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地理

松溪县位于仙霞山南端和东贡山余脉的交汇处。中低山环绕县城,河谷平原分布在县城中部的溪流两侧。在山地和河谷平原之间,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河谷错综复杂地分布着,构成了松溪县周边中央坳陷的整体地貌特征。

县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在北部董熙镇龙头山,海拔1349米,最低点在西南部梅口村附近,海拔170米。松溪河干流根据地形从东北斜穿西南,干流两岸地形不同。西北侧的地形是从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松溪谷,而东南侧的地形则相反,是从东南向西北倾斜的松溪谷。松溪县地处北纬27度,东面距离海洋160公里,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冬漫长,春秋短暂;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期,光、温、水的区域差异明显;气象灾害频发。

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日照持续时间1900多小时,无霜期270天左右,夏季最高气温36摄氏度,也就一周左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一般不超过10天。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600mm,雨热同期光、温、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非常适合动植物栖息繁衍。松溪县的森林资源包括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毛竹林和灌丛草甸。

生长在海拔200 ~ 1000m的常绿阔叶林,在山谷中可延伸至1200m。大部分是次生林,原生植被很少。它分布在湛卢西北部海拔700米以上的陈坑、李坑和白马山。

针叶林遍布全县,多为次生林、半天然林和人工林。

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 1200m的中低山区。落叶混交树种越往上越占优势,主要分布在李坑、陈坑、青山、袁爽、黄沙、魏源、万玲和后洋。主要常绿树种有青山栎、甜槠、木荷,落叶树种有紫树、福建樱、元宝枫、大枣、黄柳、泡桐、枫香、拟赤杨等。

竹林,主要是毛竹林,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田伟、董熙、郑墩、茶坪、旧县乡的湿润低丘。郑墩、老县城有毛竹、狭叶竹、毛竹等小竹林。低山中散布着箬竹、肥竹、毛竹、淡竹、实苦竹。落叶阔叶灌木分布在郑墩、董熙、田伟和花桥乡海拔200 ~ 1000米的地区。树种由以白栎为主的正落叶栎组成,伴生树种为杜鹃花、白檩条、白胡椒、算盘子、漆树。在海拔900~1300m,李茂灌木和短柄矛灌木最为常见,伴生树种有栓皮栎、胡阿祥、胡枝子、山楂等。常绿阔叶灌木,分布在海拔700 ~ 1000米,以乌冈栎和金银花为主,海拔700米以下以闽楠、乌饭树和藤本为主。灌木草,分布在海拔900 ~ 1300m树木难以生长的地区,干燥、低温、多风的地方,主要是胡枝子灌木;海拔500米以下的阳坡上,分布着红托竹荪草;五节芒草生长在山谷、沟壑、山脊的潮湿肥沃的土壤中。河漫滩草甸生长在河漫滩和山谷中,以草本芦苇为主,其间有菊科、禾本科或莎草科植物。经济林,主要是茶叶、油茶、油桐、果树,都是人工栽培,分布在丘陵地带。松溪农业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

但建国前,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战争的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简陋,旱涝灾害频繁,由于人多地少,粗放式耕作,粮食产量很低。1949年粮食总产量只有17200吨,平均亩产93公斤。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引导农民组织和发展生产。从1954开始,逐步改善生产条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松溪县从单季稻区变为双季稻区,经历了从高秆到矮秆、从单季稻区变为双季稻区三个阶段。其间有1958大跃进的错误和“文革”时“左”的政策影响,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了农村经济体制,1982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的发展。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43万吨,创历史新高。从65438年到0984年,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了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65438年至0986年,松溪县成为全省十七个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270万元,4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3倍和4.58倍。粮食总产量6.65万吨,平均亩产423公斤,分别是1.949的3.9倍和4.5倍。

2008年,农业总产值9565.438亿元,增长6.54%,是近五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粮食种植面积1.09万公顷;烟叶面积65,438+0,280公顷,收购中档烟叶5.7万吨。烟农销售烟叶收入3220万元,创造原烟税708万元,被评为“全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茶叶总面积4433公顷,其中无公害茶园666.7公顷。茶叶生产企业“QS”认证扎实推进,实现茶叶总产值8550万元,同比增长15.3%;新增竹子8152000株,新开竹山机耕道136公里。竹笋罐头年产量10310吨,加工竹材750万根,竹产业总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15.4%。蔬菜播种4700公顷,实现产值6543.8+0.3亿元,增长7.654.38+0%;建立中药材基地1293公顷。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土地开发整理65,438+086.7公顷,改造中低产田23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公顷,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0处,修建山地水库37座,修建沼气池65,438+0000个。

到2009年,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65438+9400万元,增长6%。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种植面积1.2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6.46万吨,增长4%。茶、竹、烟、菜四大特色产业喜获丰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1.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到2009年,烟、茶、竹、菜“四大产业”开始实现规模经济。其中,烤烟生产被列为中美技术合作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和厦门卷烟厂厂办基地;毛竹林和小径竹面积22万亩;茶园面积6.3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蔬菜年复种面积5.7万亩,蔬菜年产量80087吨。松溪也是福建重要的中药材基地县。厚朴、杜仲、辛夷、茯苓等名贵中药材现有种植面积1.86万亩以上,其中厚朴1.06万亩。以资源为基础的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获得“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1家,获得“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称号的企业3家。

2012年,松溪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林业产值4.96亿元,畜牧业产值65438+15万元,渔业产值81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4亿元。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周时期,松溪县就能制作印花陶器。到了宋代,城关西郊九龙窑出土的青瓷和贡瓷,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开始用手工造纸。明清时期,茶坪乡铁岭、黄屯一带造纸、炼铁业发达,边纸以韧性强、吸水性好而闻名。民国时期,松溪造船厂制造的小木船在江西一带以轻巧耐用著称。但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乱,工商业满目疮痍,工业发展长期停留在手工阶段。1949解放时,县城除了城关有两个小碾米厂,没有其他现代工业。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90万元(按不变价格1980,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43%。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采取扶持政策。1953开始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从65438年到0956年基本完成了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65438到0957,全县工业产值增加到2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2%。65438年至0958年,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地方工业大爆炸,兴办了许多名义上的工矿企业,盲目追求产值,不求经济效益,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大量积压,人力、资金、物资大量浪费。1961实行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整顿、提高”的方针,关闭、停止、兼并、转让经济效益差的厂矿。经过三年的整顿和提高,全县工业产值在1965达到50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文革”期间,虽然工业生产受到“左”的冲击和干扰,但当地工业仍有较大发展,县内相继建立了机制纸、水泥、磷肥、炼铁等厂矿,水电资源得到大力开发。1978全县工业产值19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3%。1979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创汇能力的企业,如茶叶精制、大理石板材、胶合板、仿古家具等。,被开发出来,他们的产品从粗加工变成了精加工。茉莉花茶、仿古家具、木雕工艺品、萤石、钨矿石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相继进入国际市场。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增添了工业活力。从1985开始,全县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1988年,全县工业产值7332.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8.2%,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手工业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全县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1.6%,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8.4%,重工业业主以电力、建材、磷肥、矿山为主。

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4.38+0.544亿元,同比增长654.38+0.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5家,新增8家,实现产值11.44亿元,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3.4,比上年提高8.8个点。

2012年,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3.83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23.68亿元,同比增长26.5%;规模以下工业完成4.89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26.5%。

全县有资质等级以上施工企业6家,总产值6543.8+0.8.5亿元,完成产值6543.8+0.4.2亿元。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