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勋的演变

云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管乐器。其形状有管状、橄榄鱼形、圆锥形等。都是顶部有吹孔,有的没有压音孔,有的有几个压音孔。大多是陶器制品,也有骨制品。

这座坟墓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墓葬是距今约6000年前浙江杭州湾河伯遗址居民使用的椭圆形无音孔陶墓(图3)和Xi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座陶墓。其中一个没有音孔,另一个有音孔,可以吹出一个小音程,即羽(F)和锣(bA)。

根据近年来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陶罐的测音结果,这些陶罐的绝对音高虽然不同,但都可以吹出过去的三度。也就是说,它们都能在后期的五声音阶中演奏lado(羽、宫)或misol(角、征),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音阶形式。估计当时的音乐如《分五谷》可能就是这几个音组成的。

大约四五千年前,在今天的山西省万全县井村和太原市郊区义井村,还在使用一种双色孔陶。这种陶器能吹出三个音,其中景村吹出的音构成纯五度和小七度音程;易经环吹出的声音构成了第三个也是纯粹的第四个音程。也就是说,景存环可以演奏相当于G后五音音阶中635(羽、角、号)或261(上、羽、锣)的三个音。易经语会弹三个音,相当于G调五声音阶的612(羽、宫、商)或C调的356(角、征、羽)。当时人们还没有绝对音高的概念。所以这两条小溪实际上是在半坡小溪吹的三度音程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商”音或者一个“羽”音。它们构成了两种三希烈,应该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三音音阶。

根据考古证据,燕的进一步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近年来,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平民墓葬中出土了20多座彩陶墓,属于宗法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它的形状是鱼形的,鱼的嘴是一个喷水孔,身体上有三个压音孔(图4)。测音结果表明,这些钹的绝对音高各不相同,但都能吹出宫、角、征、羽四个主干音,相当于后期五声音阶中的多米索拉。有的还能吹出fa(角度清)。少数能演奏羽、宫、商、角四种骨干音。据此推测,当时可能至少已经出现了以上两种以宫、于为主调的四声音阶调式。

颜的基本定型一般在商代晚期。实物为河南辉县刘丽鸽殷墓(图5)、河南安阳小屯木壕墓出土的一套三件陶墓、殷墟1001墓出土的兽面骨墓(图6)。它们都是圆锥形的,有五个音孔。测音结果显示辉县和富豪的音高相同,都是A,所以绝对音高的概念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存在了。从辉县魁的音阶结构来看,其实是在甘肃魁的两个四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变音。若a为宫,可形成宫、角、征、羽、清羽、变宫的音阶序列;或以e为宫,可形成羽、宫、商、角、清商、清角的音阶序列。变调的出现,说明有利用色彩变调来修饰或旋转变调的可能性——改变高音转换音阶的模式。

后世文献中说“商朝在前但有五音”,直到周朝才有“七音”。近几年殷王室男女墓出土的一套五钹,能奏出56145的音阶结构,相当于后世的G调。如果放在一起看,中国的五声音阶正式形成,可能不会早于商周。

《左传》召公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最早有关于七音音阶“七音”的记载。从上虞在七声结构中已经能吹出一些偏音来看,它的正式形成可能离“五音”不会太远。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现在还很难确定。

七度音阶的出现,涉及到中国传统调式研究中经常遇到的新旧音阶和清商音阶。旧音阶“角”和“号”为“变号”(#fa),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间;新音阶“角”和“号”为“清角”(fa),半音位置在三度和四度之间,七度和八度之间;尚青音阶的“角”和“号”为清角,半音位置在三度、四度、六度、七度之间(■“表示半音关系,其余为全音)。

在上述三个七音结构中,五声音阶的五个正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就是子产所说的“九歌八风七音六律服五音”(《左二十五年》)。

根据现有的测音材料,辉县崩虽尚未形成完整的七音结构,但火烧沟文化遗址鱼形坝能吹出清角和辉县桓清羽的存在,说明上述三种七音结构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音阶。

从半坡语最早的三度音程到商代晚期到春秋时期,有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经历了3000多年。可见,人们对音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