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辽代白塔倒塌是怎么回事?辽代白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开始乍暖还寒,草木枯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武安地区的白塔破旧不堪,令人心酸。
这座辽白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约1000年。目前已经破解了至少18个黑缝,产生了超过1千个黑洞。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掉落。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各方都意识到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维修工作却在“纸面”上来回打转了7年,长期得不到修复,导致千年辽塔老化、倒塌。
从远处看,武安受损的白塔已经倾斜。新华社记者王晶摄
当地民众和业内专家呼吁,急需提高效率,立即加固修复白塔,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它千疮百孔,成为一座“斜塔”
从赤峰市敖汉旗出发,向西行驶30多公里,记者来到丰收乡白塔子村。武安府的白塔(以下简称“白塔”)坐落在村子西侧的一座高山上。
然而,当我来到这座千年白塔脚下时,记者看到的却是令人揪心的一幕。整个古塔已经严重受损,塔身歪斜,千疮百孔,甚至有倒塌的危险。
67岁的村民李承毅住在白塔脚下。去年农历二月初二,村里举行“祭塔”仪式时,他突然发现自己老了,陪伴了他60多年的白塔也“老”了:塔砖掉得越来越多,地上全是碎砖;墙壁被拉长,裂开一个长长的口子;塔的底部变窄了,整个塔变得弯曲了。
“恐怕这座塔会失手。”他忧心忡忡地说:“随时都有可能倒塌。1年?10年?一场大雨可能说要塌了!”
白塔保护工作站工作人员邢玉华列举了一系列担忧:墙砖松动,砖缝里的黄泥一挖就掉;裂缝越来越大。塔北有一条裂缝甚至开裂超过10 cm,南裂缝4 cm。这座塔向西北倾斜了:这座塔的底座凹陷了一米多,而且头重脚轻...
他焦急地说:“要是塌了,就瞎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是千年丰碑!”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研究鉴定,白塔为八角形空心塔,檐密。是辽中现存最早的具有建塔特点的空心砖塔,也是现存唯一一座穹顶形神龛的辽宁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13年,该塔及武安府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白塔的现状很令人担忧。记者绕着白塔走了几圈。粗略数了一下,发现全塔有大大小小上百个洞,18条明显裂缝。塔顶有近30个洞,最长的裂缝贯穿了五层楼高的塔檐。
近看,武安府白塔城墙坑坑洼洼,破败不堪。新华社记者安梦露摄
此外,屋檐和塔顶上已经长出了杂草,鸽子在塔内筑巢。
“我小时候,白塔不是这样的。以前的墙皮都是光滑的,墙也不会裂开,也没有那么多裂缝。”眼前的白塔让20年后回乡探亲的李桂芬大吃一惊。
匆匆看了一眼后,她带着孩子离开了这里。
许多村民也意识到了危险。35岁的村民李金虎这几年对孩子痴迷到了极点,严禁靠近白塔。"我担心砖头会从塔上掉下来砸伤孩子们。"李锦湖回忆,小时候经常去白塔玩,甚至爬上爬下。“现在用手就能把砖拉下来,能不害怕吗?”
纸被“修理”了很多年
为什么千年宝塔会陷入如此破败的状态?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自然原因外,与维修审批流程冗长低效也有很大关系。
从2016开始,加固工程得到国家批准,但白塔实际上在纸面上“修”了很多年,实际维修一拖再拖。
在大多数村民看来,年久失修是白塔面临倒塌的主要原因。
邢玉华指着南墙的裂缝说:“这几年村里下了几次大雨,裂缝明显变宽了。墙裂成那样。遇到暴雨或者地震,可能一下子就倒了。”
李承毅也很不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破败倒塌,却不见有关部门。“塔和房子是一样的。没人管也没人修。不就是崩溃了吗?何况白塔已经有一千年了!”
据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延国介绍,历史上没有资料显示武安白塔有过修缮。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就在《关于设立武安国遗址——武安国塔保护加固工程的批复》中同意对白塔进行修复。但内蒙古的维修一直拖到2018白塔的情况被媒体报道后,敖汉旗才回应“我不知道该项目是2016批的”。
2065438年8月起,敖汉旗终于开始起草维修方案,但先后两次向自治区上报了武安国遗址——武安国塔的保护维修方案,并经过第三方评审修改。到现在,修复还没有开始。
敖汉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透露,其实当地提交的修复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并没有“上面重视不够”的实质性进展。现在回想起来,白塔已经在纸上“修”了很多年了。
此外,白塔也遭到了破坏。665438岁的村民李说,在过去,这并不容易。一些村民用白塔上的砖块建造兔子小屋和猪圈。"用一根铁棒,倒塌的砖块被拉回家使用."
