感叹道:“巍峨的天柱和雄伟的汉魏洞。”。就说干坤大,谁知道他立了大功。明朝的李耕也称赞他说:“高耸的天柱峰,拔地而起的天空表。”。我还没走到一半,就已经在澎岛了。随着起重机的空载,我在烟雾和云里走来走去。世界上有奇山,也有和这座山一样好的。“细长的天空

天柱峰下,一峰与主峰之间有一道裂缝,俗称小天门,又称“天目第一景”。峰顶仅10米高,宛如一朵盛开的鲜花,故名“花峰”。仰望天柱峰石壁,楷书“顶天立地”四个大字。这是国民党将军刘依纯于民国二十九年题写的。杜宪大桥

天柱山第二高峰天池峰略高于飞来峰,海拔1426米。天池峰,一分为三,由两条细细的石条连接而成,称为“过神仙桥”。有句话说:“人到桥头自然直”。登上天池顶峰,可以看到日出、云海、佛光、晚霞。穿越过渡仙桥,即方圆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平台,台中两个石坑,称为“天池”。天池台的外缘是悬崖,称为考心崖。试心崖欣赏“天柱山佛光”景观。神秘的山谷

天池峰以南的神秘谷,又称思源(玄)洞。这个神秘的山谷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说。神秘的山谷石由龙宫、迷宫和逍遥宫组成。它从龙隐虎崖入口开始,穿过五指峰,紧挨着飞来峰,环绕珠穆朗玛峰,到达杜宪大桥,全长400多米,落差100多米。从外面看神秘的山谷,一个山谷不过是一堆石头,近百个洞穴都在一堆堆石头之间。山谷里的山洞里有洞,山洞里有洞,有的是相通的,有的是间隔的。道教视此地为世外桃源,道教称之为十四洞。旧记录称这个洞穴“空旷宽敞,可装下一万多件武器,下面还有一块水晶岩石,直通大海。”后来被称为首席官员孔。“蓬莱岛

蓬莱岛位于华峰左侧,峰顶秀丽圆润。蓬莱峰海拔1350米,南临天池峰,北望天柱峰。蓬莱峰为单石墙,西、南、北三面为陡壁,向西延伸100多米的深渊。峰顶狭窄险要,纵向长度100多米,宽度只有两三米。石阶和护栏至今已建成。明代的李耕写过一句诗:“我未半登峰,已在蓬莱”,所以叫蓬莱峰。山顶可远眺湖北英山、安徽霍山、金寨,有毛泽东诗中提到的“苍山如海,夕阳如血”的景象。九泾河

九井河源头发源于天柱山后宫,蜿蜒十余公里。由千溪万泉组成的“九景西风”是千阳十景之一。九景西风一年四季吹进古口和野寨,无论阴晴雨雪。尤其是夏天,白天天气再热,一到晚上西风来了,暑气也就消失了。因此,谷口和野寨也是避暑胜地。一个胡丹

安丹湖水面面积近3万平方米,蓄水量8万立方米,海拔1100米。这个湖的水质很清澈。在“安丹湖”平静的水面下,建湖前被称为“药平”、“上炼丹”。汉代以前,明道和左慈曾在此采药炼丹,现在“安丹湖”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左慈住过的“炼丹房”和炼丹开始的“炼丹台”还在。“炼丹台”中,狮子峰在左,青龙背在右,攀仙、击鼓峰在东,临角、盖盆、迎真峰在南。天竺青雪

天竺晴雪,俗称“六里雪”。“天柱清雪”位于天柱山青龙河以北的山头上。记载记载:“此处青山环抱,松柏繁茂,四季常青之中,露出一座沙山。一年四季似冰封雪盖,四季如阴山烂海。”明代诗人李旷在一首诗中赞叹:“五月六月总冷,千年雪不消。”天祝细雪的成因与这里的地质地貌有关。“雪山”由应时含量相对较低、以长石为主的混合花岗岩组成。岩石经常潮湿,晚上暴晒寒冷,岩层逐渐风化剥落,逐渐疏松成沙,久而久之堆积成小山。飞来峰

飞来峰位于“龙隐胡晓悬崖”的最西端,海拔1.424米。整个山峰由一整块巨石组成,顶端有一块长约3英尺、周长30多英尺的石头,仿佛从天而降。该石名为“飞来石”,峰顶因石而得名,犹如一顶皇冠戴在峰顶。在飞来峰西面的石壁上,由于泉水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一块块类似“龙鳞”的带有鳞片和斑点的斑块。宝岳峰

