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校音乐历史有多长?

学堂乐歌的历史,始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一些封建知识分子认识到,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习日本的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变法维新”,主张“废科举”、“兴学堂”。1898年,康有为在《光绪皇帝邀办学校奏折》中介绍了德国的学校制度?“搞乡小学,限于全国人民,必须七岁以上。他教文史、算术、地理、物理、音乐,八年毕业。它的非注册者?惩罚他们的父母。”并要求清政府“离德远点?”日本最近?来决定学制。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进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通过《新民丛报》、《浙江潮》等日本国内刊物发表文章和歌曲,进一步宣传音乐和歌曲在思想启蒙中的作用,继续强调音乐和歌曲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在1904年颁布的校规中,对开设音乐、歌曲课给予批准。从此,各地新学校的音乐、歌曲课形成了一种氛围。在当时,这种新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校歌唱而写的歌曲被称为“学校音乐歌曲”。直到1923才把课程改名为《音乐》?“音乐之歌”这个词逐渐不再使用了。

校歌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的诉求?实现“富民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爱国思想。如果说有反映妇女解放思想、宣传资产阶级共和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宣传学习科学思想的歌曲,也有很多是专门对儿童进行一般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歌曲。正是由于校乐歌曲的思想内容在当时的先进意义,才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学校音乐歌曲基本都是填词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日本和欧美流行歌曲。有中国民间曲调作词的歌曲很少,有作曲家自编曲调的歌曲更少。

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给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也就是校歌的集体演唱形式。为后来中国群众歌唱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以前就把西方的音乐和乐理带到了中国,但始终没有被中国大多数人所接受。但随着校歌的发展,西方音乐和各种艺术形式(主要是歌唱、演奏管风琴、钢琴、小提琴等。)最初被介绍和教授。特别是记谱法(五线谱)和西方音乐基本乐理的引入,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也促使当时的中国音乐界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文化。此外,学校音乐歌曲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开创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因此,学堂乐歌对于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