在很多村民的记忆中,以前爬进爬出白塔非常容易。
即使是现在,村民或者外地人也经常在白塔以南的山洞里烧香拜佛,地上还残留着纸钱,很多墙壁都被熏黑了。在塔口,烟花皮、酒瓶、易拉罐等废弃物散落一地。白塔周围的砖块上,刻着无数的名字。
白塔南的山洞里,人们烧香拜佛,到处都是废弃物。新华社记者安梦露摄
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白塔维修方案设计方、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三家单位对现状做出的评估显示,塔身损坏严重;塔基上的瓦片全部脱落,基根处有许多被盗的孔洞;塔的一部分严重受损;一层屋檐全部脱落;塔顶和塔闸早就不见了,原型也不清楚。
内蒙古文物局表示,塔基空心,情况危急。敖汉旗政府表示,白塔目前倾斜3度。
当地民众和文物专家呼吁,白塔修复刻不容缓,提高效率,加快白塔修复刻不容缓。
白塔维修方案迟迟得不到通过,不仅是因为方案本身需要完善,还因为第三方评估专家组成员变动,意见层出不穷。
第一版方案提交后,由于专家组成员意见不一,未获通过。但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提交的第二版方案再次被专家组否决。
记者了解到,当时参与审查第二版方案的专家组成员都是新面孔,不同意“前任”提出的修改意见。
当地干部担心正在提交第三次维修方案,再次更换评估专家。“除了一次次穿越,我们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维护计划。”
对此,内蒙古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陈亚光回应称,文物局将联系专家进行指导,帮助其通过方案审核。“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旦通过,马上就修。”
白塔成了危楼,有掉砖、倒塌等危险。但游客不知道,千年辽塔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外国人。
为了安全起见,白塔外设置了一圈铁丝网,但塔东边的铁丝网早就被踩倒了,南边的门锁也被拆掉了,游客可以随意进出。
记者在现场数了一下,一个下午就有近30人前来参观。他们翻过铁丝网,钻进白塔洞烧香拜佛。没有任何暗示,也没有人负责。
敖汉旗一位文物专家建议,白塔修复前应严格管理,避免加重白塔损坏,避免事故发生。
白塔的破损、修复缓慢、管理松散,暴露了当地文物保护的整体困境。
契丹一位辽文化研究者说,我们在处理文物古建筑时,应该以保护抢救为主,能“救急”的就不要“门诊”。
他认为,内蒙古,尤其是赤峰、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繁星点点,文物众多,价值不可估量。迫切需要在保护理念、保护强度、保护方式上“更关心”、“更有力”,协调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古建筑一件件传下去。
武安府遗址简介
武安府遗址位于辽金元时期的一座古城遗址内。
武安府有三重城墙,其中一重略呈方形,边长近800米;第二座城墙为正方形,边长约650米;第三座城墙略呈方形,边长约270米。出土了辽金元时期的瓦当陶节、围棋、象棋等遗迹。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府遗址历史
武安府是卢野阿宝领导下最早的府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领导下的军州制。《辽史》载“武安太守,观察。太祖攻取汉人房屋的本野山上的塘窝洲之地,因建城而迁,名为兴国新城。辽西户户受益后,将是一个新的状态。同和八年改名。先刺历史,再升。这是黄柏龄,里面没有水。“这份记载显示了武安府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辽朝建立之前的重要地位。专家在评价该城时表示:“龙华府和宝鸡兴国新城都在西塔成为帝都之前,说明头下城是草原建城或据点建城的先驱,即缩小游牧运动的开始。”所谓“兴国”,即“新伏罗多”,宝鸡在幽燕地区大量掳掠汉人,先在木叶山建祠堂。
建安宝鸡后,仿唐改“忻州”,辽八年(990)由忻州改为武安。这年三月,又建城,第三次被宋朝攻陷,迁到汉人手中。这里所说的“宋囚”,是从当时辽宋时期著名的高梁河战役中获得的。看来将忻州改为武安府也与此有关,这是对高梁河战役胜利的纪念,体现了契丹人的尚武精神,即“以武安为天下”的意思。金元设县,由武安府改为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