飞来峰的南面是宝月峰。峰顶上有两块天线状的巧石,中间是一块方桌状的石板,两个巧石雕像微微后仰。多么悠闲的神态——“两个神仙在打游戏”,从东向西看,像一弯新月挂在蓝天上——“宝月”,但从东南向西北看,就变成了“金鸡晚唱”,再向东,天佛罗峰、丹沙峰、丹沙峰。天竺歌

天池峰一侧的悬崖之间耸立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视崖而定,这棵松树只有5米高,80厘米粗,但据调查却有1500多年的历史。妈祖庵妈祖庵主要景点有妈祖庵、布谷寺、霹雳石、八戒念经、天枢峰、田娃峰、猪头石。祥子峰、屏峰、石龙峰排列在前,天门峰、田娃峰、降丹峰在后。妈祖庙前有妈祖洞,据说是道教妈祖的安息之所,洞内有幽泉。出了洞,走上大路,右边有一块像柱子一样的石头,上面有国民党四川军阀杨森的题字“南天一柱”。再往右是莲花洞(又名方丹),据说是汉代炼丹大师左慈练丹的地方。旁边有一块大石头,占地一亩,俗称“雷石”。李云林,阿清朝人,身上刻有“云烟杂处”四个字。马祖庵南面是雪瀑崖。布谷寺曾是唐代一位禅师在马祖路修行打坐的山洞。五代时,当地村民就地建庙,世称妈祖庙。石雕文化

“没有山也没有石雕,都是名山。”天柱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诗人、学者和达官贵人。从石牛古洞到妈祖庵,从虎头崖到天柱顶,从九井河到南天门,到处都有古代圣贤的题词,其中石牛古洞的山谷和流泉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到300米长的石壁上,有唐、宋、元、明、清、民国、近代的石雕300余件。诗、词、文、画、赋都有不同的形式,包括行、草、隶书、楷书、篆书。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书法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真迹。宗教文化

天柱山是佛教和道教的“天堂”。道教将其列为中国三十六洞之十四,并称其为五大镇中的一镇。成千上万的存款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自东汉方士左慈在此讲经,道教便在此扎根。梁潇时期,金陵和尚宝芝曾来此传教,与方士白鹤道士交战,结果平分秋色。至今,天柱山已成为佛教和道教的圣地。唐宋鼎盛时期,寺庙有100多座。佛教的代表建筑有三祖庙、北斗寺、太平塔。三祖寺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142重点寺庙之一。它最初由梁武帝的萧炎命名为“山谷寺”,因禅宗三祖僧参驻扎于此而得名“三祖寺”。唐玄宗之子唐肃宗,即位时改名“甘源”,即甘源元年赐名“三祖谷甘源”。寺内觉济塔建于唐代天宝年间,是三祖舍利塔,还有唐代建造的“三祖衣冠洞”和宋代建造的“莫微泉”。历史文化(古代安徽文化)

景区内的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古安徽文化,以“薛家岗文化遗址”为代表。薛家岗文化遗址位于潜山县王河镇,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2000多件。出土文物有三种:石器、陶器和玉器。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13孔石刀为国内首次发现,日常用具以陶器为主。这些器物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也有少量商代和唐宋时期的遗物,代表了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及其与黄河流域各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物。名人文化

天柱山的名人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岳峰,还有汉代祭祀悦鹜留下的“祭岳台”、“景家桥”等遗迹。隋朝后,文帝将目光投向南疆,将南岳迁至湖南衡山。然而,天柱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来参观她的钟灵。唐代李白看了一眼江上的天柱山,吟诵道:“奇峰出奇阴,秀水秀气”,并说:“等我回到丹城,我就回到此地。”王安石在周树潜山当判官时,曾于夜间带火游石牛古洞,并作诗一首:“水无心转,山色围。穷而不尽,坐石忘归。”黄庭坚在石牛古洞建阁读书,自称“谷中道士”,坚持“我的潜山”。有王范,三国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晚唐诗人曹嵩、宋朝宰相王珏、擅长画马的李,还有京剧鼻祖、张辉小说《张恨水》、近代杂技皇后等。军事历史记录

天柱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末年,民兵司令刘渊在西关设立据点,屡败元军,坚持战斗18年。太平军年轻将领陈玉成率部在天柱山区与清兵僵持多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天柱山地区活跃着* * *生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生活在南宋咸淳元年(1265)的千山人刘渊,受当地将领之命,组织抗元民兵,处理天柱山山寨。汉武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元朝率兵攻打山和潜山蛮元。兵过安庆府,宋知府范归元,从此安县归元统治。次年十一月,蜀、黄、齐国各地相继起兵复宋,天柱山升起抗元大旗。连续三年,与元军和投靠蒙古的人交战100余次。祥兴二年(1279),志愿军战士刘渊被元将军安杰击败,死于天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