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行政区划

三亚有两个行政区,辖六个镇(海棠湾镇、天都镇、凤凰镇镇、崖城镇、天涯镇、育才镇)。有五个国有农场:国有南天农场、国有南新农场、国有南岛农场、国有蔡丽农场和国有南滨农场。河西区(虚拟街道办),位于三亚河和三亚湾之间,是三亚的中心区。

辖15社区:儋州村社区、群众街社区、建设街社区、红旗街社区、朝阳路社区、友谊路社区、机场路社区、金鸡岭社区、西道社区、玉岗社区、南海社区、新建社区、和平社区、光明社区、春园社区。河东区(虚拟街道办事处)东隔三亚河与河西区相邻,西、北靠天都镇,南临大东湾。辖月川社区、林春社区、荣根社区、鹿回头社区、钢门村社区、尚品街社区、下洋田社区、焦红社区、红沙社区、丹洲社区、大东海社区、罗海村、东安村两个村,社区11。塘湾镇位于天都镇东部,三亚市东端。辖永宁社区、王林社区、腾海社区、腾桥村、龙楼村、营头村、龙海村、叶林村、东溪村、海丰村、长生村、青田村、江林村、龙江村、庄达村、林新村、凤塘村、红里村、北村、三灶村。

天镇位于河东区的北部和西部。辖新村社区、荔枝社区、天都村、中寮村、大茂村、罗安村、六道村、侯波村、六盘村、龙坡村、干沟村、玉红村、红土坎村、洪欣村、罗丰村、红花村、宝坡村、罗比村、南丁村等17个村。位于凤凰镇河西区北部。辖汇新社、惠惠、阳新、槟榔、苗霖、海坡、新联、杨澜、水窖、梅村、铜井、台楼、钱宝、宝龙、立新、扎南三个社区13个村。悬崖位于凤凰镇的北部和西部。辖7个社区、23个村:东关社区、雀心社区、东京社区、中和社区、龙岗社区、文明社区、联社区、城东村、拱北村、崖城村、城西村、水南村、大担村、南山村、包谷村、北岭村、基考村、港门村、甘龙村、临高村,其他天涯镇辖65433个。育才镇辖原悬崖镇明山、亚林、梁娅、庆发、保安5个村委会和原天涯镇那寿、那会、马良、米龙、马角5个村委会,面积约314.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6万人。镇政府驻地位于省际公路天心线17公里处。

三亚的市树有两种,椰子树和酸豆树。椰子树是一首热情的歌;椰子树是一首充满希望的诗;椰子树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画。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绿色的画面,一阵沁人心脾的椰风迎面吹来,仿佛闻到了椰子的乳香,沉浸在大自然的神奇创造中。椰子树满是宝藏。

椰子可以加工成各种食品和饮料,成为海南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椰子水,冲击世界的拳头产品。椰子的水、肉、根和壳可以入药,椰子油可以制成高级化妆品。海南的椰雕工艺历史悠久,精美绝伦。在古代,它被认为是上天的贡品。酸豆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三亚的市树。现在只在云南和海南发现。因为酸豆树全身都是酸的,它的果实成熟后会分泌一种氨基酸。据说海南当地人用它的嫩叶、水果、鲜鱼做汤,对身体很滋补,尤其是孕妇。这是酸豆森林。酸豆树从叶子到果实,到处都是酸的。

如果你的环境三亚市位于这样一个以山、海、河为特征的优美自然环境中。城市建设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山、海、河、城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三亚独特的环境特色。三亚的城市环境极其独特。山、海、河三大自然美景浓缩于一处,构成了三亚独特的自然景观。市区三面环山,北有宝坡岭,东有海拔394米的Smart岭、虎豹岭、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包围之势。群山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城区分割成许多被青山环绕的空间,为城市的不同区域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景观环境。回望大海,群山如绿色屏障,折射出三亚的魅力。许多山丘还提供了俯瞰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

三亚面对南海,有许多海湾,每个海湾都有自己美丽的风景。位于市区的大东海、小东海、三亚湾与市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海上的东、西岛仿佛是一扇面向南海的门,给宽阔的大海增添了层次感。海雾飘过,两岛掩映,平添几分神秘;走在沙滩上,三亚城市的象征鹿头依稀可见。三亚有两条河,东西两条,贯穿全市。这两条河穿过南海,在北部的岛上汇合。自然海岸线曲折多变,上游水网纵横交错。两岸红树林绿影婆娑,水鸟飞舞,鱼儿跳跃。

风景优美,生机勃勃。三亚常住人口73.6万人,户籍人口5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69万人,农村人口2671.00人。三亚是20多个民族的家园,包括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1%,其中黎族占多数,约20.5万人,苗族3533人,回族7716人。2006年末,三亚常住人口53.6万人,比上年增加65438+20万人。出生率为12.4,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许多民族生活在一起,包括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5%,其中黎族184000,苗族3407,回族7096。语言有普通话、海南话、军话、麦话、黎话、粤语、儋州话、粤语。2007年末,三亚常住人口55万人,户籍人口53.52万人,其中农垦系统6.89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下,人口再生产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轨道。截至2006年底,三亚市城乡从业人员26865438+万人,比上年增加7600人。其中,国有、集体、股份制和外资单位从业人员5.03万人,增加21万人;私营单位从业人员4.43万人,增加654.38+70万人。通过各种渠道,2893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5438±0.3%,比上年下降65438±0.8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劳务输出654.38+0.4万人,比年初增加6200人。2007年,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我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阳光培训工程,城乡就业形势不断改善。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1.99万人,比上年增加9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