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腰斩
那么,为什么要用斧头来执行呢?因为割腰之刑始于西周之前。当时铁器尚未出现,工具使用的材料是青铜器,远没有铁器锋利。为了增加刑具的重量,使砍杀有力,斧头被选为砍腰的最初工具。后来砍头的刑罚逐渐被铡草机取代。囚犯脱下衣服,露出腰部,躺在木制或铁制的砧板上。刽子手举起铡草机,抓住刀柄,屏住呼吸压下去,人瞬间被劈成两半。虽然肉体是分离的,但犯人暂时不会死亡,甚至还有清醒的意识。
直到体内的血液流完,被剧烈的疼痛摧残后,才慢慢死去。因为腰斩是从腰部执行的,所以行刑的时候刽子手有很多注意。如果你想让罪犯少受点罪,早日死去,那么刽子手会把铡草机移到他身体的上部。因为人体的主要内脏都集中在上半身。如果刽子手想让罪犯遭受更多的痛苦,他只需要在不伤害重要器官的情况下,将铡草机向下移动。这样罪犯就只能靠龙血来送死了,很痛苦。
所以凡是知道自己被判斩首的人(或者犯人家属),一般都会在行刑前贿赂刽子手,尽量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死去,希望让自己死得痛快,减少痛苦。被判斩首的一般都是触碰皇权的人。要么带着造反的意图作乱;要么违抗龙的面子,大逆不道也不是办法。杀人放火烧平民,对鸡狂吠,偷狗等等。,一般不会受到这种折磨。因为割腰的刑罚,除了让受刑人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世人震惊。所以,凡是觊觎皇权的人,为了杀鸡儆猴,也是为了皇帝的长治久安,皇帝往往会受到割腰的惩罚。
历史上有很多被斩首的名人,晁错就是其中之一。晁错为了帮助刘启加强中央集权,多次向他提出削藩的建议,于是专门编辑了削藩政策。指出:“今天也是反切割,也是反切割。伐之,则急,祸小;不斩之,则晚矣,灾难性也。”晁错此举正是刘启所愿。他早就打算削封诸侯,但一直犹豫不决,怕会招致叛乱。谨慎的刘启还是把晁错削藩的政策交给了朝廷。
不过大臣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都知道刘启宠信晁错,所以没人敢提出异议。虽然窦颖曾经在法庭上反对它,但它太弱了,无法扭转诸侯减少的必然局面。结果刘启上书削藩,逼反诸王,引发了“七王之乱”。以吴王刘濞为首的诸王,以“杀晁错,清君侧”为名,自称长安。刘启为了平息叛乱,转移目标,把罪责推到晁错身上,动了杀晁错的念头。
他派人诱骗晁错入宫商议,并宣布半路斩首晁错的刑罚。可怜的晁错,还穿着朝服就被赶上了断头台。想必晁错没有机会贿赂刽子手。临死前,他承受了很多痛苦,看着自己的四肢分开,龙血而亡。另一个被斩首的名人是方孝孺。他不仅自己受尽折磨,还牵连了十个民族,八百多人惨遭屠戮。
这也是诸侯减少造成的悲剧。朱允炆继位后,国王的影响力太大,严重威胁了他的皇权和帝位。朱允炆极力争取减少诸侯,但行动仓促,最终导致叛乱。朱迪揭竿而起,发动了“靖南之战”,夺取了我侄儿朱允炆的王位。所有大臣都叛变了,只有方孝孺宁死不屈。朱迪可怜方孝孺的才华,不忍杀他。他再三劝说他为自己起草一份加入书。
然而,方孝孺不仅断然拒绝,还在法庭上公开为朱允炆和戴孝辩护,痛斥朱迪“燕贼篡位”。朱迪扬言要惩罚他的九族,方孝孺回:“那惩罚我的十族呢?”一怒之下,朱迪将方孝孺的门生好友视为十大宗亲,当着他的面屠杀了873人,最后在城中斩首了方孝孺。
方孝孺,铁架铮铮,当然不会贿赂刽子手。因为被砍头了,他还神志清醒,沾着自己的血,接连写了12个半“篡”字。其痛苦程度可以用极其惨烈来形容。据说割腰的刑罚非常残酷,最终在清朝雍正年间被废除。这种非人的酷刑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